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的自媒体作者“史海看春秋”发文,对二里头不是夏都做出了有理有据的论述,他开门见山地指出:“二里头遗址是不能带夏都字样的,夏都自始至终都在三星堆,二里头只是夏朝的一个三四线城市。”

他接着写到:“大禹是四川人,治水也在四川,四川有很多禹王宫、禹王庙古迹,都是纪念大禹治水功绩的,这是其他地区比不了的,所以大禹儿子在四川创建夏朝是顺理成章的事,三星堆出土的众多文物,造型与山海经、史记、禹贡、竹书纪年等古籍关于夏朝的记载相吻合,无疑铁证如山。”


留言区很多网友赞同该文作者的观点,这也是对探索夏都新的思路,列举的事例也比较具有说服力,跳出了夏都在洛阳的窠臼,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洛阳资讯》关于二里头夏都博物馆之所以名字中加入“夏”的解释。

《洛阳资讯》在解释中写道:“二里头夏都博物馆之所以在名字中加入了“夏”字其实在学术上并不能算十足的严格以及谨慎。这样的命名方式其实也是综合考虑到了经济、民众意愿以及文化旅游宣传等方面,把夏都这个牌子亮出来的意义大过了学术严谨的意义。而且说句实在话,如果二里头博物馆没有夏都这个名头的话,宣传起来确实差上一截,旅游价值就没那么高。命名为夏都的话,必然会引起很多人的质疑和讨论,这样也有利于推进对夏都历史的进一步探究和吸引更多的关注。”

从北京自媒体作者“史海看春秋”对夏都的观点,到《洛阳资讯》“把夏都这个牌子亮出来的意义大过了学术严谨的意义。”再到更早前国家文物局关于“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不宜加夏都”的批复,可以推断二里头不是夏都,只是夏朝的“一个三、四线城市。”二里头博物馆之所以违背科学探索的精神,至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于不顾执意加进“夏都”二字,正如《洛阳资讯》解释的:“如果二里头博物馆没有夏都这个名头的话,宣传起来确实差上一截,旅游价值就没那么高。”最重要的是:“命名为夏都的话,必然会引起很多人的质疑和讨论,这样也有利于推进对夏都历史的进一步探究和吸引更多的关注。”这才是不顾一切也要加“夏都”二字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