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花,你这是要干啥?大清早的就往外跑。”我妈叉着腰,对着正要出门的王婶喊道。
“去跳广场舞!”王婶头也不回地应了一声。
“你疯了吗?都七十五的人了!”我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在田间劳作了一辈子的老太太,会在半年后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我叫李晓梅,是村里的代课老师,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王婶是我看着长大的,她年轻时丈夫早逝,一个人拉扯大儿子小军,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她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忙活,我经常劝她:“王大娘,歇会儿吧,这么大年纪了还种这么多地。”
“习惯了,闲不住。”她总是笑着回答,“再说了,地里的活计我在行。”
去年春节,小军从北京回来过年,给王婶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村里人都说这是浪费钱,老人家哪会用这玩意儿。可谁知,这部手机竟成了王婶开启新生活的钥匙。
“儿子,你教教我咋看视频。”王婶拿着手机,像个好奇的孩子。
“妈,您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就行,看什么视频啊。”小军有些不耐烦。
“你别管,就教我怎么划拉那个屏幕。”王婶坚持道。
就这样,王婶开始了她的“数字生活”。她每天干完农活,就捧着手机看广场舞视频,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看着,她竟然跟着视频模仿起来,那认真的劲头,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课堂。
有一天早上,王婶找到隔壁的李婶:“李婶子,跟我去学跳舞呗?”
“你这是咋想的?咱这把年纪了,还跳什么舞?”李婶一脸诧异。
“年纪大怎么了?我看手机里那些大妈跳得可欢了。”王婶兴奋地说,“我寻思着,咱也组织个队伍,强身健体,还能热闹热闹。”
就这样,王婶拉着李婶,又拉着张婶,渐渐地,在村口组建了一支“夕阳红舞队”。刚开始,她们跳得东倒西歪,引来不少村民的议论。
“你们看,这些老太太是不是闲得发慌了?”
“可不是,种了一辈子地,临老了发什么疯。”
“也不怕把骨头跳散了。”
面对这些闲言碎语,王婶充耳不闻。她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先把地里的活干完,然后就带领大家练舞。夏天蚊虫叮咬,她就喷花露水;冬天寒风刺骨,她就穿得厚实些。没有专业的老师,没有华丽的服装,她们就跟着手机里的视频一遍遍地练习,从简单的踏步到复杂的舞步,一点一点地进步。
小军打电话回来,语气里满是担忧:“妈,您就别折腾了,这把年纪了还跳什么舞?”
“儿子,你放心。我这辈子就知道种地,现在也该给自己找点快乐了。”王婶语气坚定。
转机出现在去年深秋。县里来了几个摄影爱好者,看到这群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农村妇女在跳舞,觉得新鲜,便拍了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短短几天,点击量就突破了百万。
记者闻讯而来,采访王婶:“您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学跳舞?”
“我就想告诉大家,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人,也能跳出精彩人生。”王婶的回答朴实而有力,打动了无数网友。
很快,县里、市里的电视台都来采访。县政府还专门拨款,在村里建了个文化广场,配备了音响设备。
“大娘,教教我们跳舞呗!”连隔壁村的老人都慕名而来。
“好啊好啊,大家一起跳才热闹。”王婶来者不拒。
好景不长,王婶的膝盖突然出现严重问题。医生说是关节磨损,建议她立即停止剧烈运动。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小军急得直跺脚。
“妈,跟我去北京养老吧,别跳了。”
“不去,我这辈子都在村里,哪也不去。”王婶摇摇头。
“那您也得把身体养好啊!”
“放心,我心里有数。”
正当大家以为王婶会就此收手时,一个意外的惊喜降临。央视春晚导演组看到了她们的视频,想邀请整支舞队去北京演出。
“这可是咱们村的荣誉,大家说,去不去?”王婶在广场上问大家。
“去!”整个广场都沸腾了。
春晚的排练异常辛苦。每天八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对这群农村老人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王婶的膝盖疼得厉害,但她硬是咬牙坚持。
“大娘,要不您休息几天?”舞蹈老师心疼地说。
“不用,我扛得住。这是咱们村几十年来头一遭的大事。”
村里人看她这么拼命,都主动帮忙。李婶每天熬骨头汤,张婶负责按摩推拿,刘婶专门煮中药。就连平时爱说闲话的人,也都闭上了嘴,默默地支持着她们。
春晚当晚,全村人都守在电视机前。当大屏幕上出现王婶领舞的画面时,不少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支广场舞队,更是一群不服输的农村老人在追逐梦想。
“大娘,您现在出名了,有什么感想?”央视记者采访她。
“没啥感想,就觉得人活着,总得有点念想。”
“那您还想继续跳下去吗?”
“当然要跳,而且我还要把更多的舞步教给大家。”
如今,王婶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她说要把农村老人的精气神展示给全世界看。每当夜幕降临,村口的广场上依然能看到她带领着大家跳舞的身影。王婶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精彩,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敢于尝试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