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孩子,不把“脾胃”修复好,葯再好也没用!

冰双阅览养护 2024-12-12 09:08:41

小儿抽动症,很多时候中医会从“肝风”论治,但效果一般。

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脾常不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土虚则木摇,导致肝风内动,不过这个风是“虚风”,不是“实风”。

脾虚则运化失常,水湿内生,痰浊内阻,风痰鼓动,出现风痰上扰之证。

因此很多风证的根源还是在脾胃!肝风只是标,脾土才是本,因为土虚则木摇。

一个8岁的小男孩,近一年频繁地清嗓子、吸鼻子。一开始,父母没有太在意,以为孩子是感冒了,就给他服用了一些治疗感冒的药,但是症状一直反复。

最近这一个月,孩子的症状越来越多,出现点头、摇头、眨眼、撅嘴、耸肩等动作,食欲差,还越来越瘦。

老师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脾气暴躁。

刻诊:舌淡红,苔白,脉弦细。大便干燥,两三日一次。

根据患儿的症状,四诊参合,辨证为肝风内动证。

由于患儿病程日久,久病易损伤脾胃,脾虚则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所以孩子形体消瘦;土虚则木亢,肝风内生,则痰随风动。

结合脉象舌象,病位主要在肝胆经、脾胃经,方法是平肝息风、健脾化痰。

开方:熟附子、炙甘草、干姜、茯苓、枳实、厚朴、法半夏、大黄、苍术、桂枝、龙骨、牡蛎、磁石、柴胡、黄芩、石菖蒲。

二诊:患儿清嗓子、吸鼻子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好转,大便正常。

三诊:患儿注意力较前集中,发脾气次数减少,面部抽动已经消失。

两个礼拜后,再次复诊,父母反馈孩子情况大好,症状基本控制,情绪平和,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嘱咐家长切勿责骂患儿,多表扬多鼓励,最后巩固停药。

方解:

柴胡、黄芩辛散燥湿

茯苓、苍术、厚朴、枳实、半夏健脾兼化痰除湿

龙骨、牡蛎、磁石平肝潜阳,重镇安神

炙甘草、干姜、熟附子合用则取“少火生气”之意

桂枝、大黄、石菖蒲通络化痰祛湿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