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曾经在TVB剧里演小三让人咬牙切齿的女演员,现在正蹲在东莞烧烤店后厨,认真切着30个西瓜,连边角料都舍不得扔?
最近,前TVB女星于淼的一段打工视频火了——她穿着朴素的工服,熟练地给西瓜去皮、切块,切完后坐在角落啃着边角料,还对着镜头调侃:“东莞都没人上班吗?也好,都让我来!”
从港剧“恶女”到东莞打工人:十年港漂梦碎的真相于淼的故事,得从2012年说起。

那年她参加《国际中华小姐竞选》冲进十强,被TVB相中签约,成了无线的“潜力小花”。
按理说,能在竞争激烈的港圈出道,已是不小的幸运,但对这位“内地姑娘”来说,起点却藏着隐忧——她粤语不太利索,在“讲白话”的TVB剧里,台词都得反复练;更难的是,TVB的“山头文化”像堵隐形的墙,没背景的演员很难分到好角色。
她演过《不懂撒娇的女人》里和刘丹演父女恋的“内地妹”,也演过《多功能老婆》里当众羞辱杨千嬅的“小三”,角色要么被标签化,要么招人恨。

十年间,她从新人熬成“熟脸”,却始终没等来逆袭的机会。
2023年合约到期,TVB没再续约,她的港漂梦彻底碎了。
离开香港时,她兜里没剩几个钱。

在港那些年,住破出租屋、和场务分吃麦当劳,偶尔接戏的片酬连房租都不够——这哪是“明星生活”?
倒像在“倒贴追梦”。
拒绝500元拍戏邀约:内地打工的“踏实感”,比光环香回内地后,于淼没急着“重启星途”,反而成了“打工人”:在日料店摆餐具被老板骂过,在服装店卖衣服赚过450元却买不起一条裤子,最近又在烧烤店切西瓜。

视频里她切30个西瓜的样子,比拍剧还认真——刀工均匀、摆盘整齐,连边角料都啃得干干净净,网友直夸“这姑娘不矫情”。
最近她还收到个“拍戏邀约”:一天500元。
搁以前,这钱在香港连住宿费加路费都不够,去一天得倒贴;在内地呢?

她现在打一天工赚150元,省着点花够吃饭;拍视频分享日常,还能攒点“小名气”。
她说:“拍戏得等通告,等上半年都没活,太迷茫;打工不一样,干一天就有一天钱,踏实。”
这哪是“落魄”?

分明是活明白了。
在香港,她得时刻维持“明星形象”:穿礼服、戴珠宝,连走路姿势都得讲究;在内地,她能穿背心人字拖,蹲后厨啃西瓜皮,不用为“容貌焦虑”睡不着觉。
她说:“凭自己手赚的钱,没谁比谁高贵。”

于淼的故事,戳中了太多人的共鸣。
评论区有人说:“以前看她演小三恨得牙痒,现在看她切西瓜,突然觉得她和楼下卖煎饼的阿姨没区别,都是为生活拼的普通人。”也有人感慨:“TVB那么多明星,沈震轩开滴滴、蔡淇俊卖鸡爪,原来光鲜背后,都是熬不下去的苦。”
演艺圈的残酷,从来不藏着掖着——流量来得快,去得更快;角色挑人,更挑“背景”。

于淼的选择,不是“妥协”,而是“清醒”:她看透了“等戏拍”的不确定性,也尝过“倒贴追梦”的滋味,与其守着虚无的光环,不如脚踏实地赚“稳当钱”。
这两年,“明星打工人”的新闻越来越多。
有人觉得“掉价”,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种勇气——敢把光环踩脚下,敢承认“我只是个普通人”,敢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于淼切西瓜的样子,比她演的任何角色都真实;她啃边角料的笑容,比镜头前的“完美表情”更有温度。
生活哪有什么“该有的样子”?
有人爱追光,有人爱守着烟火气,都值得尊重。
于淼的故事,或许也在提醒我们:所谓“成功”,从来不是活成别人眼里的“明星”,而是活成自己心里的“踏实”。
就像她视频里说的:“东莞都没人上班吗?都让我来!”这股子“不怕苦、不矫情”的劲儿,才是普通人最珍贵的活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