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刚刚在9月5号宣布,准备在2028年推出面向市场的氢燃料电池车型。其CEO齐普策提到,已经“预见到未来市场对燃料电池车的需求会大幅增长”。别的不说,在全球市场对纯电动车的需求放缓的大环境下,这也算是一种市场补充。
不过,如果深究一下宝马的计划,你就会发现,这事儿好像并不只是扬弃iX5 Hydrogen那么简单……
宝马计划背后的细节:深化与丰田的合作根据日经网的报道,宝马此次推出新燃料电池车的计划,与另一家燃料电池技术巨头——丰田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家企业都希望通过一定形式的合作,来降低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成本。在全球经济形势都不太好的当下,这个出发点很现实。
但和宝马过去几十年一贯高调自我标榜的“氢动力技术先行者”的形象有所出入的是,这次双方的分工里,燃料电池动力部分的关键部件——比如贮氢罐和燃料电池本身都将由丰田先负责,电驱部分则是交给宝马。
由于现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不可避免会遇到成本与价格高昂的问题,宝马也强调了新产品的定位是指向高端市场的——一方面是为了弱化价格影响,另一方面,大概也是为了规避国内新能源品牌纯电产品的冲击。
燃料电池汽车的“贵”实际上也不只是生产和销售这两个环节,后市场的各种配套同样代价高昂。为此,宝马目前的打算是和丰田共同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加氢站),以求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
现代的考虑是否更接近宝马?无独有偶,现代汽车集团不久前也传出有和丰田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展开合作的可能性:也是在不久之前的9月2日,有消息人士指出丰田章男将在今年10月底飞往韩国首尔,与现代汽车集团董事长郑义宣会面,此行的邀请者正是后者。
至于双方到时候会谈什么,这些消息人士的说法则是,重点在加强氢动力汽车开发合作以及共同建立氢能生态系统等事宜上,双方未来在这些领域的关系将更紧密。
需要注意的是,和当下只有iX5 Hydrogen这种象征性产品的宝马不同,现代汽车集团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民用化上走得稍微更远一点,至少他们在韩国本土和美国加州真做到过批量销售Nexo,并为之配套加氢服务。而且,2021年现代汽车集团还在广州布局过海外氢燃料电池基地,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就合作的“底气”而言,民用经验更充足的现代,可能会在未来的谈判中争取到更多有利因素。
两位大佬的会面还没开始,所以他们具体会谈成什么样也未可知。但是,有一点应该是和宝马相通的——砍成本。
丰田的硬件配套:固态电池也在推进丰田寻求合作的理由应该也大差不差,硬要再瞎猜的话也许能再加一条,那就是复制先前开放THS专利使用权的模式,抠一些使用费之类的收入。当然,丰田没这么提,这种想法也就只是个猜测。
这里我们不妨暂且跳出燃料电池的话题,看看近期关于丰田在新能源领域的另一个动作:据路透社6日的报道,日本政府将新拨款24亿美元用于支持其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具体到丰田这里,后者计划在2026年11月起开始投产新型的固态电池,并尝试在2027或2028年将固态电池投入实际应用。
一直被吐槽固态电池无限跳票的丰田居然稍微提前了那么一点点排期,这事儿本来就挺稀罕。考虑到新计划中“实际应用”的时间点,我们似乎可以猜测,届时丰田自家的燃料电池产品搞不好也会用上固态电池——虽然他们现在只说会用在纯电车型上。
毕竟,现阶段成熟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本质上燃料电池本体的地位更像个增程器,因为燃料电池本身的发电功率还是有限。作为输出的补充,更高效的电驱部分自然是有考虑需求的。
至于丰田到时候会不会把固态电池也作为“开放使用权”行为的一部分……我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小,日本人在专利这方面不是一直都这风格嘛……
最要紧的还是能量利用率从宏观来看,氢动力本身还有一个比较“不环保”的缺陷:制取氢气太麻烦了。即便是白嫖太阳的光伏发电,这也不能算什么划算买卖——下面这张图已经画得挺直观了:
更不用提后续的压缩、贮藏实际上也存在相当的损耗。在上图的简单换算中,同样是发电站提供的100kWh电能,丰田Mirai最终所转化的行驶里程只相当于特斯拉Model S的一半左右,绝大部分浪费都发生在制氢、压缩、运输和贮藏等环节了。
至于宝马氢动7号(上面这图最下面那个)这种直接靠内燃机的方案,至少现阶段是更不现实的。这里简单引用一下海外博主Engineering Explained的计算:
以系统热效率相当于燃料电池一半(实际上可能更低)、油耗表现和雷克萨斯RC F相近计算——因为目前最成熟的氢内燃机就脱胎于它的V8,想要保证300英里级别的续航,需要大概16kg氢气。以丰田Mirai的贮氢罐作为参考基准换算,这个量大概是400L,一般轿车的内部会直接被贮氢罐挤占到驾驶舱根本没有空间的程度。
作为一种可能的清洁能源形式,氢动力有着明显的优势和不足,就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看,这几家硕果仅存的车企寻求互相合作是可以理解的。或许,我们应该对它们投以更多鼓励的目光——说到底,一条科技树究竟能被挖掘到怎样的利用水平,没有这些先行者们的探索,恐怕是永远无从得知的。
参考链接: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icar/56632-2024-09-06-09-49-03.html?start=1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toyota-nissan-support-japans-battery-production-capacity-nikkei-reports-2024-09-0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jKwSF9g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