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儿童抽动症和体内肝脾的功能失衡有关。
肝风:肝主疏泄,如果孩子情绪急躁、压力大,导致肝气不舒,就会化火生风,导致抽动。就像“体内有股乱窜的风”,风走到哪里哪里就抽动。
脾虚:孩子脾胃功能减弱,导致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化生为气血,反而化生为痰湿。痰湿内生,上蒙清窍,导致神明失聪,进而出现不自主的抽动症状。

8岁男孩,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频繁眨眼、咧嘴,紧张时加重,患儿食欲差,大便稀软,舌苔白腻。
辩证:
眨眼、咧嘴是肝风扰动面部经络的表现;
食欲差、大便稀软是脾虚的表现。
因此,我们要从平肝健脾入手,让肝风平静下来,减少抽动。同时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补足身体能量,从根源减少肝风作乱。

开方:
平肝:天麻(熄风)、钩藤(镇静)、白芍(柔肝);
健脾:白术(健脾胃)、茯苓(祛湿)、山药(补脾);
辅助:甘草调和诸药。
半月后,患儿食欲好转,大便正常,抽动频率减少。1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继续调理脾胃巩固。
上周家长反馈孩子症状消失,停药。

什么道理呢?
中医认为抽动症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身失衡的结果。
通过调和肝脾、熄风化痰、滋阴潜阳、调畅气血等方法,来改善孩子肝旺脾虚的体质,从而从根本上调畅情志,避免阳气扰动,增强养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