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和釉里红都是景德镇窑在元朝创烧的釉下彩品种,釉里红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描绘纹饰而青花是以含氧化钴的蓝青色料在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成品,釉里红为白地红花、青花为白地蓝花,都喜庆、明亮,是特别容易让人喜欢上的色彩。故而,这两品种的瓷器一经诞生就深受喜爱。
由于釉里红所用的铜红呈色剂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严格,高温下易挥发,废品率高、烧成难度大、成本高,只有国力强盛的时候才断断续续烧造。青花,则是明清两朝的主要御窑品种,基本没断烧过。
上海博物馆的陶瓷馆是少有的系统展示陶瓷发展的专题馆之一,它里面展出了十件洪武瓷器,以釉里红和青花为主,明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景德镇御窑烧造也是。从展出的展品看,釉里红瓷器多于青花,可见朱元璋对于“红”的喜爱;同时也可以看到,洪武时期不论是青花还是釉里红,器型都较大,符合朱元璋开国之君的气魄;还有,不论是青花还是釉里红,都还不完美,但就如同断臂维纳斯,缺陷有缺陷的魅力,更值得回味。
洪武时期所烧的瓷器有青花、釉里红、釉上红彩、白釉、蓝釉、红釉等品种,以釉里红最具特色。
由于氧化铜在高温下极易挥发,因而釉里红瓷器的烧造难度极大,尤其是大器的烧成更属不易。洪武青花瓷存世较釉里红器更为稀少,由于采用国产青料,青花色泽蓝黑,但造型敦厚,具有质朴自然的制作风格。
景德镇窑釉里红开光人物故事图瓶。
四面开光的画片是不一样的,红釉鲜艳而晕散,画片都被“晕”了,表明呈色还不稳定,技术上还带有着元代创烧时期的特点。
景德镇窑釉里红缠枝菊纹碗。
釉里红以铜红为呈色剂,得在还原气氛中烧造,气氛和温度都影响产品质量。温度高,铜红剂会挥发,釉里红瓷就会变成白瓷;温度低,铜红剂就发黑,就成了“釉里黑”。这个界限温度是1300度的正负5度。在没有热电偶测温的明清时代,1300度高温下十度的波动,要靠窑工的眼睛观察,这才是真功夫!
这件釉里红大碗,胎质上有明显的砂眼,颜色也黑了,但依然是难得的洪武朝臻品。
景德镇窑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罐。
此器是洪武时期的典型器物,其品种有青花和釉里红。造型硕大庄重,纹饰紧密繁复。其装饰仍然保持着元代瓷器装饰那种繁缛复杂的格调,反映出洪武瓷器受元代瓷器影响深远的一面。
歪打正着?器型完整、色泽莹润,自有魅力。
景德镇窑釉里红云龙纹双耳瓶。
基本是“釉里黑”了,但龙纹矫健、器型规整。
景德镇窑釉里红花卉纹菱口杯托。
为了防止变成“白瓷”,宁可窑温略低,呈现黑色也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
景德镇窑釉里红花卉纹菱口盘。
景德镇窑釉里红青花缠枝菊花纹碗。
或者因为朱元璋自己这个姓氏,也许是因为改朝换代的喜庆,朱元璋对于釉里红的偏爱高于以后各朝代。现存的洪武瓷器中,也是釉里红瓷多于青花瓷。上海博物馆陶瓷馆中的展品也只有两件是青花。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春寿”瓶。
釉色晶莹,青料苍翠浓艳。器腹主题纹饰绘青花云龙纹,龙五爪伸展,昂首奔腾于云海之间,画面布局合理,形象自然生动。肩部篆书“春寿”两字,笔力雄健遒劲,洪武瓷中书写篆书款者稀少。
景德镇窑红釉印花云龙纹盘。
景德镇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