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蒲江的爱媛橙贴上“碳标签”,湖南靖州的杨梅“低碳”亮相,南京溧水的草莓获得碳足迹认证,除了这些“小个头”水果,最近“低碳”水果家族又添一名“大个头”新成员——全国首批榴莲碳足迹标识认证证书于近日颁发。
在“双碳”背景下,水果行业碳足迹认证持续收获新成果。这个关系老百姓是否吃得健康、吃得美味的重要产业,如今朝着越来越低碳,也越来越绿色的方向迅速发展。
测算出国产榴莲的碳足迹,给出中国答案
编号为001和002的榴莲碳足迹标识认证证书,不久前在中国—东盟榴莲产业研讨会上颁发。全程参与国产榴莲碳足迹测算过程的程琨别提多高兴,作为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他和同事一起在果园采集样品、调查管理情况,在实验室进行样品测定,并采用开发的碳足迹方法学,最终才测算出国产榴莲的碳足迹,由认证机构颁发了这两张碳足迹标识认证证书。程琨告诉记者:“这两张证书标志着我国榴莲产业正式迈上绿色低碳之路。”
榴莲,爱好者众多。喜欢它的人却并不知道,这一口美味会产生多少碳排放量。
程琨介绍:“在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的组织下,南京农业大学发挥科研优势,研发了果园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模型,并开发生命周期评价—水果碳足迹方法学。还与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携手,共同制定了《乔木类水果碳足迹核算和标识使用技术规范》。”
经过专业的测算及认证,国产榴莲碳足迹测算结果显示,每生产1斤榴莲,大约排放2斤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
除了准确测算出榴莲的碳足迹,科研人员还丰富和完善了相关规则和制度。比如《乔木类水果碳足迹标识认证实施规则》,目前已经在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备案,这对我国农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的建立也提供了参考样板。“我们还会继续对三亚市两家莲雾和芒果的企业进行碳足迹标识认证,服务于水果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水果乃至所有农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工作在全国的开展。” 程琨说道。
核查员开展现场工作。
丰富基础数据,提高核算精度
在核算水果碳足迹时,科研人员主要采用模型模拟与排放因子相结合的方法。程琨解释道:“土壤固碳和氧化亚氮排放的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我们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团队通过对已有观测数据进行搜集,建立了包含750多个观测值的果园数据库,采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果园土壤固碳和氧化亚氮排放非线性数学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模拟性能良好。”
而其他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则采用排放因子的方法。据介绍,以往的碳足迹核算中,由于数据的缺失,往往采用国际默认的排放因子,无法准确代表中国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排放因子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而在南京农业大学所开发的水果碳足迹方法学中,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搜集了中国的肥料、农药、电力等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进一步提升了水果碳足迹的核算精度。
程琨表示:“模型和方法学的开发将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的准确估算。”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了解农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的具体情况,明确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厘清农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的关键排放源,从而有针对性地研发和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减排增汇。
比如,科研人员发现了榴莲种植过程中土壤碳汇可以抵消一定比例的温室气体排放,则可以通过采取土壤增汇措施来降低碳足迹。目前,生物质炭土壤增汇技术正在应用于三亚市榴莲绿色低碳种植示范基地。
另外,科研人员还发现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实施中耗电量较大,碳排放量高。对此,程琨的建议是未来可以在果园发展绿色电力,实现节能减排。
实际上,水果生产的多方减碳还包括包装耗材领域。对此,相关专家建议,可以联合上游供应商加强技术创新,使用可循序利用的包装材料,或者在包装材料中添加可回收利用的原料。
管理得当,水果生长也能增加碳汇
碳足迹,是指产品在原料、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废弃和回收等全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总量。而榴莲碳足迹,同样也是用来衡量榴莲整个生长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指标,通常用二氧化碳当量来表示,也就是 “碳排放量”。
通过生命周期评价,科研人员发现在水果的整个生长过程当中,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包括氮素投入引起的土壤氧化亚氮排放(氧化亚氮也是一种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约300倍),肥料、农药等农资生产过程中的排放,灌溉耗电的排放,耕作过程消耗燃油的排放以及包装材料生产过程的排放等。
“虽然在榴莲生长周期中,耕作、灌溉、肥料和农药的施用、包装、运输等环节,均会引起碳排放。但如果管理得当,土壤有机质的提升和榴莲树的光合作用也会增加碳汇,抵消一部分碳排放。” 程琨告诉记者。
当越来越多产品的碳足迹越来越清晰,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标识,“碳标签”可以让消费者能更直观地了解购买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实际影响,从而促进消费市场绿色转型,推动市场需求向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未来,“低碳”水果家族的成员也将越来越丰富。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