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C中国卡丁车锦标赛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卡丁车赛事之一。其上海站以高难度赛道和激烈竞争著称,2025年赛事吸引了来自10个国家及地区的130名车手,分为儿童组、青少年组、成人组、大师组及合作赛事学院杯等组别,覆盖从U7小车手到经验丰富的职业车手全年龄段。
比赛采用“三级赛制”:计时赛决定预选赛发车顺序,预选赛成绩决定正赛排位。例如,成人组决赛需完成20圈,车手需在弯道攻防、直道加速和策略调整中平衡风险与收益。上海站赛道(全长1.234公里,含18个国际A级弯道)尤其考验车手的精准操控能力,如T18连续弯道常成为超车与失误的“分水岭”。
参与成本:梦想的代价

卡丁车运动看似亲民,但职业化路径成本高昂。以成人组车手为例:
1. 车辆与装备:赛用卡丁车价格约10-30万元,配备专业VORTEX引擎和VEGA轮胎,需定期维护;
2. 训练费用:车手需长期在专业赛道(如深圳沙井)训练,年投入超50万元;
3. 参赛开支:单站报名费、运输、团队后勤等成本约5-10万元。
年轻车手如邵墨煊需面对经济压力,其背后往往需要家庭或赞助商支持,这也折射出赛车运动“金字塔尖”的残酷现实。
赛用卡丁车 vs 日常卡丁车:技术与性能的鸿沟
日常娱乐卡丁车与赛用车型差异显著:
-动力系统:赛用卡丁车搭载VORTEX引擎,最高时速可达140km/h,远超娱乐车的60km/h;

- 悬挂与操控:专业悬挂系统允许高速过弯时保持车身稳定,而娱乐车仅满足基础安全需求;
- 耐久性:赛用车架采用航空铝材,可承受高强度碰撞,娱乐车则以轻量化设计为主。
2025年上海站成人组决赛堪称“教科书级攻防战”。车手张容与从第二排发车,凭借T18弯道的连续超车,六圈内从第四位逆袭至第一,最终夺冠。其战术核心在于“弯道切入时机”与“直道尾流利用”,展现了职业车手对赛道的极致掌控。另一亮点是邵墨煊的“逆境突围”——作为新晋成人组车手,他在预赛中遭遇雨天滑出赛道、赛车故障等意外,仍以沉稳心态完成决赛,积累宝贵经验。
而在U12组决赛中,11岁车手徐熙喆在最后一圈T18处上演“极限外线超车”,以0.3秒优势险胜刘晋宇。这类“新生代对决”不仅体现技术,更反映年轻车手在高压下的心理韧性,预示着中国卡丁车运动的潜力。
武守臣与居安平的缠斗贯穿大师组决赛。居安平在第九圈T18尝试超车失败后,第十二圈以更精准的刹车点控制完成反超,诠释了“老将的智慧”。

个人观点:卡丁车运动的双重叙事
CKC不仅是速度竞技,更是“微观人生”的映射。车手需在瞬息万变的赛道中抉择“进攻”或“防守”,恰如现实中的机会捕捉与风险规避。例如,张容与的逆袭并非单纯依赖速度,而是通过预判对手心理(如李明扬在T18的习惯性保守)实现策略压制。
尽管CKC为年轻车手提供了展示舞台,但高昂成本导致许多天赋型选手止步半途。邵墨煊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赛车梦需要“资金+天赋+毅力”的三重支撑。赛事主办方若能引入更多赞助商或设立青年基金,或可缓解这一矛盾。
作为F1中国大奖赛的“序章”,CKC上海站不仅是竞技场,更是文化符号。其赛道设计融合了F1赛道的基因(如上海国际赛车场的坡度变化),使车手提前适应顶级赛事环境。从历史看,马青骅、钟肇璠等职业车手均从CKC走出,印证了“卡丁车是F1摇篮”的定律。

结语:速度背后的哲学
2025年CKC上海站落幕,但它的意义远超一场比赛。无论是张容与的技术美学,还是邵墨煊的坚持精神,都在诉说着同一主题:赛车不仅是引擎的轰鸣,更是人类挑战极限的永恒叙事。或许正如赛事仲裁Philip Soh所言:“在这里,每一圈都是对自我的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