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科举时,无数才子竞峥嵘,十年寒窗苦读,只待赚得功名耀门楣,如若一朝登第,那便是无上荣耀。就像人们常说的,人生有三大喜,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还有这金榜题名时。
陈世美便是参与这科举考试的一员,作为一个出身普通的读书人,似乎惟有登科及第,才能出人头地。他的妻子秦香莲,温婉和善,敦良知礼,与他相敬如宾甚是恩爱,此去京城路途遥遥,陈世美甚是不舍。
不过,当时的不舍早已被高中后的他遗忘,被选为驸马后的陈世美眼见前途大好,竟欲杀害妻子。最后,是朝中一位官员挺身而出,他搜集证据力证陈世美的罪行,终将其斩杀于龙头铡下。
此人便是包拯,北宋时期有名的清官,他一生为官清廉,在职期间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是百姓心目中真正的父母官。
但这位清官也有自己的烦恼。在60岁寿辰时,这位清正好官不禁感叹自己膝下无子,不曾想,这时他的儿媳突然跪在包拯面前道出他尚有一子的真相,这令现场众人惊中带喜。
毕竟,一生为官廉洁的包大人,理应拥有一个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的晚年啊。
浊世一清官,刚直立庙堂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里叹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包拯又何尝不是那个为君为民而忧的人呢?
从他考中进士进入仕途的那刻起,就一直以刚劲松柏之态处世为人,一生执法为大宋、为君主、为黎庶。
包拯字希仁,常常被称呼为包龙图,原因是他曾担任过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是北宋时期设立的一座宫殿,里面收藏着宋太宗赵光义的御书、皇家的珍宝典籍等。不过,在许多后世人看来,“包青天”这个称呼似乎更为熟悉。
实际上包拯的官职,是北宋都城开封城的知府,“开封有个包青天”这句歌词,就是对包拯在任开封府知府期间严峻执法、公正严明的赞颂。青天是什么样的?澄澈、明净、广袤、博大,就如同两袖清风、秉公行事的包大人。
在皇权大于天的封建社会,皇室宗族往往拥有无上的地位,纵使犯错违法,也常能因身份而逃脱惩罚。可包拯并不畏惧那些华带腰缠、簪缨冠配的权贵显赫,在他刚毅的执念里,王子犯法,当与庶民同罪。
铡美案是否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还有待考证,或许它只是后世人们为了歌颂包青天而编纂的民间故事。但仔细一想,不惧陈世美这一驸马身份将其果断问斩,倒也符合包拯的作风。
有达官贵人在私下偷偷修筑观赏的园林,正好侵占京城的一条河流,当时京城正有水患,被挤占的河流不仅无益于水患的解决,反而更添阻滞。这事被包拯知晓后,毅然决然地派人拆掉那些园林建构。
包拯办公是严明的,这种严明延伸到各个方面,以至于旁人可能会觉得他不甚通情达理。在京城里,就有人将包拯与阎罗王并列,称他们都是私下疏通款曲毫无可能的人。包大人铁面无私的程度,竟是能与那阎罗王相提并论。
其实,在包拯那张或许看起来有些严肃板正的面庞之后,是洁身自好、不与人私相授受、不以公谋私的清正之心。如若朝堂的官员大多能具有这般的清正之心,又何愁不能很好地涤清吏治、扶正朝纲呢?
包大人的“家事”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事其实不比公务,其中环环绕绕,必是不能照搬处理公事之态而处之。但是包大人作为清官界的“顶流”,他的家务事倒也不难断,甚至可以说,讲来挺清楚的。
包拯虽然刚直肃正,但对于父母也是给予了柔情与温柔的一面。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包拯早年入仕时期,就曾经为了不离父母太远而选择就近在合肥任职,后来更是辞官回家照顾年迈的双亲。
中国古代有一制度名为“丁忧”,是指当朝官员的父母逝世后,该官吏应当停职回到祖籍为已故父母守制,在这守制的27个月期间,当事人是不能为官的。包拯父母去世后,他曾为父母守丧多时,守满期限后仍然不舍离开。
一生秉持孝道、心怀双亲的包拯,其实个人生活在古代来说是比较清明的。当时封建等级森严,“三从四德”的古旧观念盛行,女子地位较之不如男子,因而三妻四妾是那时常见不过的现象。对于宗室官吏来说,莺莺燕燕更是常有。
包拯不仅有一个妻子,毕竟当时的思想观念尚没有先进到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地步,不过他已经算是比较节制的了,一生有2任妻子和一位侍妾。
包拯的第一位妻子病逝之后,他才娶了第二任妻子。第二任妻子在嫁入包府的时候,带来一个陪嫁丫鬟。包拯便将陪嫁丫鬟一并纳为妾室。当时的包拯并不知道的是,这位陪嫁丫鬟出身的妾室,为他诞下了一个儿子。
包拯的第二任妻子其实也生下了一个儿子,被取名为包繶。包繶继承了父亲的优秀,曾一度官至太常寺太祝和通判潭州。
但寿命不长,包繶于婚后次年去世。这对包拯一家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在包拯尚未抽离哀恸之情时,他的孙子也在5岁时早夭。
寿宴上的“惊喜”后来,在包拯举行60岁寿宴当天,发生了一件令在场所有人非常震惊的事情。
包拯身居高位,许多朝中大员都来为其祝寿。包拯自然很是感谢来祝贺自己的人,但来回之间,他看着满屋的热闹光景,却还是不免感叹自己膝下无子,人丁单薄。
包拯一生勤勉为官,秉公执法,忧君爱民,的确也做出了一些政绩,可是这世间美好的天伦之乐却难以享有,当真是唏嘘啊。包拯不免思上心头,顿感忧愁。
他的儿媳注意到了父亲此时的愁容,来到包拯面前突然跪下,并郑重地对包拯道,您不知道的是,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包拯霎时一愣,自己已至花甲之年,又何来一子呢?
当看到一个孩子被儿媳抱出来的时候,包拯更是感到惊讶。经儿媳解释,众人才明白这个孩子是当年包拯的妾室所出,也就是包拯第二任妻子的陪嫁丫鬟,在她被纳为包拯妾室后,因为犯错被赶出包府,而后才发现自己怀有身孕。
之后儿媳与这妾室因缘际会下有所联系,这才知晓其中之事。
60岁的包拯在寿宴上突然知道自己尚有一子的事实,这令包拯十分惊喜。包拯为这个孩子取名包诞,多年之后,包诞也成为一个清官。
宦海沉浮多年,包拯始终未更改其清正廉明之气,在皇族宗室、达官贵吏的交锋之间,他不为权而低眉,不为利而徇私,在偌大的庙堂殿宇中,他是最为平直肃穆的色彩。
就如同茂林中的修竹,刚直不折,以挺拔的姿态独立于林间微风,永远清明,永远不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真正的好官,如包拯这般,当是不仅仅为自己之利,而是更多为大义法理与天下百姓而往来,在混沌复杂的官场,坚守自己心中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