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马克思认为“完整的人”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荣格说:“与其当个完美的人,我更想当个完整的人。”
你对“完整的人”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马克思和荣格的话,引出对“完整的人”的思考。马克思所说的“完整的人”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强调人要全面发展,涵盖各个方面的本质属性,包括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情感、实践与思考等多方面的统一。荣格的“与其当个完美的人,我更想当个完整的人”,指出“完整”与“完美”的不同,完美可能更侧重于没有瑕疵、尽善尽美,而完整则更注重人的各个层面的和谐统一,不追求绝对的完美。
两则材料虽然侧重的内容不同,但共同点都在于强调追求成为“完整的人”的意义和价值,考生可以抓住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完整的人”这一关键词,探讨“完整的人”的内涵和特征,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分析“完整的人”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等等。
综上,考生有以下的立意角度:
立意一:全面发展成就完整的人
强调人要追求全面发展,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要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论述完整的人需要在多个领域全面发展,如知识学习、品德修养、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才能真正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强调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的同步发展,平衡心灵成长与物质追求的重要性。考生也可以引申到教育层面,指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全面素质,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与智能化时代的各种挑战。
立意二:接纳不完美,成就完整人生
强调完整的人并非完美无缺,而是能够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同时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气馁,勇敢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从而不断成长和进步。欣赏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缺点,把光带到黑暗里,我们就走向完整。强调接受自身的缺点和不完美,通过自省与包容达到人格的完整。
立意三:在多元社会中追求完整
阐述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选择和挑战,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不同的活动和体验,才能成为完整的人。比如现代社会中那些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跨学科学习、追求不同生活体验的人,他们在多元的社会中不断丰富自己,成为完整的个体。“完整的人”应具有多重角色,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避免单一发展。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用两句话,提出观点,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接着结合材料,阐述马克思和荣格这两句话的内涵,并指出我们应该追求成为完整的人。然后,从多个角度阐述我们应该如何成为完整的人,比如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要做到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比如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要悦纳自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要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等等。最后,总结观点,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完美是难以企及的,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尽可能完整。
立意:
1.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悦纳自我,追求完整。
3.全面发展,追求完整的自我。
4.成就完整,绽放人生。
5.完整比完美更重要。
【参考范文】
完整的人:拥抱多元,成就自我
在人类对自我的探索与追求中,“完整的人”这一概念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马克思认为“完整的人”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而荣格则说:“与其当个完美的人,我更想当个完整的人。”这让我深刻思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并成为“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无缺”,而是拥有多元的特质、丰富的情感与全面的能力。他不回避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不掩饰内心的光明与阴暗,而是以一种包容的姿态接纳自己,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发展自己。正如荣格所言,完整的人是真实而立体的,他们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却也因此更加真实、更加完整。
成为“完整的人”,首先需要我们接纳自身的复杂性。人性从来不是单一的,我们既有善良、勇敢、坚韧的一面,也有软弱、恐惧、自私的一面。然而,许多人却习惯于隐藏自己的缺点,追求一种表面的“完美”,却在无形中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完整的人则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他们不因自己的软弱而自责,也不因自己的优点而自满。他们明白,这些优点与缺点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自己。正如卢梭在《忏悔录》中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他的真实与坦诚让他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成为“完整的人”,还需要我们追求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所说的“全面的本质”,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身体和敏锐的情感。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专业化的浪潮裹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技能提升,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然而,一个完整的人不应局限于单一的领域,而应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多元的能力。达·芬奇便是这样一位完整的人,他不仅是杰出的画家,还是卓越的科学家、发明家和哲学家。他以全面的才能和广博的知识,展现了人类智慧的巅峰,也诠释了“完整的人”的真正内涵。
成为“完整的人”,更需要我们在多元的世界中保持独立的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观念和价值观如潮水般涌来。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地追求他人的认可和所谓的“成功标准”。然而,完整的人不会被外界的喧嚣所左右,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坚守自己的内心。他们明白,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独特的,只有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去选择自己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苏格拉底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体现了他对知识的谦逊和对真理的独立追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隐居生活,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他们都是完整的人,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思考,不被外界所左右。
在追求“完整的人”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会面临诸多挑战。但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完整的人不是没有缺点,而是敢于面对缺点;不是没有困惑,而是能够独立思考;不是没有追求,而是追求全面的发展。让我们拥抱自己的多元特质,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真实与立体中成就自我,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追求完整人生,绽放多元光彩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被各种理想和标准所牵引,试图达到某种“完美”的境界。然而,马克思与荣格的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目标或许并非无懈可击的“完美”,而是更加丰富、多维的“完整”。一个完整的人,能够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他(她)的生活因此而充满色彩与深度。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完整”与“完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完美追求的是无缺陷、无瑕疵,它往往建立在对外部标准的盲目遵从之上,容易让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而完整,则是指个体在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内在和谐与统一。一个完整的人,能够接纳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理解自己的情感与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全面的发展。
追求完整的人生,意味着我们要勇于探索自己的多面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独特的性格、兴趣、才能和价值观。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应被单一的标签所束缚,而应勇于尝试、勇于挑战,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多元潜能。无论是艺术创作、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人际交往,每一种经历都是对自我边界的拓展,都是对完整人格的构建。
同时,完整的人生也离不开对内在世界的深度挖掘。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滋养。一个完整的人,懂得倾听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能够在忙碌与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之地,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成长。通过冥想、阅读、写作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情感波动,从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此外,完整的人生还体现在对他人的理解与包容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一个完整的人,能够尊重他人的差异,理解他人的难处,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我们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还能在相互理解与支持中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追求完整的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多面性,深入挖掘内在世界,同时保持对他人的理解与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挫折与困难,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完整而深刻。让我们以一颗开放的心,去拥抱这个多元而复杂的世界,努力成为一个完整而美好的人。
《追求完整:成为真正的人》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忽略了对“完整的人”的追寻。马克思认为,“完整的人”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荣格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与其当个完美的人,我更想当个完整的人。”这启示我们,比起追求一个毫无瑕疵的完美形象,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何为“完整的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它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健全,更是心理上、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一个完整的人应当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包括喜悦、悲伤、愤怒等人类基本情感,并且能够正视和接纳这些情感,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或忽视它们。同时,还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随波逐流,对于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与判断。更重要的是,要有关怀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懂得尊重差异,包容多元文化的价值观。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为了达到所谓的“完美”,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试图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最好。然而,这种过度追求完美的心态往往会带来负面效应。一方面,它可能导致个人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产生焦虑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过分专注于自我提升也可能使人忽略周围人的感受,甚至破坏人际关系。相比之下,追求完整性则更加注重个体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鼓励人们去发现并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真正的成长与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呢?
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是走向完整的基石。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长短处,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次,培养多样的兴趣爱好。广泛涉猎不同领域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助于塑造更为立体的人格特质。再者,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界环境的变化。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坦然接受,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人。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里,我们不应盲目追求完美,而应将目光转向内在,关注自身的发展是否均衡全面。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打造一个无懈可击的形象时,反而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正如荣格所说,“完整的人”比“完美的人”更有意义。让我们一起努力,在追求完整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生,或许并不完美,但一定足够精彩。
追寻完整之人,拥抱全面人生
马克思认为 “完整的人” 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荣格也说:“与其当个完美的人,我更想当个完整的人。” 那么,何为 “完整的人”?在我看来,“完整的人” 并非是毫无瑕疵、十全十美的存在,而是在各个维度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以丰富多元的方式展现自我本质的个体。
“完整的人” 首先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健全。一个拥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如同拥有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他们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热爱阅读各类书籍,从哲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在文学名著里感受人性的光辉,于科学著作中探索未知的奥秘。他们善于思考,对世间万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不盲目跟从他人的观点。同时,他们具备丰富的情感,能深刻地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对亲人朋友怀有真挚的爱,对社会弱势群体充满同情与关怀。这种精神世界的丰富,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挫折与困境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就像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凭借着豁达的胸怀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将生活的苦难化作笔下的诗词佳作,留下了无数传颂千古的名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在诗词创作、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其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健全令人赞叹,堪称 “完整的人” 的典范。
“完整的人” 还体现在其具备多元的能力与素养。在现代社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往往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挑战。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还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养。比如,一位科学家,他不仅在科研工作中专注严谨,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同时,他还热爱音乐,擅长演奏某种乐器,音乐成为他在繁忙科研之余放松身心、激发灵感的源泉。他也热衷于运动,通过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魄,培养坚韧的意志。这种多元的能力与素养,使他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也让他能够以更加全面的方式与世界互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成为真正 “完整的人”。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许多人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社会的功利化倾向让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精神世界变得空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从自身出发,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学校和社会也应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人们全面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马克思和荣格的观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成为 “完整的人” 的重要性。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追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健全,培养多元的能力与素养,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成为一个真正 “完整的人”,拥抱丰富多彩、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满招损,谦受益
——由“完整的人”和“完美的人”说开去
马克思认为,“完整的人”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而荣格则说:“与其当个完美的人,我更想当个完整的人。”
在我看来,他们说的“完整的人”,实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谦谦君子”,不自大、不自满、不固步自封。而“完美的人”就是自大、自美、自满,动辄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人。历史上,只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人或民族才生生不息,不断进步;而那些太把自己当回事的“完美”的人,往往是故步自封、骄傲自满,最终被历史淘汰的人。
当一个“完美的人”沾沾自喜,自以为已经堪比神仙时,其实他已经被自己的虚荣心蒙蔽了双眼,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只关注外在的荣耀,只会沉浸在自我编造的虚幻的美梦中,觉得自己是“完美的人”,站在了“鄙视链”的顶端,那么他就无法冷静地看到真实的自己,去审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这样“完美”的人又怎么能有进步呢?历史上的暴君如夏桀、纣王、秦始皇、隋炀帝,他们哪一个不是自大狂?哪一个不是以“完美的人”自居?认为自己的成就无人可及,结果呢?还不是落得个国破身死的下场!
真正的智者永远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自认完美会让自己停下探索的脚步,失去发展的动力。孔子勤学好问,知识渊博,但他总是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向各行各业的人虚心学习,从农夫身上学到了勤劳质朴的品质,从渔夫那里学到了如何避免骄娇二气……孔子尚且如此谦虚好学,更何况我们呢?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民族将自己当作“完美的民族”,拒绝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那这个民族也必然陷入危殆。清朝统治者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与外国互通有无,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而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打开了国门,看到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求实,学习吸收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思想,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正印证了“完整的人”的说法:承认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就是在走向完善。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决不能满足于做“完美的人”,而是要做“完整的人”。
向火而生的普罗米修斯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奥林匹斯山盗取火种时,折断的茴香枝在星光下裂成两半。一半是永不熄灭的天火,一半是滋养万物的地脉。这个永恒的瞬间,恰似人类追寻完整的隐喻:我们既要追逐理想的天火,也要扎根现实的泥土。在完美主义盛行的时代,成为完整的人,就是要让生命如普罗米修斯手中的茴香枝,既能触摸星辰,也能深埋大地。
完整的人懂得与阴影共舞。荣格在《红书》中描绘的"阴影",不是需要驱散的黑暗,而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维度。就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飘带既在光明中飞舞,也在暗影里流转。苏轼在黄州赤壁的江月下,既写下"大江东去"的豪迈,也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里,支离破碎的人体在黑白交织中迸发出完整的控诉。承认生命中的暗影,恰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狰狞中自显庄严。
完整的人会在破碎中寻找新的可能。敦煌藏经洞的写卷被斯坦因掠走时,王道士看到的或许是文明的碎片,但季羡林在德国图书馆重新拼接这些碎片时,却让丝路文明在文字中重生。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打碎时间的线性,却在记忆的万花筒里拼出完整的生命图景。这让人想起钧窑的窑变,当釉料在高温中迸裂时,裂纹里反而绽放出星辰般的光辉。正如荣格所说:"最可怕的不是世界支离破碎,而是我们试图用完美胶水粘合裂缝。"
完整的人终将在矛盾中实现超越。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与魔鬼缔约,却在永恒的追寻中完成灵魂的救赎。梵高在阿尔勒的麦田里同时看见乌鸦与太阳,用旋转的笔触将生与死糅合成星空下的交响。庄子说"至人用心若镜",不是要磨平生命的棱角,而是让万千映像在镜中自在呈现。就像古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的自我放逐,看似是命运的惩罚,实则是走向完整的必经之路。
站在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交相辉映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普罗米修斯的智慧。当科技试图用算法消除人性的褶皱,用虚拟世界替代真实的痛楚时,请记住敦煌壁画上那些被风沙侵蚀却愈显庄严的佛陀微笑。完整从不是无暇的白玉,而是历经雕琢仍保持本真的和氏璧。让我们像那个盗火者,既仰望星空中的理想之火,也拥抱大地上带着露水的荆棘,在光与暗的交织中,走出属于自己的完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