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举行2025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

人民法院报 2025-04-21 22:32:16

2025年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4年)》及2024年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并回答记者提问。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李剑、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林文学主持。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介绍了全国法院2024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整体情况。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2024年,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司法理念,始终聚焦创新保护,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有力法治保障。

一、提高案件审判质效,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职能

一是公正高效司法。2024年,全国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近53万件(其中一审47.99万件),审结54万余件(其中一审49.41万件),结案数、审限内结案率平稳上升,案-件比及上诉率、二审改判-发回重审比、申诉申请再审率等各项指标均趋优,审判质效持续提升。二是坚持严格保护。去年全国法院在460件知识产权民事侵权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44.2%。最高人民法院在“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中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金额达6.4亿余元,该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三是有效定分止争。积极探索知识产权纠纷特色化解模式,实质解决争议。最高人民法院成功化解一起涉及知名电影作品的著作权侵权纠纷,促成双方就该案及其余近140部作品的潜在纠纷达成调解,有效避免当事人再起纷争。

二、加强创新司法保护,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司法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对涉科技创新领域审判工作提出全面、系统指导意见。依法审理涉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案件,提升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司法保护水平。加大侵害技术成果知识产权行为打击力度,净化科研生态。保障创新主体合法权益,激发科研内生动力。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涉“骨关节炎药物”专利权属案,依法维护科研主体权益,激励高科技人才勇于创新、安于创业。二是助推统一大市场建设。严厉打击商标恶意注册及侵权仿冒,加大地理标志商标权利及驰名商标、传统品牌、老字号保护力度,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依法规制破坏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引导行业向开放、创新、赋能方向发展。三是优化创新权益保护。研究制定数据产权司法保护指导意见,妥善处理数据权益纠纷,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交易。依法审理涉人工智能纠纷案件,支持人工智能依法应用,引导人工智能产业健康科学发展。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AI文生图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保护路径,该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提名案件”。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知识产权审判体系

一是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机构建设。全国地方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达30个,具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达558个,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布局持续优化。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6年来,审结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近2万件,涉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件数量和占比逐年攀升,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改革成效逐步突显。深入推进“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有序开展试点工作,全国共有25个高院、242个中院和287个基层法院实行知识产权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二是探索完善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机制。研究制定知识产权诉讼特别程序法立法建议稿,推动纳入立法规划。加强区域司法协作,不断提升案件审判质效。北京、内蒙等地法院建立并深化区域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协作机制,推动相关区域法院审判信息共享及人才交流培养。三是完善多元化事实查明机制。持续推进“全国法院技术调查人才库”建设,有效缓解技术类案件事实查明难题。积极开展“版权AI智审”应用试点工作,从源头预防图片类著作权纠纷,该案入选国务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

四、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完善知识产权裁判规则

一是积极推进司法解释发布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反垄断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系统规范和明确反垄断司法适用标准。研究起草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有力制裁和震慑严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加快推进专利、商标、著作权司法解释起草工作,促进司法保护规则完善统一。二是持续加强条线指导力度。最高人民法院统筹部署条线工作,开展精准监督指导。与相对薄弱法院建立常态交流机制,整体提升审判能力。开展非正常批量诉讼治理,引导权利人依法正当维权、诚信诉讼。组织业务培训和理论研究交流,打造知识产权专业审判人才平台。三是有效发挥案例指导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专题典型案例,及时总结相关领域司法裁判规则。加大人民法院案例库入库案例推送力度,推动相关裁判规则健全统一。积极利用法答网平台指导实践,推进“库网融合”,促进答疑成果转化。截至2024年底,围绕知识产权审判,入库案例达到772件,完成法答网答问7000余条,形成精品答问207条。

五、完善协同配合机制,促进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

一是持续加强司法行政衔接协作。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版权局联合印发《关于强化版权协同保护的意见》,构建版权大保护工作格局。落实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订的《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意见》,推动商标行政审查标准与司法标准统一。北京、浙江等地法院与当地相关行政机关建立衔接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件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二是深化落实“总对总”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全国范围内实现知识产权调解组织全覆盖,调解组织、调解员持续增长。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二批“总对总”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优秀案例及典型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三是持续推动司法建议制发和落实工作。最高人民法院积极推动涉电影产业司法建议落地见效,2024年全国法院一审新收涉电影著作权纠纷案件同比下降43.32%;与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权益保护部共同举办“保护知识产权、助力创新创造”电影短片征集活动,服务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河北、山西等地法院积极制发司法建议,完善相关行业监管政策,推动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2024年,全国法院新收一审涉外知识产权案件8252件,人民法院公平公正审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作出更多引领性司法裁判,彰显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二是深度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最高人民法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举办知识产权司法国际研讨会,积极参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贡献中国司法智慧。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法律与条约数据库推荐66件中国知识产权案例,加快推进数据库案例更新录入及典型案例集编辑工作,用司法案例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法治故事。积极推进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交流合作,助推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实质化解。三是积极参加双边多边交流。最高人民法院举办中美知识产权司法交流会,推动双方加深理解并形成共识。持续推进中欧知识产权合作项目相关工作,促进双方交流。举办中英知识产权法官交流研讨会,参加中国-新加坡案例大讲坛、亚洲商事法官大师班培训、韩国国际知识产权法院会议等国际交流,持续加强与国际商标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中国知识产权司法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作为。人民法院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以高水平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促进一切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司法力量。

扫码可看《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4年)》全文。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摄影:胥立鑫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