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9章,该系列从新闻视角解读《明史》。
前言:1353年,元朝对各地防抗势力疯狂反扑,抗元事业如风中之烛。
“天完”徐寿辉被追到黄冈的山上当野人,朱元璋和他的老大郭子兴被围在凤阳等死,明教话事人刘福通在大别山苟延残喘......
江浙大粮仓已经重新被元朝掌握,一船船的粮食沿着京杭大运河运往北方,一船船来自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西域、甚至中亚腹地的士兵运往南方。
值此千钧一发之际,《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站了出来,力挽狂澜,以孤城击败了大元朝举国之兵。注意,不是守住,而是击败。
他让元朝成为自唐朝以后,大一统王朝存活200年定律的唯一例外。
他就是《水浒》中宋江的原形,十八条扁担闹革命,虎踞江浙的朱元璋两大对手之一---张士诚。
张士诚跟宋江长得像么?
一、施耐庵的江湖往事翻开《水浒》,宋江带领108个兄弟姐妹纵横华夏,粉碎几次围剿,破青州、大名府等名城,后来逼得皇帝招安,又征辽征方腊,好不威风。
历史上确实有叫宋江的人,曾出现在《宋史·张叔夜传》、《宋江三十六人赞》等史料里,但这个人却好窝囊,整个团伙也就30多号人,四处流窜,在连云港被个区长带着几个片警就灭了。
这种县级黑社会小头目,怎么就成了威风凛凛的呼保义宋江哥哥了?
其实《水浒》里的宋江只是一个壳,里面的事迹都不是他。施耐庵将自己老大张士诚的波澜壮阔一生写到了这本书里。
施耐庵文采斐然,据说与刘伯温为同榜进士,后逢战乱,一对儿卧龙凤雏分别投奔了朱元璋和张士诚。
施确实有两把刷子,混成了张士诚的军师,为其图谋筹划,割据东南。
后张士诚身死国灭,施耐庵浪迹天涯。年老时施隐居杏花深处,想起故人,往事历历涌上心头,欲付诸于笔端。
可张士诚是朱元璋的死对头,老朱又是少有的猜忌皇帝,如何敢直书张士诚之事?施耐庵只得以宋江为壳,将一部描写山东黑社会老大宋江的小说,写成了大军攻城略地、群雄尔虞我诈、豪杰智士纵横捭阖的乱世风云。
张士诚势力的兴起和毁灭几乎都跟水泊梁山同出一辙。宋江攻城略地,张士诚则接连打下泰州、扬州、通州、苏州;宋江受招安一波三折,张士诚也最终接了大元的官帽。
书中地形也与现实吻合。梁山泊“纵横河港一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正如张士诚起事的盐城白驹盐场水网地区,而且张在白驹镇安营扎寨的地方就叫小梁山。
大丰区白驹镇农民采藕过大年
二、天下最狠的职业:私盐贩子张士诚是江苏盐城人,干贩盐买卖。要了解张士诚这个人,对照着宋江即可。
宋江外号宋黑子,而张士诚操舟贩盐谋生,被晒的遍体黝黑;宋江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而《明史》上记载张士诚“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宋江攻城略地,“所过州县,秋毫无犯”。现实中张士诚每到一地,必“出榜安民”,“不得伤害百姓”;宋公明哥哥义薄云天,张士诚对手下更够意思,打了败仗一概不罚,在张大哥旗下,众将耽于享乐,军队腐败;
张士诚出身私盐贩子,这可是是天下最狠的职业,风险系数极高。因为盐税是古代政府最主要税种,在南宋占到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即使到了近代,政府开辟了新的税种,盐税也是三大税种之一,为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收入。如1935年全国平均每担盐的成本仅为0.5元,而当年全国每担盐的平均价格约为13元,利润率高达2500%,并且盐税负担亦重,盐业利税占当时民国政府收入近半。
这份表列了1936年政府的三大收入,设想在古代没有关税的情况下,盐税有多重要。
敢贩私盐的,属于从政府嘴里拔牙,类比于如今私人去开卷烟厂,因此狠人辈出。比如灭亡唐朝的黄巢、吴越王钱镠、还有瓦岗寨的程咬金。
张士诚生活的盐城,是东南地区盐业大本营。这里早在春秋战国就“环城皆盐场”,汉朝又以盐为名,叫盐渎县。“渎”就是水沟,意思是处处流淌着饱含白花花食盐的河流。在广东随便扔块石头都能砸到三个有钱的,在北京扔块石头都能砸到三个当官的,在元朝的盐城,遍地都是盐贩子。
今日盐城的盐池
这种狠人辈出的地方,民风多彪悍就不用说了。即使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是全国闻名。当时流传着"南湘西,北盐城"之说,自己品。
张士诚本名张九四,一听就跟朱重八一样,穷苦人家出身。他日常在盐场讨生活,把交过税的盐跟私盐参杂着,驾船卖往各地。他虽然义薄云天,但远没宋江哥哥潇洒。《明史》上说他常给当地有钱有权的欺负,尤其盐警丘义最狠,拿走了他大部分利润。
若是太平时节,张士诚好歹日子还能过下去。天下大乱后,物价飞腾,他被克扣更狠了。张士诚操着卖白粉的心卖私盐,赚的钱却不够卖白菜。
忍不了忍不了,张九四好歹也是盐城宋公明,反他娘了。明教起事2年后,32岁的张九四岁和兄弟及盐场工人共计18人反了,后人称十八条扁担打天下。
他们先杀掉丘义,之后一不做二不休,把白驹盐场周边的镇子里的富豪屠了一遍,又纵火焚烧其屋宇。施耐庵就住在镇上,并目睹了这一切。
张士诚来到盐场上,把年轻人召集起来,共谋大事。这些人不是盐工就是盐贩,其中盐工们已经有了工人无产阶级雏形,那阶级觉悟肯定没得说;盐贩子更是常年从政府牙口里掏钱,刀口上舔血讨生活。这日子既然连“宋公明”都过不下去了,何况他们,反他娘了!
三、“梁山泊”大战元朝水军这帮私盐贩子的战斗力没的说,很快就攻下泰州及周边地区。当时元朝主力正忙着剿灭刘福通,地方官看张士诚来势汹汹,实在不想打仗,给张士诚抛出正规编制,想把“盐城宋公明”招安。
张士诚和他一帮兄弟的斗争意志,不能说很低,确切的说是完全没有...立即投入政府麾下。毕竟大家有熬盐这一技傍身,又不信啥明教,只要官员盘剥别太狠,还是能混口饭吃的。
可之后大元真把张士诚当“宋江”了,把他当枪使。宋江被分配去硬扛宋朝明教教主方腊,元朝也让张士诚去讨明教刘福通。
张士诚一听这个就不干了,刘福通的威名谁人不知,元朝正规军都对付不了,让我们去?大家原来不过是河边贩盐的,去大别山跟硬碰硬,不是送死么?
当即他又率那班盐业兄弟造反,重新把泰州打下来。然后他还攻取了兴化,在附近的“梁山泊”---德胜湖集结万人,大练水、陆两军。
元朝丢了好大的脸,终于重视起这帮私盐贩子。省里调集盐业系统的武装力量和当地驻军,乘坐大船向德胜湖扑来,双方在今天高邮市三垛镇附近的水域展开大战。
元朝是一个世界性的帝国,造船业发达,有许多能抗拒风浪的大船,装备有火箭、火筒等当时最先进的海战利器。张士诚这边都是搞盐业运输的小船,之前最多的战绩也无非是盐贩子黑吃黑,此时看到元军的巨舰,顿时吓傻了。水面上元军战舰的火筒、火箭齐飞,中者纷纷燃烧着坠入水中,“死者蔽流而下”(《元史》)。
幸好这里像“梁山泊”,水网密布,水中大片芦苇犹如青纱帐,便于隐蔽和周旋。张士诚派小船利用水网绕道元军船队后面,两面夹击。
三垛镇水网密布
元军地方军早已腐化,平日欺负小商贩还可以,但碰上这种不要命的就拉胯了,一看形势不妙,纷纷哭爹喊娘跳船逃生。
张士诚顺势猛攻高邮城,元淮南行省左丞相偰哲笃、高邮府知府李齐等官兵不敌,弃城而逃。
顺口一提,历史总在重演,抗日战争时苏中地区歼灭日伪军最多的一次战斗也在三垛镇旁发生。当时新四军利用这里河沟多的特点布了一个“口袋阵”,一举歼灭日伪军1800多人。
四、张士诚喝高了今人提起高邮,会想到这里是汪曾祺和秦观的故乡,想起汪老笔下的乡愁和乡味,想到双黄鸭蛋,想起高邮湖边苏轼的“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但在军事家眼中,高邮是中国的咽喉。它地处京杭大运河东岸,北扼两淮,南控扬州,素有“运河大门的铁锁”之称。
高邮的城防被修缮的非常坚固,其城墙高9米、宽7米,且四周有护城河,易守难攻。丢了高邮,元朝连江南的一粒米都别想通过大运河北上。张士诚已经捏住了大元的命根子。
大元还想重新招降张士诚。但大概像《水浒》里前两次大宋招降梁山好汉们一样,使者拽得二五八万,筹码开的也只是一个万户,双方闹掰了。
更严重的是,这个开价让张士诚觉得很不受尊重。然后,张士诚称王了!
日后朱元璋即使打下南京,占了安徽,气候大成,却仍旧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作为第一原则。
张士诚起兵才仅仅3个月,他竟然称王了?!
而且他的国号更牛逼!用的是“周”。
他意思是他是周天子?“大元宋公明”要领导天下诸侯推翻“今日商纣王”元顺帝?
哪个杀千刀的给张士诚出了这个主意?
懵懵懂懂中,张士诚就成为海内瞩目的焦点。
元顺帝和满朝文武炸裂了,抓狂了。
塞北被动员了,吐蕃被动员了,西域被动员了,甚至连附属国高丽人都被逼着派出数万大军....
张士诚欲哭无泪,“我真没想这么焦点啊!我就是想让大元更重视我点......”
高邮的宋城墙到今天仍然矗立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部分参考文献:
《元史》
《明史》
《国初群雄事略》钱谦益
《〈水浒传〉与张士诚起义——〈水浒〉杂考之一》皋古华
《〈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白驹场人施耐庵》莫其康
《施耐庵〈水浒传〉的创作探源》张小甦
《张士诚与威震江浙的元末盐民大起义》于海根
《张士诚留给泰州故乡的历史遗产》毛家旺
《关于张士诚评价的几个问题》孙炳元
《论张士诚的功与过》章采烈
知乎网友南客子和鲁米采伕的相关回答
给张士诚出馊主意的,莫不是老施?[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最后张士诚死了,只是结局不是水浒传描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