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姓氏书辩证】冯姓

秦保 2025-01-03 02:18:33

冯姓:

战国策:冯亭为韩守上党,秦攻上党,絶太行道,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于赵,遂为上党潞人。赵封亭华阳君,与赵括拒秦,战死长平,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在赵者为官帅将,官帅将之子为代相。及秦灭六国,而冯亭之后冯无择、冯去疾、冯劫皆为将相焉。汉兴,功臣冯敬即无择子,而文帝时冯唐显名,即代相子。唐弟骞自上党徙杜陵。至武帝时,冯奉世字子明,以良家子选为郎,厯事昭、宣,为左将军、光禄勲,赐爵闗内侯。其长女为元帝昭仪,生中山孝王,即中山太后媛也。奉世子男九人,谭、野王、逡、立皆至大官,所谓大冯君、小冯君者。裔孙衍,后汉有传。

又冯鲂字孝孙,南阳湖阳人,亦云其先魏之支别,食采冯城,因氏焉。秦防魏,迁于湖阳,为郡着姓。东观记亦曰:魏之别封曰华侯,华侯孙长卿食采冯城,因以为氏。

又冯勤字伟伯,魏郡繁阳人,曽祖父宣帝时农太守,八子皆为二千石,赵魏间荣之,号万石君。兄弟形皆伟壮,唯勤祖父偃长不满七尺,乃为子伉娶长妻,生勤。

长乐信都冯氏,冯和生安,慕容永时为将军,子防徙居龙和,家于长谷,仕慕容氏为中卫将军。及慕容云之乱,乘隙簒位,国号北燕,在位十一年死。二子翼、永,跋幼弟杀翼,自立,为魏所伐,奔髙句丽,杀之。兄素弗,侍中、车骑大将军、録尚书事,防从兄万泥,骠骁大将军、幽平二州牧,务银提为上大将军、辽东太守,买,卫尉、城阳伯,睹,太常、髙城伯,族人懿,给事中南燕有京兆太守冯鸯,上党人。

后蜀有侍中冯孚。元和姓纂曰:冯氏出颍川者,汉左将军奉世之后;出长乐者,宜都侯参后;出京兆者,燕王之后;出农者,孙西魏宁州刺史宁之后;出河间者,唐监察御史师古之后;虞部员外郎宿,东阳人,文多不録。

全文翻译如下:

《战国策》记载:冯亭为韩国守卫上党地区,秦国攻打上党,截断了太行道,韩国守不住了。冯亭于是把上党献给赵国,也就成了上党潞地的人。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他和赵括一起抵御秦国军队,在长平战死,宗族因此分散开来,有的留在潞地,有的在赵国。在赵国的后人中有做了官帅将的,官帅将的儿子做了代国的相国。等到秦国灭掉六国后,冯亭的后代冯无择、冯去疾、冯劫都做了将相。汉朝兴起,功臣冯敬就是冯无择的儿子,汉文帝时冯唐声名显扬,冯唐就是那位代国相国之子。冯唐的弟弟冯骞从上党迁徙到杜陵。到汉武帝时,冯奉世字子明,以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被选为郎官,历经昭帝、宣帝时期,担任左将军、光禄勋,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他的长女做了汉元帝的昭仪,生下中山孝王,也就是中山太后冯媛。冯奉世有九个儿子,冯谭、冯野王、冯逡、冯立等都做到了高官,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冯君”“小冯君”。其后代子孙冯衍,在后汉时期有传记记载。

还有冯鲂字孝孙,是南阳湖阳人,也说他的祖先属于魏国的分支,以冯城作为食邑,于是就以冯作为姓氏。秦国攻克魏国后,(这一支冯氏)迁徙到湖阳,成为郡中有名望的大姓。《东观记》也说:魏国另外的封邑有华侯,华侯的孙子长卿以冯城作为食邑,于是就把冯作为姓氏了。

又有冯勤字伟伯,是魏郡繁阳人,他的曾祖父在汉宣帝时担任农太守,八个儿子都担任俸禄为二千石的官职,在赵、魏一带很荣耀,被称为“万石君”。兄弟们身形都高大健壮,只有冯勤的祖父冯偃身高不足七尺,于是给儿子冯伉娶了身材高挑的妻子,生下冯勤。

长乐信都的冯氏,冯和生了冯安,慕容永在位时冯安担任将军,儿子冯跋迁徙到龙和居住,安家在长谷,在慕容氏那里担任中卫将军。等到慕容云叛乱时,冯跋趁机篡位,建立国号为北燕,在位十一年去世。他有两个儿子冯翼、冯永,冯跋的幼弟冯弘杀了冯翼,自己登上帝位,被北魏讨伐,逃奔到高句丽,后来被杀掉。兄长冯素弗,担任侍中、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冯跋的堂兄冯万泥,担任骠骁大将军、幽平二州牧,务银提担任上大将军、辽东太守,冯买,担任卫尉、城阳伯,冯睹,担任太常、高城伯,同族的冯懿,担任给事中。南燕有京兆太守冯鸯,是上党人。

后蜀有侍中冯孚。《元和姓纂》说:冯氏中出自颍川的,是汉朝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自长乐的,是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自京兆的,是燕王的后代;出自农的,是孙西魏宁州刺史冯宁的后代;出自河间的,是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虞部员外郎冯宿,是东阳人,(其他相关)文字太多就不记录了。

0 阅读:1

秦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