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亚次大陆板块,有一个比较奇特的国家,它就是孟加拉国,也许有人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是说到孟加拉虎,相信大家就会恍然大悟。
至于为什么说孟加拉国非常特殊,其原因在于它的文明体系乃是属于千里之外的伊斯兰文明。孟加拉国地处南亚次大陆东北部,从地理位置上看,孟加拉与伊斯兰国家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按常理分析伊斯兰文明根本不可能越过印度渗透到这个区域;毕竟孟加拉国三面都被印度包围,留下的方向又对接印度洋。在历史上,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化,甚至是血脉都和印度同宗同源。
正常情况下,印度文明才是孟加拉国的主流文明,伊斯兰文明只能靠边站。我们在这里做个分析:伊斯兰文明魔力何在?为什么这种毫不沾边的板块愿意接受其他文明的洗礼。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孟加拉的基本情况。
孟加拉国占据着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也就是中国的雅鲁藏布江)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区,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交换前),人口约1.6亿。
孟加拉占据着南亚两大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区,这里地势平坦,雨水充足,土地十分肥沃,这样的条件非常适宜农耕社会的发展。而其南部直面孟加拉湾,同时也拥有了非常优越的海上贸易条件。所以在更早的农耕时代,这里就已经是南亚次大陆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如此富饶的地区,按道理说印度文明肯定是十分眼馋,这就仿佛是嘴边的肉,没有道理不吃上一口。那么为何印度文明最终敌不过伊斯兰文明,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拱手相让。
详细说来:公元7世纪之后,伊斯兰文明逐渐强大,原本的势力范围已经不能满足伊斯兰的发展需要。所以伊斯兰文明向东扩散,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伊斯兰文明逐渐在中亚站稳脚跟,原本的中亚游牧民族文化被伊斯兰文化所取代。在早期社会,游牧文明天然的拥有更为强大的军事实力,所以突厥游牧民族屡次翻越兴都库什山,挺近南亚次大陆。和当地土著势力多次交战,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德里苏丹国、莫沃尔王朝等一系列伊斯兰政权。
在站稳脚跟之后,伊斯兰文明没有就此停手,而是借助政治的力量,继续向南边的印度渗透。
印度虽然已不是早期四大文明古国,但印度文明一直都是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所以虽然突厥人的伊斯兰文明来势汹汹,但想要取代印度文明也不可能。但是伊斯兰文明也不是一无所获,至少在部分地区,印度文明还是被伊斯兰文明取而代之。其中最显著的地区,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非常重要的两大地缘板块——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和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地区。
伊斯兰文明为何能攻占印度河流域,我们已经在之前的巴基斯坦篇中做过说明:印度河流域由于直接毗邻中西亚伊斯兰国家、所以伊斯兰文明很容易就能浸入印度河流域;再加上印度河流域与恒河平原之间塔尔沙漠的天然屏障,阻碍了印度文明向巴基斯坦区域的输入。最终导致伊斯兰文明取代了印度文明在此区域的统治地位。
相较于印度河流域地区,孟加拉的情况迥然相异。首先地理位置上孟加拉和中西亚伊斯兰核心区相距甚远。另一方面,孟加拉与印度恒河平原地区一衣带水,恒河就是天然的联系通道。从这两点上看,它都没理由步印度河流域的道路。
历史就是这么耐人寻味。同为伊斯兰的德里苏丹国和莫沃尔王朝都都在恒河平原上的德里落根。但即使是脚下的这片土地,他们也没能完成对其文化属性的变更。反观孟加拉,却走上了令人大跌眼球的道路。
原因何在?也许最好的解释也就是孟加拉独特的地缘格局因素。
翻开南亚次大陆地图,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孟加拉地处南亚次大陆极东北地区。与印度本部恒河平原核心区接壤的也只是有西部一小块区域。至于其他三面,虽然东、北部与印度接壤,但接壤地区确是印度东北部最为闭塞的边缘区域,基本上是山高黄帝远,南面更不用说。
抛开其他因素,仅从地理位置上看,孟加拉虽然地处南亚次大陆边缘位置,但奈何三面被印度包围。就算强大如伊斯兰文明,想要撼动印度文明在南亚的整体优势,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办到的。
所以说,地理位置并不是决定因素的关键,我们还得从地缘格局分析。虽然孟加拉三个方向都被印度包围,但其一:印度东北部本来就是印度文明的末梢,印度文明在此地区影响力相当有限,此地区不但贫穷落后,且远离恒河本部核心区;另一方面:东北部毗邻中国西南地区,深受华夏文明影响。两大因素决定了印度文明在当地的影响力十分薄弱。即使在今天,东北部地区仍然是印度分裂主义呼声最高的地区。这样一个动荡的板块,印度根本没有过多的办法,能保证不被孟加拉影响就不错了,更别说以此为跳板影响孟加拉国。
唯一发展空间较大的就只有西部方向,虽然也有大片领土与印度毗邻,但承接印度文明辐射的地理通道异常狭窄。
孟加拉国与印度接壤的西南边界,乃是印属西孟加拉邦的主体部分,东恒河三角洲的核心地区加尔各答,三角洲以西则是德干高原。
恒河因为北受喜马拉雅山脉压制,南遇德干高原阻挡,所以河流走向只能是至西向东。直到孟加拉国西部,失去德干高原阻碍,恒河转而向南,由孟加拉湾汇入海洋
德干高原构成的屏障,极大地削减了恒河平原向该地区投射地缘辐射力的成效。同时,由于恒河在此地区河道走向的改变,使得恒河三角洲和东西走向的恒河地缘主轴南辕北辙,构成完全独立的地缘板块。所以,西孟加拉邦即使属于印度政权,但是在民族领域更接近于孟加拉国。
在恒河三角洲主体部分被伊斯兰化后,西恒河三角洲同样也没能逃过会伊斯兰文明的侵袭。
放眼世界,伊斯兰文明也是实力最强的文明。但在南亚地区,虽然伊斯兰文明占据了恒河下游三角洲的核心地区。但是仍然敌不过以恒河中游平原为核心的印度文明。而西孟加拉邦作为三角洲地区中最为靠近恒河的板块,借助地缘关系和体量差距的优势,恒河本部在与伊斯兰实力的角逐中保住了传统优势,避免了东恒河三角洲被伊斯兰文明攻占。
西孟和孟加拉本为同一板块。之所以这个地区任由印度文明统领,完全依赖于印度文明强大的整体实力。所以在长期的历史作用下,西孟地区也只能是独善其身,根本没有能力驱逐伊斯兰实力,更别说影响孟加拉国。
印度文明想要东进,排除了东恒河三角洲这一路径之后,几乎没有更好的选择。毕竟再靠北边便是喜马拉雅山脉,两者之间也只是极其狭长通道地区。这种特殊地区,综合影响力可想而知,对于孟加拉国来说,根本不足为惧。
相对独立的地缘格局,再加上孟加拉板块本身地缘实力也比较可观,所以印度文明很难有所建树。历史上德里苏丹国和莫沃尔王朝统治时期,大力推行伊斯兰化文明,此时的孟加拉人民反而更愿意接受伊斯兰文明而非印度恒河文明。
有了阿拉伯文明的支撑,也提升了孟加拉的精神力量,为抵抗印度文明提供精神支柱。伊斯兰文明对南亚次大陆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从西北大陆方向由突厥系游牧势力带入;其二是借助海上贸易通道,由阿拉伯商人进行传播。
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向开辟,阿拉伯商人借助航海力量大举东进,将北印度洋航线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散播阿拉伯文明。
阿拉伯文明兴起于东西方贸易浪潮,同时阿拉伯文明也代表了中世纪人类航海海洋,其体量和发达程度都远远赶超印度文明。加之印度文明本身所携带的分裂属性,导致阿拉伯文明进入印度文明领地并未受到印度文明的绞杀。
阿拉伯文明与印度文明相互间距离遥远,所以阿拉伯势力即使再强,也不可能统治印度本部核心。但阿拉伯商人另辟蹊径,在印度半岛沿海低地,搭建了众多的据点;而孟加拉,因为坐拥恒河入海口,本身就是进入南亚次大陆内部的天然通道,所以阿拉伯商人们自然不可能放弃地缘价值极高的孟加拉。
当然,从政治层面上讲,作为外来人的阿拉伯商人没办法掌控孟加拉。但阿拉伯商人得利于海上贸易的红利,经济实力强劲。所以在文化输入层面不遗余力,而且取得良好效果,孟加拉的伊斯兰化便是由此开始。
同时,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也对孟加拉板块的伊斯兰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依赖的是先进生产力对落后生产力的压制效应。英国人依仗的不过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利益。在地缘关系上,南亚次大陆和大不列颠岛完全是跨越了半个地球。凭借着印度文明的庞大的基础条件,英国人想要凭一己之力统治印度也是捉襟见肘,需要付出的代价必定十分高昂。于是乎,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同时取得当前利益,英国人的选择是以夷制夷,所以英国人需要找到一个东方代言人。
英国人考虑到的事情也很全面。为了保证不被反噬,英国没有扶持印度最具代表和影响力的文明体系。而是选择那些实力偏弱,影响力薄弱的少数教派作为自己的左右臂膀,其中就有伊斯兰教和锡克教等。
伊斯兰教最终成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长鞭。有了英国背后支持,南亚次大陆的伊斯兰势力相较于印度本土教派获得了过多的政治经济资源,而反映到孟加拉,就是伊斯兰势力在该地区彻底压制了当地的印度文明,伊斯兰势力变得空前强大。
孟加拉板块和恒河平原、印度河流域三者同为南亚三大次级地缘板块。孟加拉的地缘环境则更为独立。在此地区,既有早期而来的突厥部落、又有后期进入的阿拉伯、英国。三大外来势力在汇聚,从中世纪至今,已有前年光阴。特别是英国殖民者的浸入,使孟加拉突破印度文明的包围态势,最终由伊斯兰文明当家作主。
伊斯兰化的结果,就是英国在二战后实行印巴分治时,孟加拉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东巴基斯坦)。
英国人这么做,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印度这个庞然大物。而印度必然会强力反抗。所以爆发了二次印巴战争,二战之后英国对印巴实行分治,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同为整体。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东巴基斯坦独立出来,最终成了今天的孟加拉国。
癌细胞为什么可怕?因为它可以通过血液、淋巴细胞等在全身传播。
没有英国人,印度都不存在
所以我支持以色列,尽管好多人同情巴勒斯坦人。
印度从来不是一个国家
西孟加拉邦原本是孟加拉的领土,但由于西孟信奉印度教为主,所以被阿三强行吞并了。
1971年才有孟加拉原西巴
印度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一个地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