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与恩师普列汉诺夫的分歧,或许早就预示了苏联的失败

一个常识 2025-04-26 19:23:08

他生前曾与列宁就诸多政治问题展开激烈交锋,是列宁的恩师和最著名的论战对手。1918年所写下《政治遗嘱》,精确地预言了之后70余年间苏联政权的演变过程。尽管文献真伪存疑,但回顾他与列宁交锋的许多观点,其实他早就预测了苏联的失败。他是普列汉诺夫,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初步分歧普列汉诺夫:雅各宾派倒台因为“砍的脑袋太多了”列宁:雅各宾派倒台“是因为砍的脑袋太少了,革命必须善于自我保卫”

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先驱,其著作曾深刻影响了青年列宁。1895年,列宁为建立俄国的马克思主义组织,前往日内瓦会见了普列汉诺夫。后者于1883年创立劳动解放社,是当时俄国革命运动的理论中心。

首次见面,列宁其实是以学生的姿态向普列汉诺夫进行请教的。两人对民粹主义基本上持有相同的批判态度,也认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然而,当双方讨论到法国雅各宾派失败的原因时,分歧却异常明显。普列汉诺夫调侃称雅各宾派“砍的脑袋太多了”。而列宁却严肃地回应普列汉诺夫:“雅各宾派倒台是因为砍的脑袋太少了,革命必须善于自我保卫”。(题外话,希望读者千万不要做不必要的联想)

普列汉诺夫听闻列宁的话后,很是震惊。然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权威,他仍然对青年列宁的激进态度一笑了之。现在看,这次明显的思想碰撞或许正是日后两人分歧的早期征兆。

不过,在日内瓦的这家咖啡馆,在法国工人党领袖拉法格、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威廉·李卜克内西和马克思的女婿龙格等重要人物的见证下,列宁和普列汉诺夫仍然达成了合作意向。普列汉诺夫负责理论指导,而列宁在俄国国内组织实践斗争。

5年后的1900年,普列汉诺夫还和列宁共同创办了《火星报》,合作制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性文件,此时双方还是密切的战友。

开始决裂

普列汉诺夫:党内民主,保护工人阶级自发性,不能跳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列宁:民主集中制、发动农民、直接武装起义推翻旧政权

列宁与普列汉诺夫的首次会晤被视作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结合的关键节点。普列汉诺夫非常认可列宁的组织才能,但对列宁所抱持的激进策略始终存疑。《火星报》创办后,很快迎来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的召开。也就是在此次会议前后,普列汉诺夫与列宁的分歧开始显现。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会议上,普列汉诺夫作为总委员会主席,在会议中担任重要角色。在会议初期,普列汉诺夫与列宁共同拟定党纲草案,该草案明确将“无产阶级专政”列为党的基本任务,成为国际共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会议初期,他支持列宁关于建立高度集中的先锋党组织的主张,认为集中制是应对沙皇专制环境的必要手段。强烈反对崩得提出的“民族文化自治”和联邦制建党要求,认为这会导致党内分裂。普列汉诺夫的这一立场促使崩得在大会中途退场抗议,这也是布尔什维克后来能成为多数派的重要原因。

不过,尽管普列汉诺夫在组织原则上同列宁态度一致,但他始终存在一些担忧:如过度集权会压制工人自发性。普列汉诺夫还认为列宁跳过资产阶级民主阶段,直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是“冒险主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革命失败。因此,他试图通过调和立场遏制布尔什维克的激进转向,但未能成功。

列宁在会后撰写《进一步,退两步》,系统批判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将组织原则分歧上升为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的路线斗争。在1905年革命期间,普列汉诺夫公开批评列宁的激进策略,两人开始时分时和。

今天看来,列宁坚持布尔什维克的“职业革命家”集中制,使得党内民主空间被压缩。苏联后来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结构和官僚特权阶层,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集中制过度发展的产物。

激烈交锋

普列汉诺夫:支持协约国,加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反对输出革命

列宁:应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推动世界革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的分歧彻底爆发。对于一战,列宁定性是“各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世界而展开的非正义战争”。基于这样的定性,列宁主张应该让俄国输掉战争。列宁甚至认为,应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从而乘机推翻本国资产阶级政权(即推翻沙皇后的临时政权)。秉持这样的观点,让列宁招来了不少谴责谩骂的声音。

与列宁相反,普列汉诺夫站在支持“保卫祖国”的立场上。主张俄国社会主义者应站在协约国一边,参与反对德国帝国主义的扩张。1914年10月,普列汉诺夫回到瑞士,在洛桑作了题为《论社会党人对待战争的态度》的报告。列宁专程从伯尔尼赶到洛桑参加集会。普列汉诺夫的演讲结束后,列宁要求上台发言。当时,他没有想到普列汉诺夫会“狂热支持参加帝国主义战争”,气得脸色发白。列宁的发言相当尖锐。他说,两个参战国集团在战争中都在掠夺,都表现出野蛮和残暴,谁也不比对手逊色,哪一方都毫无正义可言。在发言的最后,列宁表示,社会主义者应当做的是,要么到中立国家去,在那里说真话,要么独立自主地向无产阶级发出呼吁,而不是站在一个帝国主义的立场上去反对另一个帝国主义。

实际上,普列汉诺夫支持协约国“保卫祖国”,意在试图借战争加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列宁则号召“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这种国际视野差异预示了苏联外交政策在输出革命与国家利益优先间的摇摆。同时,普列汉诺夫强调各国需独立完成发展阶段,反对输出革命模式;而列宁创建共产国际推动世界革命,这种矛盾最终导致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的霸权倾向。

彻底决裂

普列汉诺夫:渐进改良,“早产革命”将导致“经济崩溃与政治恐怖”

列宁:主动打破历史进程,以工农联盟与政权力量逆向创造物质基础

1917年3月,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士兵和工人发动起义,推翻了沙皇政权(即二月革命),成立临时政府,此时前线的战争依然在进行。当年4月13日,在国外流亡了三十多年的普列汉诺夫回到俄国。随后,为支持临时政府在前线发起的进攻行动,普列汉诺夫创立“个人榜样联盟”,发掘军中士兵勇敢作战的案例,鼓舞士气、招募新兵,以此“保卫祖国”。普列汉诺夫的工作卓有成效,不到1个月,就建了12个突击营。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后,发表了观点与普列汉诺夫完全相反的演讲,就是后面闻名于世的《四月提纲》。列宁主张将资产阶级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他认为,沙皇统治虽然不复存在,但俄国所参加的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没有变,所以,谁奢谈“保卫祖国”,他就是个“帝国主义者”!

对此,普列汉诺夫斥列宁的观点实为“早产革命”,认为俄国无产阶级仅占人口2%(约300万人)且工业化水平低下,强行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导致“经济崩溃”,强调知识分子需等待资本主义成熟后再领导革命。列宁的回应则是“薄弱环节论”,主张无产阶级应主动打破历史进程,通过工农联盟与政权力量逆向创造物质基础,将政治革命置于经济条件之上。

随后,列宁及其追随者发动起义(即十月革命),推翻了普列汉诺夫所支持的俄罗斯共和国临时政府。面对十月革命,普列汉诺夫称十月革命是“用无产阶级专政替代历史规律”,预言其将导致“经济崩溃与政治恐怖”。普列汉诺夫警告列宁的“工农民主专政”可能演变为“革新了的皇帝专制”,即形式上打着共产主义旗号、实质上延续独裁统治的政治畸形体制。同时,普列汉诺夫甚至认为这样的政权最终可能因压制自由而丧失合法性。普列汉诺夫的分析在苏联解体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相当的验证。

1918年5月,普列汉诺夫在无限遗憾中与世长辞。

回顾双方分歧,两人的理论对抗实质是现代化路径选择之争。某种程度上,普列汉诺夫代表渐进改良的的路线,而列宁则认定政治主导式的“人造社会工程”路线。苏联通过列宁主义实现崛起,但未能解决物质匮乏与民主制衡,也让苏联体制最终崩溃。

11 阅读:1542
评论列表
  • 2025-04-28 15:07

    列宁是对的

  • 2025-04-28 21:57

    列宁在俄国的实践最终失败,70年土崩瓦解就是证明列宁主义行不通,普列汉诺夫是对的

    ycn 回复:
    列宁创造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范例。这个事实充分证明了他理论的成功。他死了70年后的事,赖到他头上,这是推卸责任。[得瑟]年轻小伙没娶到老婆,就赖死了几十年的爷爷没有帮孙子娶到媳妇儿?
  • 马虎 15
    2025-04-28 14:04

    逃课的没学到的东西,后面是一定要补回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2025-04-28 16:52

    先进实验室,再研究。不进实验室,一切都是空谈。

  • 2025-04-29 09:45

    就当时和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资本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就像一团火,既要有,又不能让其蔓延不可控[静静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