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为什么被叫做“战略科学家”?

佳丽聊世界趣事 2024-12-22 19:18:39

钱学森的伟大,一般人知道的是时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的那句名言:“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的聂荣臻元帅对他做过更加准确的评价,认为钱学森跟普通的科学工程师完全不一样,甚至与一般的科学家都不一样,他是“战略科学家”。

那么我们不禁好奇,想问一句,钱学森到底做了什么,值得人们给他这么高的评价?

钱学森

一、战略科学家与一般科学家的不同

什么是科学家,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一般来说就是在某个科学科研领域的顶尖级人才,会被人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样的科学家数量繁多,也在各自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凡人生。

但是战略科学家就不同了,他更像是科学体系的规划师,或者用时下网络流行的说法叫做“科学体系的架构师”,而这个体系不是一个小领域的体系,而是整个中国科技体系。也就是说钱学森某种意义上来说完成了对中国科技体系的构建。

为什么这么说呢?来看一下当时的情况就明白了。

大家都知道钱学森搞导弹很厉害,但是在他回国之前,中国的导弹研究大致遵循的是苏联模式,即小作坊模式,靠的是大力出奇迹,糙快猛,够用即可。能造东西,但是不成体系。钱老回来之后,中国导弹研发转为欧美模式,借鉴美国科研体系先进经验,重视数理基础,系统性培养人才,虽然起步慢,但是后劲大。

我们都知道,钱学森他就是一个人,哪怕他是个神,也不能手搓导弹。中国需要大量人才,所以,钱学森在造导弹上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人才培养体系。钱老回来以后,先办了个力学培训班,教育出一批科研人才,再由他们继续做人才培养,由此形成了中国科学领域最初的“师徒系统”。

同样的,即使是在制造导弹阶段,钱学森也是遵循这样的模式。当时苏联给了我们两枚P2导弹,当时很多人建议先将导弹拆了,然后1:1复刻一个,这就是中国的导弹了。但是钱学森拒绝了这样的做法,他虽然也仿制P2导弹,但在仿制的过程中,先搞清楚苏联人为什么这样设计,其背后的基本逻辑是什么,设计参数为什么是这个,还有没有可以优化改进的空间等等。也是得益于钱老对于基础的牢牢把控,以至于后来中苏交恶,苏联专家撤走了以后,我们也能继续研发自己的导弹。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钱老对于底层架构的设计构想,尤其是人才梯队建设的规划,才有后面中国不断推陈出新的科技发展。这就是“战略科学家”区别于普通科学家的不同之处。

二、战略科学家的战略性是什么?

说到这里,估计会有人说,钱老也没什么嘛,不就是培养了几个人,建立了一个学校而已。可是真正的战略科学家可不只是做培训那么简单。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假如某天,你穿越回中国古代了,皇帝对你非常赏识,让你负责帝国的科技研发。你会怎么做?

你可能对于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一窍不通,但你知道蒸汽机就代表着未来,于是你就让手下的人去研究怎么造蒸汽机。

同样的,你知道枪炮代表的热兵器才是未来战争的主角,但你也知道手搓是造不出无缝钢管的,因此你就让手下的人去研究钻头和车床。

此外,你还知道空军是未来军事的核心力量。虽然你完全不懂空气动力学,但你也知道伯努利原理,所以你让手下的人做一个上凸下平的木板当做飞机的机翼就能实现较强的升力,于是飞机的基本构造和模型就出来了。

你可能还不知道现代工业体系需要构建哪些部门,但你至少知道工业化生产靠的不是小作坊式的人力,而是流水线,于是你要求每个工人只做自己最熟练的那个部分,其他的交给别人完成。

到这时,你甚至都不需要任何专业化的知识,只是因为你在一个先进的工业体系里感受过,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那么你就能给落后的工业体系做一个系统性、方向性的指导。

而钱老当年就是干这个的。这就是战略性的体现。

三、钱学森的战略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说到钱学森的超前战略布局,我想引用一篇钱学森写给中央领导的信。

钱学森的信1

钱学森的信2

通读此信的朋友,或许会对钱学森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吧?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钱学森就提出来中国的汽车产业应该绕过传统的燃油车模式,直接向电动车迈进,并且将此定义为“新能源汽车”。

看到了吗?中国提出新能源汽车的时间点并不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最近十来年,而是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战略性的思考。那个时侯的美国还是福特、通用的天下,电动汽车的开创者埃隆·马斯克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通过打工赚学费。

你还以为这就完事了?

事实上,在提出新能源战略之前,钱学森就对人工智能的基础技术之一的VR(虚拟现实)有过自己独特的见解。

钱学森的信3

有心的朋友或许会注意到落款的时间是1990年,这意味着什么。要知道VR在今天大规模使用,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但实际上国际性的互联网,即万维网(World Wide Web)是在1991年才开始全面使用的。

所以,钱学森的战略理念,绝对突破了当时中国甚至全人类绝大多数人的思考极限。

像他提出来的“钱学森弹道”、“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等等,都在若干年后的中国一一得到验证和实现。

这就像前不久央视报道的《“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研发临近空间宽域飞行器》一样。即使钱老早已仙逝,但其传承下来的精神和前瞻性早就给中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钱学森为什么具备这样的战略性眼光?

或许这时又会有人跳出来说了,钱学森又不是穿越者,他凭什么能够做到这样的超远的战略性布局?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当年的美帝了。

在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军方搞了一个大工程,让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组织全美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几十人,给了无限资源,让他们突破一切限制,设想未来20年科技。提前在技术上准备,保证美军技术领先。

这个科学顾问团可以接触美国所有先进技术和工业能力。审问德国科学家,拿到德国当时领先世界的火箭技术,也是这个小组的活。

最后,这个小组的成果是一个报告《迈向新高度》,一共13卷,代表美国最高技术水平,钱学森一个人参与了7个部分。而且,他接触所有顶尖科学家,了解所有部分的先进技术。等于他一个人知道美军未来20年的科技战略,而且是从顶层到最底层。

试想一下,这样一个顶级科学家,还知道美国未来20年甚至更久远的战略发展规划,然后回到了中国,这会给中国带来怎么样的发展。

所以,美国海军副部长的那句“一个人顶5个师”,其实还是低估了钱学森的能力。

钱学森回国之后,中国也给予了他足够的重视,最重要的是给了他足够的决策权。让他考察全国资源,有调动权力。要人给人,要机构给机构。让他发挥出战略科学家应该有的水平。

钱学森回国之后,面临的第一个大课题就是,到底中国是先搞飞机还是先搞导弹。钱学森基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认为当下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先搞导弹能加速赶上美苏的脚步。也就是这个时候,国家给了他最大的权限去研发导弹。一直到今天,我们搞出来的高超声速导弹,其实美国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展望过,而钱学森在50年代回国后就在做布局了。

钱学森弹道

回首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基本上就是处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假如这个时候没有一个战略级别的科学家出来做一个系统性的规划,或许中国的科技发展仍将会在黑暗里摸索很长时间。万幸有钱学森,这是中国之幸,也是华夏之幸!

2 阅读:166

佳丽聊世界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