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雄鹰:歼-11,是山寨还是超越?

雀影掠林寻光 2025-02-07 13:01:22

朋友们,咱今天不聊别的,就聊聊这国产战机里的“老大哥”——歼-11。这飞机,从它问世的那天起,就争议不断。有人说它是苏联苏-27的“山寨版”,照猫画虎,毫无创新;也有人说它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里程碑,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完美体现。到底哪个说法更靠谱?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先说说这歼-11的“家谱”。它脱胎于苏联苏-27,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么说吧,这就像一个孩子,虽然继承了父母的基因,但长大后,长相性格,能不能成材,那可全看自己。歼-11A,早期型号,那确实跟苏-27长得像,像到什么程度呢?就像一个高仿品,几乎所有零部件都指望着俄罗斯进口,简直就是个“组装厂”。中俄协议里明明白白写着,中国得生产至少200架苏-27,初期国产化率之低,真是让人摇头叹息。

> 想想那时的情景,零件从俄罗斯运过来,咱们这边吭哧吭哧地组装,这感觉,就像在做高难度的拼图,费劲又费力。

可别小看了这“组装”的过程。就像练武功,要先打好基础,才能更上一层楼。通过生产歼-11A,咱们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为后续的自主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生产线的打通,国产化率一点点提高。到最后,只有少数核心部件还得依赖俄罗斯,这进步,可真是肉眼可见。生产到105架的时候,歼-11A就停产了。为什么?因为它落后了。性能跟不上时代,再造下去,也没啥意义。这停产,倒是跟俄罗斯产生了一些小摩擦,咱也不细说了,总之,这105架飞机,不仅仅是105架飞机,更像是一场技术积累的“试炼”。

关键是,停产歼-11A,咱们并没有止步不前。相反,咱们立刻开始研制更先进的歼-11B。这可不是简单的“升级换代”,而是彻彻底底的“脱胎换骨”。俄罗斯飞行员都说,这歼-11B简直就是一架“几乎全新的战机”。你看看这改进的幅度:雷达换成了更先进的1473型,发动机也换成了国产的涡扇-10,机身材料也用了新型复合材料,强度和韧性都提高了,重量还减轻了。 这苏-27设计之初,因为电子设备落后,为了减轻重量,设计师们可谓是费尽心机,甚至采用了一些“钻孔”的措施,导致机体强度不足。而歼-11B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是扬长避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歼-11B的改进,就像一位雕琢玉器的工匠,在原有的基础上,精雕细琢,去粗取精,最终成就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歼-11B的总产量超过300架,加上之前的歼-11A,国产“苏-27”系列的总产量就超过了400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代表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蓬勃发展。当然,后来因为有了歼-20和歼-16这两位“后起之秀”,歼-11D项目就下马了,这倒也是一种战略选择。

而这歼-11系列的研制成功,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更重要的是,为后续的歼-16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歼-16,那可是咱们自主研发的重型战斗机,性能可是甩了俄罗斯的苏-30和苏-35好几条街。

这就好比是学围棋,一开始学的是基础功,然后才能下出精妙的棋局。

从歼-11A到歼-11B,再到歼-16,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充满了挑战和磨难。但正是这些挑战和磨难,才让我们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不仅仅是军力的提升,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是民族自信和自豪的体现。

所以,你问我歼-11是“山寨”还是“超越”?我的答案是:它既是借鉴,更是超越!它是中国航空工业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最终实现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这,才是这篇文章,以及这400多架飞机,最想告诉你的。

朋友们,看完我的这篇长文,您对歼-11系列战机的看法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分享您的观点!让咱们一起探讨,这国产雄鹰,到底飞向了何方!

0 阅读: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