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问题与改进:米格-19在最初生产出来的时候,存在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就比如在飞行过程中,多次出现爆炸的情况,最后查明白是因为发动机跟机身后部油箱之间隔热做得不好,油箱过热造成的。后来呢,通过在发动机和油箱之间安装金属隔热罩,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了。还有一个问题是,飞机的升降舵在超音速状态下效率特别低,所以最后采用了全动平尾。
武器系统的变化:米格-19一开始是按照昼间战斗机来设计的,后来为了跟上美国飞机配备空空导弹的潮流,苏联也对米格-19进行了改进。带雷达的全天候型米格-19П差不多是同时开始研制的,不过因为早期苏联的空空导弹性能不怎么样,后来又把雷达给去掉了,改成了昼间空战型米格-19C,航炮的口径都加大到了 30 毫米,这么一来,近战的威力反而增强了。
空中加油与火箭助推试验:米格-19曾经做过空中加油的改装和试飞,用一架图-16 当作加油机,米格-19 在左翼尖安装了一根受油管,还进行了夜间加油试验。后来因为赫鲁晓夫“要导弹不要飞机”的政策,最终中断了研制。在米格-19 上还开展了火箭助推零距离起飞的试验,目的是在战争的时候,前线机场遭到敌机轰炸的情况下,还能够起飞作战。在飞机腹部安装了两台固体火箭助推器,能够在 2.5 秒内提供超过 3,629 千克的推力,但是着陆滑跑距离还是不符合要求,最后也只好放弃。
着陆减速伞的改进:原版米格-19 的减速伞是安装在后机身下部,减速伞跟飞机的连接点在整机重心的下面,这样一来,在着陆释放减速伞的时候,会马上产生一个低头力矩,所以只能在飞机三轮都接地的情况下才能放减速伞。后来中国把这个减速伞舱往上移到了垂尾根部,减速伞跟飞机的连接点在整机重心的上面,放伞后形成的是抬头力矩,这样的话,飞机只要主轮接地,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主轮还没接地都能放伞,大大提升了减速伞的作用。
拦截 U-2 侦察机:在 1960 年击落加里·鲍尔斯驾驶的 U-2 的行动当中,由于指挥混乱,一架米格-19P 被己方的一枚 S-75(北约称 SA-2)给击落了,飞行员谢尔盖·萨夫罗诺夫牺牲了。
击落美国侦察机:1964 年,苏联飞行员驾驶的米格-19 在民主德国上空把一架美国 RB-66C 侦察机给击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