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兴衰(二九)李晟和张延赏本已和解,为何张延赏削去李晟兵权

惊心鸟 2024-12-17 01:02:38

在唐朝刚刚平定奉天之难带来的河北和中原藩镇的叛乱,击退了新一轮的吐蕃入侵后,朝廷内部又掀起了各种政治斗争。这样持续不停的内斗不但减缓了唐朝国力复苏的进度,也给国家埋下了种种隐患。在朝廷内斗之中,中唐名将李晟与宰相张延赏的争端,给当时唐朝政局的走向带来了最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不但给当时的唐朝国家安全带来巨大危机,甚至差点造成中唐三大名将的反目,让吐蕃大军留下入侵唐朝的机会。本章节就李晟和张延赏的政治斗争进行解读和分析,看看后面有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李晟是中唐三大名将之一,也是在奉天之难中收复长安,力挽狂澜的大功臣。他是唐朝的四朝元老,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就曾随着名将王忠嗣讨伐吐蕃,得到了“万人敌”的称号。他长期驻扎在边陲,防御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入侵,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安史之乱后李晟从边军中内调,先后在凤翔军、神策军中统率军队,多次击退了吐蕃大军的入侵,因而威名远震,被封为合川郡王。唐德宗李适即位后重用李晟,任命其为太子宾客。后来吐蕃与南诏联军入侵唐朝,李晟带领神策军与左金吾卫大将军曲环的范阳军入蜀抗敌,击败十万吐蕃南诏联军。

四镇之乱爆发后,李晟又被任命为神策军先锋都知兵马使参与平乱作战,与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合兵出征河北。四镇之乱尚未平定,长安在泾源兵变中失陷。出逃的李适被困奉天城,遭到朱泚叛军的围攻。接到勤王令的李晟第一时间重组神策军,兼并被击溃的地方军和藩镇军,果断返回关中勤王。回到关中后,李晟先与李怀光击败朱泚叛军,解了奉天之围。在李怀光叛变后,李晟又周旋与李怀光与朱泚之间,先驱逐了李怀光,然后联合名将浑瑊击败朱泚收复长安,完成了对奉天之难的力挽狂澜。

收复长安后,李晟因大功加官晋爵,被封为司徒,兼中书令,实封一千户。由于边境吐蕃大军准备乘虚而入,李晟没有参与平定中原的战争,而是被调往泾州防范吐蕃入侵。他被任命为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由于当时李晟无论是军功还是资历都是唐军,再加上有中书令的宰相头衔,他开始插手朝廷中的政务,主张坚决对吐蕃用兵,反对与吐蕃谈判。当时唐德宗李适在回到长安,重新调整朝廷的政治架构,想要将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张延赏拜为宰相,却遭到了李晟的反对和阻挠。

张延赏也是四朝老臣,他是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被提拔起来的,是当时的宰相苗晋卿的女婿。他曾收到唐肃宗李亨和唐代宗李豫的重用,先后出任太原少尹,兼行军司马、北都副留守,御史中丞、中书舍人等朝廷要职,政绩上非常卓著。安史之乱平定后,李豫任命张延赏为东都留守,并拜御史大夫,让他重组原河南、淮西、山南等道的平乱军队,并负责东都洛阳的防御。元载为宰相时,张延赏被调入长安,因不肯配合元载陷害大臣,被贬官外放。后来张延赏被任命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负责西川内部的军政事务。

在西川任上张延赏政绩卓著,平定了西山兵马使张朏作乱,恢复了战争带来的社会疲敝,让天府之国重新恢复了社会繁荣,泾源兵变发生后,巴蜀成为唐朝的大后方,也是唐军平定叛乱的后勤总基地。张延赏治理的西川给予了朝廷很大的支持,向行在梁州运送了大量军用物资,收到唐德宗李适的器重。因此在宰相刘从一病重之时,李适便想调张延赏入京出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职位。但这个任命因为李晟的阻扰而失败,最终张延赏只被授为虚衔的尚书左仆射,并未被授予宰相的实权。

两个四朝老臣起了冲突,朝廷中自然有人出来当和事佬。因为李晟和张延赏的资历都很高,所以当和事佬的也不是一般人,一个是唐德宗李适,一个宰相韩滉。李适先是召见了两人,然后给予了赏赐和赞赏,希望他们两个消防队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然后韩滉亲自设宴劝说,让李晟放下昔日的私人仇怨,以唐朝大局为重,劝他主动推荐张延赏为宰相。李晟与张延赏的私人仇怨其实不值一提,说起来也是意气之争。在李适和韩滉的劝说下便有心将这段私人恩怨放下,并上书推荐张延赏为宰相。

很多人肯定好奇李晟和张延赏有什么恩怨,导致两位四朝老臣在朝廷发生政治斗争?其实这个事情就是男人之间的那点破事,说出来都有些丢人。当年李晟率军入川抵抗吐蕃和南诏的联军入侵,作为西川节度观察使的张延赏自然好生招待,要尽地主之谊。张延赏给李晟的神策军安排了营妓,用于为神策军的将士提供服务。李晟看上了其中一个叫高洪的营妓,在班师回朝的事后顺便就带在身边返回长安。张延赏知道后非常不满,因为营妓是归属于西川的,所以他便亲自带人追上李晟,将高洪讨要了回去。

这件事让李晟很丢面子,所以一直忌恨张延赏,于是阻挠张延赏拜相的事情。但这件事也是李晟理亏,所以他也就没有坚持,在皇帝和宰相的劝说下,他顺便的下了台阶,让张延赏顺利拜相。但张延赏一上台就翻脸不认人,先是拒绝了李晟联姻的要求,然后又谋划削除李晟的兵权。正好当时吐蕃大相尚结赞因为打不过唐军,便派人结好名将马燧,传达希望与唐朝和谈的意图。李晟和韩滉反对和谈,认为“戎狄无信”,并建议乘胜追击。张延赏认为这是和亲的好机会,并提出李晟不应久握兵权。李适最终被张延赏说服,削除了李晟的兵权。

李晟兵权被削,直接影响到了唐朝对吐蕃的战略设计,也为后来浑瑊在谈判中被吐蕃平凉劫盟埋下了大患。从这个角度看,张延赏主张削除李晟的兵权,实际上是给吐蕃大相尚结赞离间唐军内部将领当了卧底。因此很多人感到不解,既然李晟和张延赏已经达成了和解,为什么张延赏会出尔反尔,主张削除李晟的兵权呢?面对吐蕃要求和解的情况,在大多数唐军将领都反对和解的情况下,为何张延赏会站在马燧和李适一方,主动提出和亲的建议呢?其实要回到这两个问题,就得先把当时唐朝朝廷内部的政治格局分析清楚。

其实在平定了奉天之难和四镇之乱后,唐朝的国力再次下滑到谷底,同时又面临这吐蕃入侵的外患。在内忧外患之下,唐德宗李适对于战争变得非常谨慎,尤其是对于与吐蕃的战争。而在此时的朝廷中,却对吐蕃战争的呼声很高,以李晟和韩滉为代表的宰相群体都支持对吐蕃作战,他们后面还有个声望卓著的老宰相李泌。可以说在当时的宰相团队中,几乎是一面倒的表示对吐蕃要采用强硬的态度。然而李适却不想打仗,不但因为打仗要消耗唐朝国力,更是因为打仗导致他手中的权力流失。

在之前平定内乱的过程中,李适付出了大量的权力,平乱结束后他最先想到的是如何将这些权力收回来。如果继续进行对吐蕃作战,李适的权力就别想收回来了。李晟等将领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长期掌握军权,这对于李适来说是不愿意看到的。尽管他也知道必须把权力交给这些名臣名将才能确保唐朝的安全,但以他小肚鸡肠的性格,实在难以对这些大臣赋予充分的信任。张延赏正式揣摩了李适的这种心思,采提出了与吐蕃和亲的建议。同样也是出于这种心思考虑,他才在与李晟和解后出尔反尔,建议削除李晟的兵权。

张延赏是非常精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大臣,他的一生中都在做着这种投机的选择。当时的朝廷格局出现了宰相团队一家独大的格局,这对于李适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为了平定四方叛乱,为了对付吐蕃入侵,李适不得不把权力交给宰相们,但他其实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在李泌的主导下,宰相团队权力极大,也做出了极大的功勋。以李泌和宰相团队的功绩,李适是很难完全收回权力的。尽管他知道李泌不会早饭吃,但他对宰相权力过大却是有意见的。李适提拔张延赏当宰相,本质上就是希望在宰相团队掺沙子,避免宰相们变成铁板一块。

张延赏很明白皇帝的心思,所以表面上与李晟和解,实际上却干着过河拆桥的事情。张延赏也知道,如果自己与李泌等人站在同一阵线,自己的宰相是当不了多久的。当时的宰相团队中,李泌文武双全,李晟武功卓绝,韩滉主管财税多年,张延赏根本插不进手。如果想要得到真实的宰相权力,他必须得到皇帝的支持,从这些宰相手中夺权。削除李晟的兵权,就是张延赏向皇帝交出的投名状。主张与吐蕃和亲,就是否定了李泌、韩滉等人对吐蕃的强硬态度。他甚至提出裁剪官员的主张,看似为了精兵简政,其实是帮助李适收回权力。

由此可见,张延赏提出削除李晟的兵权,本质上是朝廷中皇权和相权斗争的一部分,而他则站在了皇帝李适的一方。张延赏提出的这些建议,实际上是完全不顾唐朝国家安全,只顾自己私人权利的政治斗争。但他这种媚上的行为并没有持续多久,而这些操作的恶果就不断的暴露出来。先是因为李晟被夺兵权的事情引发了各地节度使的不满,让他裁剪官员的计划受挫。然后是唐朝与吐蕃谈判中发生平凉劫盟事件,名将浑瑊被吐蕃所劫持,唐军被打得大败。接着是侍中马燧、太子少保韦伦、浙西观察使白志贞等人联名上奏,要求停止裁撤官员。

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张延赏被迫选择病退,然后宰相李泌恢复了之前的政治格局。不久之后张延赏便在病重中去世,他当宰相期间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全部被废除。因此,从张延赏的行为和结局可以看出,单纯为了媚上,而不顾实际情况的政策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尽管他得到了唐德宗李适的支持,但执行过后却是恶果累累,给唐朝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种政策也是对李适皇权威信的严重打击,所以在后期李适也知道自己无能,干脆选择了躺平,不再让宰相瞎折腾。从这种情况也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国家衰败不在于奸臣,而在于昏君。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