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名工人为患病工友捐款13.9万元,59年后工友儿子报恩:还1.39万

陈群谈历史 2024-07-19 15:46:3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2010年2月6日,浙江金华某个大酒店举办了一场迟到了59年的答谢宴。

宴会是一位叫王森樟的老人发起的,是他为感谢当年母亲病重时为母亲捐款的工友举办。

组织这场宴会,一方面是为了可以当面感谢当年伸出援手的工友,另一方面是为了将当面的捐款还给工友们。

随后王森樟将提前准备好的红包分给了众工友,等他们看清红包内的数额后却傻眼了。

原来当年他们一共给王森樟的母亲捐款13.9万元,时隔59年,他们全部的红包加起来却只有1.39万。

这下当年捐款的工友们坐不住了:“森樟,你是不是算错了?”

王森樟却表示:“没有算错,还望各位叔伯阿姨们不要嫌少,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你们一定要收下!这也是我母亲临终前唯一的遗愿,没想到时隔59年,我才有机会完成母亲遗愿,没有你们当初的帮忙,就没有现在的我!”

13.9万跟1.39万,相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为何王森樟却说没算错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工友患病捐款13.9万

1951年,年仅8岁的王森樟遭遇了严重的家庭变故,当时父亲的工资是家里的唯一收入,而这一年,王森樟父亲因病去世。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家里的所有重担都落在了母亲身上,不得已,王森樟母亲朱金英只好到离家不远的金华赚钱。

因没出过远门,没有工作经验,朱金英想要找一份工作谈何容易,不过好在朱金英不怕吃苦,只要能赚钱什么苦都能吃。

好在,朱金英成功在一家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干了一段时间之后,朱金英将在老家的儿子带到了金华上学。

朱金英的工资娘俩省着点花,还有点存余,日子虽然过的紧紧巴巴,但是朱金英已经很满足了,要是能一直这样下去倒也挺不错。

在工厂还没待上半年,她就经常咳嗽,因为还要负担儿子的学费,所以朱金英根本没有多的钱买药治病。

没想到朱金英没等来病情好转,却越来越严重,经常咳嗽到喘不上气,稍微干点活就胸闷气短。

更加让她难受的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她的后背上长了一个大瘤子,晚上根本无法休息,白天干活的时候也扯的疼。

厂里领导看朱金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工作进度,便结清了她的工资,让她先回去养病吧!

就这样,朱金英带着儿子又回到了老家,在医院检查之后,被告知她患了严重的肺病,光靠药物是无法治愈的,如果想要根治就必须到大医院去。

医生的这话,无异于是给朱金英下了死亡通知,没了收入的他们,连正常温饱都不能保证了,还哪来的钱去大医院呢?

她最放心不下的便是王森樟,没有了父母的庇护,该怎么生存下去,他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为了给儿子多留点钱,她只好在附近找零工干,希望在为数不多的日子里,多陪陪儿子,多给他赚点钱。

这天,朱金英正打算外出打工,却碰到了之前厂里的同事方培正前来拜访,还带来了工友们的捐款,共计13.9万元。

朱金英临终遗愿

原来厂里的同事都知道了朱金英家的窘迫,知道没了丈夫的女人带着孩子生存不容易,这下还患了重病。

都很同情她,便自告奋勇的为朱金英家捐款,希望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最后以方培正为代表,给朱金英送来了这笔巨款。

朱金英知道工友们都不容易,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却还给他捐款,这份心意让她很是感动。

便让方培正将捐款工友们的名字都写在了一张纸上;“等以后有机会,我一定报答工友们,感谢他们的帮助”!

有了工友们的捐款,朱金英终于可以喘口气了,1958年,朱金英终于“摆脱”病魔的折磨了。

临终前,朱金英将那份名单郑重的交给了儿子,“儿子,这张纸上是我们家恩人的名字,等你以后有能力了,一定要替娘好好报答他们!”

说完这些,朱金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这一年朱金英才35岁,因常年劳累,在加上没钱治病,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

这时的王森樟已经是个半大小子了,15岁的他在金华铁路学校上学,凭借优异的成绩,他大学毕业之后,成功进入杭州铁路站工作。

这么多年,王森樟一直铭记着母亲当年的叮嘱,而那封名单他也一直妥善保管着,深怕丢了。

这些年其实,他早就将名单上的名字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之前他一直在上学,根本没有能力报答恩情。

报答恩情

毕业后没多久,王森樟在同事的介绍下,跟一个姑娘喜结连理,结婚当天,他将那份重要的名单交给了妻子。

“这是我们家最重要的东西,你一定要妥善保管”!在王森樟的叮嘱中,妻子将那份名单放在了自己的嫁妆盒中。

虽然当时的王森樟已经工作了几年,但是他却没有多少存款,拿到工资之后,他不仅要还钱,还要寄一部分给老家的奶奶。

期间,他多次想要找到母亲之前的工友们好好报答他们的恩情,想了想刚够保证生活的工资,他只好将这份信念强压在心里。

1998年,王森樟终于有能力完成母亲的遗愿了,马不停蹄的回家找妻子要名单,却发现当初视为珍宝的名单竟然不见了。

这些年王森樟带着妻子搬了好几次家,不知道名单什么时候丢失了,妻子对于名单丢失也很自责,她深知这份名单对丈夫的重要性。

便提议,“我们去母亲当年上班的工厂问问吧!说不定有人记得呢?”

等他们到金华,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当初的工厂早就不在了。

而且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之前的那些工友们肯定早都不在那附近了,再加上没有名单,想要报恩谈何容易呢。

在那之后,这件事成了王森樟的执念,他觉得对不起母亲,也对不起当初帮助了母亲的工友们。

他一直都很愧疚没能完成母亲的遗愿,王森樟本以为他会带着这份愧疚离世。

2010年1月22日,王森樟老伴在整理旧衣服的时候,在丈夫一件旧衣服中发现了这个名单。

这时王森樟都已经退休7年了,他没想到有生之年还有这么一天,便将子女们都叫到跟前,让他们帮忙找名单上的人,或者他们的子女!

好在,最终在记者跟电视台的帮助下,王森樟成功找到了当年的那些工友们。

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为何当初捐款的13.9万,变成了1.39万,其实是因为货币贬值!

当初工友们捐款时,他们使用的还是第一套人民币,而第一套人民币跟第二套人民币折合比率是10000:1。

也就是说按第二套人民币来算,第一套人民币13.9万,就是第二套人民币的13.9元。

2010年的13.9元也就刚够吃一顿饭,这怎么给当初的32位工友们还呢?

“滴水之恩,定将涌泉相报”!王森樟决定亿千倍偿还当年的恩情,13.9元的千倍1.39万。

所以拿到红包的工友们才会如此震惊,还以为王森樟算错了呢,有些工友还不愿意拿红包。

“当初我们捐款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要回来,我们只是想帮助你们娘俩,从没想过时隔多年,你竟然还记得这件事,难得啊!”

这下王森樟终于完成了母亲的临终遗愿,压在心里多年的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



参考文献:

【1】揣着珍藏59年“感恩名单”儿子苦寻当年捐款工友-钱江晚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