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数学大奖,拉马努金奖在数学界的地位虽然不及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等顶级大奖,但从以往获奖的数学家来看,确实也不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
迄今为止,拉马努金奖的获奖者中已有6位在后来斩获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其中也包括大名鼎鼎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从某种意义上讲,拉马努金奖堪称菲尔兹奖的“风向标”。
拉马努金奖有两个奖,一个是SASTRA拉马努金奖,一个是ICTP & IMU拉马努金奖。2024年,拉马努金奖授予了中国数学家刘若川,这已经是连续三年有中国数学家被授予拉马努金奖了,并且这三位数学家都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培养出来的。
事实上,在历届拉马努金奖得主中,有不少人本科毕业院校于北京大学,尤其是在SASTRA拉马努金奖约占21.7%,北大数学学科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只不过,我们对北大的期待,可不满足于一个拉马努金,而是像菲尔兹奖这样得到国际同行首肯的大奖。
北京大学
颇具影响力的拉马努金奖创立于2005年的拉马努金奖,其实有两个:一个是由印度SASTRA大学(Shanmugha Arts, Science, Technology & Research Academy)设立,每年颁发给不超过32岁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另一个是ICTP & IMU拉马努金奖,由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和国际数学联盟(IMU)共同管理,奖励年龄小于45周岁的发展中国家数学研究人员。
拉马努金奖是为了纪念印度英年早逝的数学奇才拉马努金奖,近20年来,这两个奖项的影响力也在日渐提升,成为国际数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奖项,有23位数学家获得SASTRA拉马努金奖,19位数学家获得ICTP & IMU拉马努金奖。
在23位SASTRA拉马努金奖得主中,有6位数学家在后来荣膺国际数学界最高奖,分别是:2005年的Manjul Bhargava(2014年获得菲尔兹奖)、2006年的陶哲轩(2006年获得菲尔兹奖)、2008年的Akshay Venkatesh(2018年获得菲尔兹奖)、2013年的Peter Scholze(2018年获得菲尔兹奖)、2014年的James Maynard(2022年获得菲尔兹奖),以及2017年的Maryna Viazovska(2022年获得菲尔兹奖)。
由此可见,SASTRA拉马努金奖确实是具有很高的含金量的。具体而言,SASTRA拉马努金奖更注重数学家的个人成就,而ICTP & IMU拉马努金奖则更注重促进发展中国家数学发展,社会意义更大。
北京国际数学中心
北京大学独占鳌头在诸多国际数学大奖中,中国数学家在拉马努金奖的表现十分出色。
在SASTRA拉马努金奖的23位获奖者中,有5位来自中国,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在ICTP & IMU拉马努金奖19位获奖者中,有4位来自中国,两位本科毕业于北大。
2010年,29岁的数学张伟就凭借在数论、表示论、迹公式、自守形式、L函数和代数几何等领域做出的具有影响深远的贡献,被授予SASTRA拉马努金奖,成为第一位获此国际大奖的中国籍数学家。要知道,张伟刚在200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可谓是“少年英才”。
此后,与张伟年龄相仿的恽之玮、刘一峰等数学家也先后斩获该奖项。这几位数学家,均是在世纪之交那几年入读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也就是在后来被誉为北大数学“黄金一代”的杰出代表。同样来自北大数院的唐云清、张瑞祥也获得了拉马努金奖,他们分别是北大2007级、2008级学生,延续着北大数学“黄金一代”的辉煌。
历届SASTRA拉马努金奖获得者
同为北大数学“黄金一代”的许晨阳、刘若川则先后获得ICTP & IMU拉马努金奖。此外,本科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的史宇光,以及四川大学的田野,也曾斩获ICTP & IMU拉马努金奖。
至此,获得两个拉马努金奖的中国数学家已达到9位,这是对中国青年数学家的高度认可。
历届ICTP拉马努金奖获得者
北大数学,全国中心其实,不只是拉马努金奖,北大数院在多个数学奖项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当年北大数学“黄金一代”,如今已经成为国际数学界颇具影响力的一支研究力量,在多个重大奖项都榜上有名。
不管是国内的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钟家庆数学奖、晨兴数学奖,还是国际上的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斯隆研究奖等,北大数院都在国内处于引领地位。
毋庸置疑,北大数院在数学领域是稳居全国中心地位的。早在北大成立早期,数学学科就随之诞生。1913年,北大就开始招收数学专业学生,成立了现代大学第一个正式教学的数学系,被当作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发轫之处。
在建国之后的“全国院系大调整”中,原本就实力强劲的北大数学系,又合并了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数学系,组建成北大数学力学系,奠定了北大数学系成为全国数学中心的基础。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
今天的北大数院、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大师云集,仅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有8位,包括姜伯驹、张恭庆、文兰、田刚、王诗宬、张继平等。在他们的引领下,北大数学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全国第一或最好的A+,也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绝对实力担当。
2002年的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召开,北大田刚教授应邀在大会上作1小时报告。这是1897年世界数学家大会成立以来首次来到中国,也是首次有中国本土数学家在大会上作长报告,是数学家的极高荣誉。
此后,越来越多中国数学家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除了在世界数学界大会上作报告,还能担任菲尔兹奖、高斯奖等大奖的评委会委员。其中的不少人,都是由北大培养出来的。
自1952年学科调整以来,北大数院先后培养了一万多名毕业生,走出了30余名两院院士,其中就包括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吴文俊院士、王选院士等领军人物,当然也包括“黄金一代”中正在影响国际数学界的青年数学家。
北大田刚教授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么,在国内独占鳌头的北大数院,在国际上又有怎样的地位?
在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北大数学学科在国际上排名第13位,至今没能跻身前十强。当然,形形色色的排名、榜单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衡量一所大学各学科实力的绝对标准。
然而,我们也无法否认,迄今为止,北大数学学科依然未曾出现问鼎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高斯奖、陈省身奖等数学领域的“顶级”荣誉的数学家,这几乎成为北大数学的一个“硬伤”。不仅如此,到目前还没有一位中国籍数学家完成这一使命。
就在2025年年初,著名华裔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宣布,困扰数学家上百年的经典难题——挂谷猜想(Kakeya猜想)被北大毕业的王虹在三维空间中证明了,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极大关注。一时间,王虹成为下一届菲尔兹奖得主最热门的人选。
2026年菲尔兹奖预测
从小就聪明过人的王虹,16岁时就以653分考入北大地球与空间物理系,后转入数学系,2011年获得学士学位,如今是纽约大学数学系副教授。如果王虹能够最终获得菲尔兹奖,对于北大,乃至中国数学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突破。
除了北大之外,国内各大名校也在竭尽全力培养顶尖数学人才,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中科大等,以及近些年来数学发展最快的清华大学。
由于多年的全方位布局和丘成桐等数学大师的加入,清华大学吸引了大批数学奇才到来,实力大增。在QS世界大学学科中,清华数学的排名也从2009年初创时的第96位跃升至2025年第11位,正式超越北大名列国内高校第一。
丘成桐在清华大学
许多人认为,经过多年沉淀,中国数学将在不久的未来迎来“大爆发”,诞生若干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学家和学术成果。我们未必需要依靠各大荣誉来赢得国际同行的认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涌现出更多杰出数学家和前沿成果,服务国家各项建设和科技创新,相信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国内大学,必定不会令我们失望的。
当然,我们也希望,哪些至今还在海外任教的北大“黄金一代”中的优秀代表,以及更多杰出数学家、科学家,早日回国效力。我们都盼望着你们回来。
胡说八道!
毛线成果没有,嗅嗅菲尔兹的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