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版“AI翻车”:律师被罚,文书漏洞百出最近,某地法院对一名律师开出了一张罕见的“罚单”:因提交的法律文书中存在多处事实错误、法律条文引用混乱,案件被驳回,律师本人也被要求接受职业伦理培训。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这篇漏洞百出的文书并非人工撰写,而是律师直接使用某AI工具生成的“成品”。
这并非孤例。此前,美国科罗拉多州一名律师因用ChatGPT撰写起诉状,结果AI编造了6个不存在的判例,导致律师被法官严厉警告;国内某律所也曾因AI生成的合同遗漏关键条款,险些让客户损失数百万元。当律师们试图用AI“降本增效”时,技术却成了职业生涯的“隐形炸弹”。
二、AI写法律文书,为何频频踩雷?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AI的“幻觉”陷阱AI模型并非法律专家,它们只是根据海量数据生成“看似合理”的文字。当遇到冷门法条、复杂案情时,AI可能凭空捏造判例、曲解法律逻辑,甚至将民事条款套用到刑事案件中。一位法官坦言:“有些AI生成的文书,连‘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都能自相矛盾。”
“模板化”思维,难解人性化需求法律文书的核心在于“量身定制”:客户的诉求、证据的细节、法官的裁判倾向……这些需要律师结合经验权衡取舍。而AI往往只能输出标准化文本,导致文书缺乏针对性。曾有离婚协议因AI忽略当事人特殊财产约定,最终引发二次诉讼。
责任主体模糊:工具or人?“我用AI写的,但最后签的是我的名字。”一位被处罚的律师辩称。然而法院态度明确:律师对文书内容负有绝对责任,AI只是工具,不能成为专业失职的“挡箭牌”。
三、技术无罪,但使用需敬畏:给法律人的3条生存指南
明确边界:AI是“辅助”,而非“替代”用AI检索法条、整理证据时间轴?可行。但涉及核心事实陈述、法律论证时,必须人工复核每一处细节。记住:AI生成的文书,本质是“草稿”而非“终稿”。
建立“人机协作”防火墙
事实核验:AI提供的判例、法规,必须逐一比对权威数据库;
逻辑检查:用“反向提问”挑战AI结论(如:“如果对方主张XX,这个条款是否仍适用?”);
伦理筛查:警惕AI可能泄露客户隐私或生成误导性内容。
拥抱技术,但永不放弃专业进化未来,精通“AI协作”的律师或许更具竞争力,但核心永远是: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对案件的洞察力、对职业责任的敬畏。一位资深合伙人说得好:“AI能帮你跑得更快,但方向必须由你自己把握。”
四、写在最后:法律的温度,无法被算法计算当当事人讲述纠纷时的哽咽,当法官翻阅卷宗时的蹙眉,当谈判桌上双方僵持的沉默……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机器无法捕捉的“人性战场”。技术终将重塑法律行业,但真正的职业价值,永远在于**“人”的智慧、“人”的担当,以及“人”对公平正义的坚守。**
或许,这次“AI惩戒事件”正是最好的警示:捷径背后,常有代价;敬畏专业,方得长久。
#张开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