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一架印度政府专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机上载有负责边境事务的印度高级代表团。这场看似例行的工作会议,却因莫迪政府近期对华政策的微妙调整而备受关注——自去年中印领导人会晤达成边境和平共识后,两国关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解冻。
中国外长王毅在年初的记者会上明确表态:“中印关系不应被边界问题束缚,更需着眼全局。”这一论断为双边关系定下新基调。在此框架下,第33次中印边境事务磋商会议在京召开,双方重点落实去年12月达成的军事脱离接触协议。印度匿名官员透露,两国边防部队已在东章地区完成第二批观察哨后撤,这是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最具实质性的进展。
印度对华策略的调整体现在多个层面。经贸领域,印方悄然放宽对华电子元器件进口限制,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5%回升至12%;外交措辞上,莫迪近期在议会演讲中强调“对话优于对抗”,与两年前“寸土不让”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商工部正与中方磋商恢复医药原料供应链,这类关键物资的进口依赖度高达68%。
推动政策转向的核心动力来自印度的发展焦虑。尽管“印度制造”口号响亮,但2024年第一季度制造业增长率仅为4.3%,低于政府设定的8%目标。中国对印直接投资虽受政策限制,仍通过东南亚子公司向印度汽车、光伏产业输送了23亿美元技术设备。印度财政部内部报告承认,完全脱钩将导致GDP损失1.2个百分点,这对于誓保7%增长率的莫迪政府难以承受。
国际环境的剧变加速了印度策略调整。美国对印商品加征的钢铝关税尚未取消,欧盟碳边境税又迫在眉睫,这使得印度急需多元化合作伙伴。中印能源合作出现破冰迹象——印度石油公司正与中石化商讨联合竞标哈萨克斯坦油田,这种十年前难以想象的合作,折射出新兴经济体抱团取暖的现实需求。
在敏感科技领域,中印呈现出竞合交织的复杂性。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一边禁止中国参与卫星发射竞标,一边通过法国泰雷兹集团采购含中国零部件的遥感设备;塔塔集团下属航空公司既排斥中国5G技术,又采购商飞C919客机的起落架部件。这种“选择性合作”模式,恰是当前中印关系的缩影。
尽管短期经贸回暖可期,但战略互疑仍是最大障碍。印度国防部最新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27次提及“威胁”;中国企业在印遭遇的税务稽查案件同比增加40%。不过,两国智库联合研究显示,若边境局势持续缓和,2030年前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较当前规模翻番。
这场跨越喜马拉雅的外交破冰,既是大国现实的妥协,更是发展逻辑的胜利。当新德里专机频繁降落北京时,世界正见证一个真理:在生存与发展面前,意识形态的坚冰终会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