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多买的GUCCI、麦昆全是假的?这直播间套路太扎心!

家居看家居 2025-04-24 09:33:05

2万多块钱,就买了一堆假鞋假皮带?

上海赵先生最近的遭遇,看得人血压飙升——3月在直播间下单的5双亚历山大·麦昆小白鞋、3条GUCCI皮带,经得物APP、中检集团两次专业鉴定,全是假货!

更气人的是,平台从头到尾就一句“退货退款+100元优惠券”,9通电话翻来覆去说同样的话,这哪是解决问题,分明是把消费者当“皮球”踢。

从“正品承诺”到“假货实锤”,消费者的信任碎了一地

赵先生的遭遇,像极了一场精心设计的“信任骗局”。

直播时,主播信誓旦旦喊着“官方正品”“假一罚四”“假一罚十”,可货一到手,问题全冒出来了:鞋子皮质刺鼻、皮带金属扣氧化,和朋友的正品一对比,连外行都能看出不对劲。

为了确认,他先找得物APP图片鉴定,结果显示“假”;不放心又送检,还是“假”;最后自费5700元找中检集团,报告直接写“不符合品牌方已售商品特征”——铁证如山,这哪是“可能假”,根本就是“明摆着假”!

更让人揪心的是,涉事的两家店铺现在连搜都搜不到了。

赵先生提供的截图里,小白鞋链接显示已售95双,按“假一赔三”算,光这一个链接的赔付金额就能超百万。

可商家跑了,平台呢?

除了“退货退款+100元优惠券”,连句硬气的“我们担责”都没有。

这哪是“处理问题”,简直是在说“你爱退不退,反正就这条件”。

直播间售假为啥总“野火烧不尽”?平台责任逃不掉

赵先生的遭遇,撕开了直播售假的“遮羞布”。

为啥假货能在直播间大行其道?

说白了,是“利润高、成本低、监管软”的恶性循环在作怪。

卖假货的成本有多低?

仿冒一双麦昆小白鞋,可能就几百块;但挂个“正品”标签,就能卖2480元——这差价,够让某些商家铤而走险。

更关键的是,平台的“监管”往往流于形式。

虽然平台规则写着“售假清退+罚款”,但真到了消费者投诉时,要么“踢皮球”,要么“和稀泥”,反正“先把消费者稳住再说”。

法律早有明文规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平台如果明知或应知商家售假却不处理,就得和商家一起担责。

可现实里,平台总爱装“无辜”——“我们也不知道商家卖假”“我们在核实情况”。

但赵先生的案例里,店铺已经卖了3341件商品,销量这么高,平台真的“一点没察觉”?

主播在直播间喊“假一罚十”,平台真的“没听见”?

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说白了就是“赚流量时靠商家,出问题时甩锅给商家”。

2万多的损失,100元优惠券能“打发”谁?消费者需要的是“真兜底”

赵先生的崩溃,戳中了所有网购人的痛点:花真金白银买信任,结果买到假货;自费做鉴定、反复投诉,结果换来的是“死循环式”敷衍。

更扎心的是,他的遭遇不是个例——随便刷刷社交平台,“直播间买奢侈品假货”的吐槽一抓一大把:有人买的LV包五金掉色,有人买的卡地亚项链戴三天断链,找平台理论,要么“证据不足”,要么“协商退款”,真正能拿到“假一赔三”的少之又少。

这背后,是消费者维权的“三重难”:一是“取证难”,普通消费者哪懂怎么鉴定奢侈品?

得花钱找专业机构,像赵先生这样自费5700元鉴定的,已经算“有条件”的;二是“追责难”,商家说跑就跑,平台推三阻四,最后往往只能“认倒霉”;三是“赔偿难”,法律规定的“假一赔三”,在实际操作中总被“优惠券”“退款”代替,消费者的时间、精力、信任,全成了“沉没成本”。

直播电商要“火”,更要“稳”

赵先生的故事,不该只是一场“个人维权”,更该是一面照向行业的镜子。

直播电商这几年火得发烫,可“火”的背后,不能只有“上亿直播间”的亮眼数据,更该有对消费者权益的“真保护”。

平台不能总把“消费者体验”挂在嘴边,却在关键时候“装糊涂”——既然收了商家的入驻费、流量费,就该负起“守门人”的责任:定期抽查商品、严审商家资质、畅通投诉渠道,别等消费者闹大了才“紧急核实”。

对我们普通网友来说,也得多长个心眼:别被“假一罚十”的口号冲昏头,买奢侈品前先查查商家资质;收到货别急着确认,先找专业渠道鉴定;遇到问题别忍气吞声,该投诉投诉、该起诉起诉——你的每一次较真,都是在给假货“踩刹车”。

赵先生的维权还在继续,我们不知道他最后能不能拿到应有的赔偿,但至少他的故事让更多人看清了:直播间的“正品”可能是假的,平台的“承诺”可能是空的,但法律的“底线”和消费者的“较真”,永远是真的。

希望下一次,当有人在直播间喊“假一罚十”时,背后站着的不只是商家的嘴,更是平台的责任、法律的利剑。

0 阅读:0

家居看家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