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阅读二战史的时候,你会读到苏军的“鸣炮致敬”情节。
比如朱可夫拿下哪儿了,斯大林命令鸣炮多少发。崔可夫攻克什么了,莫斯科方面鸣炮长久不歇……
这其实是苏军二战时期一种独特的制度,而提出并贯彻它的人正是慈祥的斯大林同志。
斯大林很在意政治工作和对士气的鼓舞,也不吝于对立功将士的大力褒扬。他认为对流血立功并获得胜利的英雄们要体现出更大的荣誉,而不仅仅是发个勋章,登个表彰。
“应该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把他们抬到天上去!”
所以,他从传统的礼炮制度着手,设计了一套“胜利鸣炮”制度,要求在前方将士打了胜仗时,于莫斯科进行集体鸣炮活动。除此之外还要放礼花,全国电台播报!
于是,当1943年8月5日苏联红军解放别尔哥罗德的时候,这天莫斯科迎来了汹涌的炮鸣。124门大炮被拉到场地上,连续炸响了4轮。爆发的硝烟把天空的云都染成了青色。
随后礼花在天空绽开,苏联最统帅部的嘉奖令伴着音乐响彻所有的广播电台频道。
别说,这一招是真提劲。隆隆炮声虽然仅仅在莫斯科传播,这124门大炮齐鸣的庆祝活动却传遍大地,苏联军民将别尔哥罗德和奥廖尔的胜利视为莫大的喜气,那些前线参战的官兵更是将“来自首都的礼炮致敬”视为对自己的肯定,是令人热血沸腾的荣誉。
乘着这股劲,苏军将士一鼓作气,在5月23日解放重镇哈尔科夫。
斯大林也毫不吝啬,拖出224门大炮,来了个20连的狂轰。
这是什么?如果把苏军将士比作直播间的UP主,那斯大林就是疯狂点赞的榜1大哥,只要你给力,那大火箭是喷喷的砸。
再后来,苏军突袭东北,短时间打烂了号称80万的日本关东军,莫斯科用324门大炮齐放24轮。
这种324门x24轮的鸣炮方式,被称为“一级礼炮”,苏联战争中共鸣放了23次。它仅在解放国家首都和重大意义事件时鸣放。
如解放白罗斯明斯克,解放乌克兰基辅,解放波兰华沙,解放奥地利维也纳,解放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解放匈牙利布达佩斯,易北河美苏会师,攻克柏林等等。
当然也有“二级礼炮”,前面提到的解放哈尔科夫的224门x20轮的打法就是二级。苏军后来形成了规矩,但凡解放个有鼻子有眼的城市,或者给纳粹集团咬一口狠的、围歼纳粹集群和突破对方重兵防线时,都会赋予这种荣誉224门大炮齐放20轮的待遇。
再次一级是“三级礼炮”,这是最低一级待遇,但凡解放大中型村镇、重要聚居区、居民点和交通要地、重要节点时,便会像解放别尔哥罗德那样,用124门大炮轰鸣。
只不过,制度化后规矩不是鸣炮4轮,而是要轰鸣12轮。
其实苏联还有“超级礼炮”,但这个隐藏成就仅出现在1945年5月9日纳粹德国投降这天。当德国签署了投降书,苏联获得苏德战争最终胜利的时候,斯大林彻底兴奋了。
他当即拍发最高指示:为了对“彻底的胜利”进行庆祝,应当在今天22时,于国家首都莫斯科进行礼炮庆祝活动,以祖国苏联之名,用1000门大炮,进行30轮的鸣放。向英勇的获得伟大胜利的光荣的苏军将士们致敬!
这是2700万人伤亡换来的胜利,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按照旁人的回忆录,斯大林这也是在纪念自己,他无论如何都会作为伟大胜利者被载入史册。
后世的统计,苏联自1943年开始鸣炮,到1945年结束,这不到2年的时间里,他们在莫斯科大约进行了350多次不同级别的鸣炮活动。这些鸣炮活动起初还要防空,后来干脆将大炮架在莫斯科明着放,接着鸣炮的时刻越来越密集,最密集时4天打了5次,让莫斯科的市民听得既心烦又高兴。
这每一声炮鸣,都代表前线苏联军队又获得一次重大的胜利。隆隆的炮声,亦是纳粹帝国崩塌的声声丧钟。
美国为首的北约搞垮苏联。[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