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标|文【全文字数共2054个字,图片13张】
他画了两只破葫芦,却错了5个地方,还卖出2000多万,网友:看不懂!
一件艺术品,有争议反而有生命力,说明能引起不同人的不同看法,这才是真实的,这才活的。
相反,如果大家看法都很一致,都一片叫好,这就多半不会是好事。
就像《平安经》这个笑话,经过诗人名家学者一波人异口同声的赞美,赞美声就变成了一阵阵嘲笑声。这就是所谓的捧杀。
绘画也莫非如此。198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油画人体艺术大展”,一元钱一张门票(见上图)。这一元钱,在当年可以买20支冰棍,或12个油饼或10个芝麻烧饼,甚至可以是一天的基本生活费用。
就为了看这样一个展览,将近有22万人排队买票去看。
这个展览就是在各种争议声中轰动了全国,它不仅是全国第一次举行这么大规模的油画人体展览,而且成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事件。其中杨飞云的作品《静物前的姑娘》(见图一局部)成为关注的焦点,但这次展览后,这幅画却被雪藏了20多年。
对一位艺术家来说,也是这样。国画大师齐白石在93岁那年,画了一幅葫芦,成为了绝笔之作。
对这幅作品,很多人都能看出其中的一些错误,归纳起来一共有5个地方。
一是落款上的“岁”字写错了(见下图)。
二是落款的自署年龄也是错的,当时齐白石的实际年龄是93岁,按照齐白石自己沿用计算年龄的方法,也应该是97岁,他却写成了“九十八岁”。
三是用淡笔葫芦叶画成了葫芦;四是在葫芦上加了一笔,破了两个洞;五是用浓墨画葫芦藤,也画成了葫芦的样子。
按照这样来看,大家就觉得这不符合平常的葫芦画,就拿齐白石自己以前画的葫芦比较,这也错得太多了,差别很大。
不过,就是在大家眼中错了5个地方的这幅画,而且大小才2平方尺(纵高68厘米横宽33.3厘米),却在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上,拍出了2240万,每平方尺高达1120万元,这在国画中是天价中的天价。
所以,很多网友就觉得奇怪,为什么这样的画还能卖这么高的价?是真心看不懂。
然而,和大家的看法完全不同的是,一些专家却认为,正是有了这些被大家认为是出错的地方,才是这幅画的与众不同之处,是生发绝妙的精华之处。
这些专家不乏有一代宗师,艺术家,以及齐白石的得意弟子。他们觉得这幅画的这些“错误”地方,都集中说明了一个问题,这幅画是齐白石老人在神志不是很清楚的状态下所画的。
而他落笔成画的,也是自己画了一辈子最熟悉,也是最简单的事物,可以说是信手画来,如有神助。
就拿这幅画来说,画了两只一大一小黄颜色的葫芦,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很是自然,但却在葫芦的留白处,添了两笔,这纯粹是多余的用笔,一只原来好端端的葫芦,上面就有了一个大洞,变成了一只破葫芦。
但是,仔细再看,这两笔的淡墨看似多余,却让葫芦变成透明了,黄色和淡墨的晕染,让这只葫芦就像一团仙气,被虚化了。
这种用墨的神奇效果,在用淡墨画叶子时,再次呈现了,而且把叶子也画成了葫芦的样子,你真要说画错了,这也不是,可以被认为画家对叶子的提炼和虚化。
还有后面用浓墨画藤蔓,画着画着也把藤蔓也勾成了葫芦的样子。你说画家精神恍惚所致也好,画错了也罢。总之,这样的错,还是很有艺术性也很有情趣的。
这幅画的内容不就是画葫芦吗?除了两只葫芦外,叶子也是葫芦,藤蔓也是葫芦,整个画面都是葫芦,葫芦无处不在,这有什么不好?
所以用李可染的话说,老人完全是在糊涂状态下用本能在作画。这才是这幅画最绝的地方,而且更绝的是这藤蔓的用笔和用墨,已经达到了天籁的境界。
这根本不是手在画,而是一生的精气神在指挥着他的手和笔,寥寥几笔就将葫芦的神韵和人的精神境界展现出来,而笔墨里面蕴含的东西,总是让人看不够。这简直是神作。
落款时,把“岁”字写错,把自己写成“九十八岁”,这两点也正好说明,这幅作品是齐白石的绝笔之作。
因为当时落款时,齐白石就问边上的李可染,这“九”字是往这边拐还是往那边拐啊?等到写“岁”字,怎么也记不起来,就写成了现在这个错字。
还有,自署“九十八岁”是老人真糊涂了,关于落款年龄,齐白石有自己的一套算法:他出生于1864年1月1日,而这一天的农历是1863年11月22日,按照民俗人一出生就算1岁,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虚岁”,齐白石把自己的出生年月按农历的1863年计算,这样在虚岁的基础上又多出了1岁。
另外,据《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所载,早年齐白石在长沙,碰到一位叫舒贻上的算命先生给他推算过生辰八字,说他在七十五岁这一两年有不祥之兆,并给了一个破解之法。
办法就是“用瞒天过海法”,给自己加两岁,跳过不祥之年,从七十五岁变成七十七岁。齐白石真的照办了,就这样齐白石从1937年开始,在画作上自署的年龄比实际年龄多出了4岁,这个习惯延续了20年,一直到齐白石病逝的1957年,自称九十七岁,唯独这幅画上的落款九十八岁,这也证明这幅画是齐白石绝笔的有力实证之一。
绝笔之作的历史价值,加上这幅画本身的艺术价值,成就了它无与伦比的天价。
本文系【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传记作家、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