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号国家医保局召开全国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的八项工作任务,其中一项任务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也就是传说中的长护险。
据说关于长护险在全国铺开的文件已经制定完成,会在2025年出台公布。
这么个大事儿,很多人应该不知道或是第一次听说,所以咱们今天就聊一聊长护险。
我之前发过一张图片,是某地的宣传条幅。
写的是“青年有老又有小,自己不能先病倒”。
作为一名80后,一名光荣的独生子女,我对这句话可太有感触了。
人到中年,两口子要照顾四个老人,还要照顾两个小孩。
生活嘛,咬咬牙挺一下,也还算过的下去。
但如果两家儿哪一个老人失能了,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需要24小时有人看护的时候,这就不是咬牙的事儿了。
你就是把后槽牙咬碎了也挺不住,两口子其中一个人,基本上就被套牢了。
201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4063万,在60岁以上人群中占比约18.3%。
《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预计,到2030年的时候全国失能老人有可能达到1个亿。
什么概念?15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是失能老人。
这个确实很吓人了。
与此同时,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出现了一种严重侵蚀医保的现象,也促使医保单位不得不加速推出长护险。
因为养老机构收费太高等原因,许多没有疾病的老人长期滞留在医院里,“以医代养”已经成为近年来欺诈骗保的隐匿手段了。
这种套路一般是没有医养结合资质的医院,违规收治失能老人。医院从中套利医保,老人不花钱的被养着,家属还能支付报销。
这些羊毛支出最终都砸向了医保基金。
在这些背景下,我觉得套保这个事儿更紧迫,咱们开头说的长护险就应运而生了。
所以长护险是干吗用的呢?
长护险的全称是长期护理保险,顾名思义它就是一种保险。咱们天天喊的是五险一金,这个长护险被称为社保的“第六险”。
长护险为失能老人支付护理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包括有,清洁、饮食、康复照护等护理费,和床位费、护理设备使用费等。
长护险的报销比例一般在70%左右,分为按项目付费、每日限额或定额等方式进行支付报销。
长护险不是咱们自己发明的,是从德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学习借鉴来的。
德国规定长护险按照雇员工资的1.7%,进行强制性征收,由雇员和雇主各负担一半。
在日本,长护险叫介护险,也具备了明显的强制性和全民性。
日本《介护保险法》规定,日本国民40岁起必须支付介护保险金,由雇主与雇员共同缴纳。
照护费用发生时,失能者承担10%,剩下90%由介护保险和国家财政分摊。
在咱们国家,因为《社会保险法》中只提到了养老、医保、失业、工伤和生育这‘五险’。
所以说长护险到底是属于医保,还是一个新的险种,没法界定。
最终的决定是长护险暂时先依附于医保。
当长护险的性质决定后,我国各地就开始了试点。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长护险覆盖了1.69亿参保人,累计有195万人享受了待遇。
基金支出是624亿元,年人均支出是1.4万元。
从效果看,长护险减轻了失能家庭的照护负担,失能老人的死亡率有下降。同时前面提到的以医代养社会性住院的压床套保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这么看来长护险确实是一件大好事儿。
所以,它的参保费用是多少呢?
长护险的参保费用,因为经济水平的不同,各地也不相同。
但模式上各地基本都一样。
目前这些试点城市的长护险筹资,有定额和定比两种模式。根据“以收定支”的原则,每年缴费标准从30元到300元不等。
筹资渠道主要以单位和个人缴费为主,各城市有财政补贴,少部分的城市还加入的有福利彩票公益金。
长护险的起步阶段,单位缴费从医保中划出,个人缴费则由个人账户代扣。
比如说青岛市。
青岛的长护险标准是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个人缴纳30元,医保统筹基金筹集30元,政府补助40元。
青岛的失能老人根据失能等级,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和居家这三个场所,可以分别享受到40到70元、30到50元、8到15元的每日支付额度。
从缴费比例看,长护险的大头主要依赖医保基金和财政补贴这两块。
这种设计原本没问题,但现在有问题了。
原因是医保基金自身已经吃紧了,再多加上一块支出,地方财政就有点扛不住了。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个人缴费也不同。比如上海,由于医保基金充足,上海的长护险资金全部从中划转。
而其他城市医保基金占比只有50%到60%,湖北荆门的医保基金仅占25%,个人和财政要各分担37.5%。
另外,虽然个人缴纳30块钱看起来不多,也就是一包烟钱。
但不同于医保高频次的日常使用,长护险只有在老年或是意外失能的状态下才能触发,导致了群众们参保意愿不强烈。
所以长护险目前的试点城市,都是从城镇职工起步,第二轮的时候才会扩大到城乡居民。
这么设计虽是财政的无奈之举,但与社保的全民性和公平性相悖。
因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农村老人需要的照护服务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