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国内的天文学科强校,首屈一指的毫无疑问是南京大学,此外,北大、中科大也在伯仲之间,上海交大、北师大等院校紧随其后。在一众名校中,似乎很少有人能想到中山大学。
然而,这些年中大在天文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发展已经不容小觑,它正一步一步地走回昔日的巅峰状态。没错!中大在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曾经走在国内高校前列,并做出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中国高校天文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的南大天文学科综合实力很强,却鲜有人记得,这其中有中大的一份功劳——南大的天文学科创建于1952年,正是由当时的中山大学天文系与齐鲁大学天算系合并而成。至于中大,在丢掉天文学科“全副身家”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与这个学科无缘。
如今,中大强势发力,深度布局,逐渐建立起天文学科科研和育人体系,剑指天文、空间探索之巅峰,又将创造哪些成绩呢?
中山大学标志性校门
走在天文学科建设前列古代中国在天文观测领域的成就多如繁星,历代先贤通过精密的观测和精准的计算,发展出完备的天文历法,指导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成为华夏文明史册上的光辉一页。
时至今天,基础天文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没有那么强烈,但人类探索宇宙星空的好奇心却从未减弱。天文与空间科学历久弥新,发展出越来越多新兴领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引领着我们的视野延伸到宇宙更深处。
20世纪初,国内相继建立了多个现代化大学,近代教育体制和新式学科逐渐被引入国内,国内高校的学科设置日臻完善,以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1927年,中大创办了国内高校首个天文学系,揭开了近代高校天文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序幕,一时间,中大云集了多位天文学领域的专家。
张云教授从里昂大学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后,于1927年回国,到中大任教,担任天文系主任。后来,他曾两度担任中大校长,在中大任教直到1949年迁居香港。执教中大天文系并主持校政20余年,张云教授对于中大学术地位和国内天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在他的主导下,中大天文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中大老校门
1929年,中大天文台在今广州越秀山修建完成,是广东第一座、全国第二座现代意义的天文台。天文台配备了15厘米折射望远镜等设备,是当时国内少数几个具备现代天文观测设施的机构之一,成为中大天文学科发展的重要法宝。
中大天文台的建立,为天体观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了天文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也为中国天文学界赢得了国际关注。彼时,虽然国内形势动荡,但高等教育夹缝求生,在艰难中发展,中大天文学系在国内致力于天文科普工作,在国际上与国外天文学界保持紧密合作,参与国际天文观测项目,提升了中国天文学的国际地位。
建国之后,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国院系大调整”,作为“五大母校”之一的中大,仅保留文科、理科,其余多个强势学科悉数迁出并入其他兄弟院校。其中的天文系,在中国现代天文学教育开创者之一——赵却民教授的带领下,整体并入南京大学。
中大天文学的辉煌史,至此告一段落。
中大天文台旧址
培育天文空间学科精英人才建国七十多年来,中大重新从一所文理学院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而理学依然是中大最具优势的学科。2012年第二轮“双一流”中,中大有11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4个学科属于理学门类。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大的物理学获评A-。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大虽然没有设立天文学科,但在物理与天文深度结合的高等天体物理学、空间科学、粒子物理学等领域,中大科研团队和师生从未停止过探索。
2002年,中大在丁肇中先生的主导下,参与了AMS实验(阿尔法磁谱仪实验),成为该项目的重要参与单位之一。AMS实验国际空间站上的大型粒子物理实验,旨在探测宇宙中的暗物质、反物质以及宇宙线的起源。而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家得主丁肇中教授,就是AMS实验的发起人和首席科学家。
中大团队承担了AMS探测器中的电磁量能器(ECAL)的研制和数据分析工作,参与了AMS数据的分析和物理研究,特别是在宇宙线能谱测量和暗物质间接探测方面,为AMS实验的成功运行和数据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大天文台旧址
2013年,中大重新整合自身在天文学与空间科学领域的优势资源,成立了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暂停了60余年的天文学科教育得以复办。
两年后,中大将天文、空间学科布局到珠海校区,成立了物理与天文学院,并于2019年12月7日举行了天文系复办揭牌仪式,重新招收天文学本科生。
今天的中大物理与天文学院,创建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完整天文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覆盖两个一级学科,分别是:物理学(含引力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精密测量物理)和天文学(含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宇宙学)。
中大物理与天文学院实行精英教育,采取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在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分为两个阶段:本科一、二年级按大类培养,重点授予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知识;本科三、四年级由学生自主选择分流到物理学专业和天文学专业,以培养在物理学、天文学和空间科学技术及相关交叉学科进行科研和尖端技术工作的拔尖人才。
中大珠海校区
剑指天文空间探索之巅在中大,物理与天文学院汇集了国内外顶尖科研团队,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剑指国际天文空间探索的巅峰。学院基于物理学和天文学2个学科打造“深空”学科群,依托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两大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广东省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重点实验室,探索学科前沿,重点深耕引力物理、天体物理、量子物理3个研究方向。
首先,是天琴计划。由中大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及其团队提出的我国主导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其基本方案在地球轨道上部署三颗全同卫星,建成空间引力波探测天文台,深度探索深空引力波。天琴计划的开展将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精度空间探测载荷及卫星技术跨越式发展。
中大珠海校区
其次, 是巡天中心,全称为“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该中心由中大物理与天文学院主导建设,依托中国空间站建设远离大气干扰的空间望远镜,深度探索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形成理论、高能天体物理等方向。巡天空间望远镜一旦建成,将成为空间站工程最重要的空间科学设施,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划的规模最大、指标最先进的空间天文望远镜,将极大提升我国在空间探索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是量子物理。中大物理与天文学院量子物理研究团队将依托广东省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重点实验室,以精密测量与信息处理为导向,重点探究基于量子力学相干态和纠缠态的交叉前沿科学。该项研究的成果,有望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网络等领域带来变革,推动量子技术服务国民经济和国家战略需求。
中大珠海校区
路漫漫其修远兮。深空探索领域群雄逐鹿,但中大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中大作为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也是国内响当当的一流大学,在多个研究领域和人才培养引领国内高校。从国内第一个天文系,到引力波探索的第一个大科学装置,走在国内科研前列的中大,还将创造怎样的成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