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396期。在我军历史上,有一位资历堪比开国大将的军事干部,因在解放战争期间病逝,所以建国后没能获得军衔。但熟悉军史的朋友都清楚,他的历史地位跟有没有军衔基本无关,此人就是原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
红军时期罗炳辉是中央红军的一员虎将,担任过红九军团军团长。要知道后来位居开国大将之首的粟裕,红军时的最高职务也仅仅是红七和红十军团的参谋长,比罗炳辉低不少,可见后者的资历有多么突出。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后,老蒋开出的生擒“朱毛”悬赏为10万元,罗炳辉是8万,相差并不多。能征惯战的罗炳辉,堪称反动派的死敌之一。
不过也恰恰是在长征过程中,关于罗炳辉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插曲,后来被毛主席大度原谅并继续委以重任,怎么回事呢?中央红军内部,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整体实力最强,也最受重视,而罗炳辉指挥的红九军团,经常承担掩护和断后任务,在长征中伤亡极大,官兵上下都产生了一些不满情绪,这种情况在1935年被编入“左路军”后进一步恶化。
所谓左路军,就是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首次会师后,红军部队进行了混编,本意是互相融合加强团结。红九军团改为红32军,罗炳辉担任军长,率部与四方面军主力一起行动。红四方面军的最高负责人是张国焘,后来叛变投靠了国民党。但在红军时期张国焘影响力很大,由于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尤其是湘江战役的损失,规模明显缩小,客观上实力还不及四方面军,张国焘便有了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野心。
张国焘决意南下四川夺取成都,这跟中央的路线完全背离。在“北上南下”之争中,罗炳辉与政委何长工表态支持了张国焘,并提出了一些对中央红军决策的不同看法。后来不少同志分析,两位中央红军元老如此“站队”,跟部队被编入左路军有很大关系:认为将士们消耗巨大,却似乎被“放弃”了,他们感到气愤失望,所以在立场问题上犯了错误。当然,张国焘也在背后施加了压力,毕竟左路军是以四方面军部队为主体的。
后来开国上将彭绍辉回忆,当年自己坚决反对分裂南下,写信给朱老总阐明态度,信件却意外地被罗炳辉直接交给了张国焘,导致彭绍辉一度处境危险,最终在朱老总的保护下才脱险。在军队高级将领和干部中,这样的政治错误其实是很难被原谅的,会大大影响个人的发展前景。不过毛主席胸怀伟岸,没有计较个别干部一时的情绪和表现。主席是允许部下犯错误的,长征胜利后,仍然毫不怀疑地重用罗炳辉。
新四军成立后,罗炳辉历任支队副司令、司令、第2师师长、副军长,新四军的时任军长为陈老总,后来获得了开国元帅军衔。如果中央怀疑一名干部,怎么可能在这类事件后继续让罗炳辉在前线带兵打仗,手握重权?这一方面是伟人心胸宽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罗炳辉人才难得,是我军极为优秀的军事将领。
罗炳辉将军征战一生,为党和军队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在多年的转战中拖垮了身体,1946年6月在山东临沂因脑溢血去世,年仅49岁,未能坚持到新中国成立。虽然红军时期出现过一次小插曲,但瑕不掩瑜,建国后罗炳辉入围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是党和人民对他的最高肯定与褒奖。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史源历史专栏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