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奋斗者致敬,中国石化颁发感动石化人物大奖!

石油Link 2021-06-24 11:10:02

一、蒋士成:为国筑功成

二、李郑军:平凡见英雄

三、曹绪龙:潜心驱油龙

四、杨 越:优化谱华章

五、邓 尚:大漠书新篇

六、曹湘莉:丽草白葳蕤

七、东乡扶贫团队:山乡奔康庄

八、李恩朋:临危主心骨

九、杜莉:承志传薪火

十、广东石油佛山南海一党支部:潮头勇争先

一、蒋士成:为国筑功成

2020年11月19日,86岁的蒋士成院士走进中国化学纤维协会“纤维空中大讲堂”,作“纤维材料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主题演讲,现场直播间人气一路飙升,吸引了超过1.2万人次在线观看。

蒋士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顾问,曾任仪征化纤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委员等职务,是我国化纤工程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聚酯工业工程化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图1 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士成

蒋士成自小就喜爱化学的千变万化,立志做一个化学工程师。1957年从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他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国家需要”,这4个字朴实无华,又因他60多年来的躬身奋斗而厚重无比。北京、武汉、吉林、贵州、广西、辽宁、江苏等地留下他胸怀报国之志、追梦不懈奋斗的工作生活足迹,他参与的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记录了中国化纤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士成作为国家大型工程贵州有机化工厂设计总负责人,在我国第一套万吨级的醋酸乙烯和聚乙烯醇装置的工程设计和建设上,创出国产化的新路并成功在广西维尼纶厂等同类装置上推广使用。20世纪70年代初,为解决中国人民穿衣难的问题,中国化纤工业转入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生产涤纶、锦纶、腈纶等合成纤维的新阶段。1973年,蒋士成参与了我国四大石油化纤基地的设计和对外技术谈判等工作,担任辽阳石油化纤总厂项目乙烯、汽油加氢等装置的设计负责人。1978年,受纺织工业部委派,蒋士成来到仪征,作为项目的工艺设计总负责人之一,参与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化纤和化纤原料基地——仪征化纤工程的总体规划,担任总工程师之职。

1992年,蒋士成胸怀振兴民族化纤工业的梦想,举家从北京迁至仪征化纤,以敢为天下先、科技报国的强烈责任感,组织和带领仪征化纤、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华东理工大学和南化公司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团队,开展跨体制、跨部门的联合攻关,逐步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承担了聚酯装置成套技术国产化攻关的重任。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大容量聚酯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开创了聚酯装置建设国产化的道路,带动了中国聚酯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产量占全球70%的化纤生产大国。后来居上的中国聚酯工业,不仅提供了“的确良”衣料的原料,解决了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而且在此后的发展中,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纤维新材料,应用在生命健康、能量转换、航空航天、智能感应等领域。

1999年,蒋士成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作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的双部院士,他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化纤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参与中国工程院、集团公司科技委、仪征化纤等多项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高性能纤维产业、多种生物高分子新纤维工程化与产业化发展、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2016-2030)、高性能纤维与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发展、废旧化纤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技术发展、中空纤维膜技术产业发展等战略咨询研究课题,奔赴大江南北,深入企业一线,进车间、到田埂,为化纤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化纤事业是蒋士成的“永生之恋”,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奋进在打造化纤科技强国的追梦路上,他说:“自主创新方能做大做强,自主创新才能无可替代。”

二、李郑军:平凡见英雄

2020年,李郑军成了名人。

李郑军在知音大道加油站当了近8年加油站站长,怎么也没想到,这座城郊小站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自己被评为“全国抗疫先进个人”。

图2 湖北石油 李郑军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市决定火速建设火神山医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从那一刻起,与火神山医院一墙之隔的知音加油站担负起了后勤保障、油品定点保供的重任。

李郑军还清楚记得,2020年1月23日晚,火神山医院开建时的场景。当天22时,他冒雨赶回加油站,看到罩棚下全是躲雨的工人。“能不能给我们喝点开水?有方便面、饼干吗?”李郑军和员工李连九一夜下来,不停地给施工人员烧开水、泡方便面,一晚上烧了40多壶水。水壶不够,他就将自己家和邻居家的烧水壶全都拿到加油站。

火神山医院建设的那段时间,4000名工友涌向知音加油站,李郑军带领员工24小时不停烧水、泡面,每天200多壶开水,烧坏了6把水壶,大家亲切地称这里为“红帽子港湾”;医院收治病人期间,李郑军冲锋在前,冒着生命危险近距离服务转运患者的救护车和司乘人员,服务救护车520台次、军车130台次,被网友称为火神山旁无声坚守的硬核加油站。“危难时刻,为我的城市拼过命,我觉得很光荣。”回忆当初,李郑军依然激动不已。

“为了给我们改善伙食,党员突击队员驾车40多公里、过了5个关卡,想方设法弄来了活鱼。”疫情初期,武汉物资紧张,不要说活鱼,就连肉都很难买到。为了让大家安心,蔡甸分公司党支部就设在他们站,支部书记晚上就半躺着睡在椅子上。一级防护、领导带班、党员突击队支援,让李郑军深深地感受到,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一个坚强的组织,心里渐渐萌生了向党组织靠拢的念头。

“每台转运病人的救护车前面都挂有一个大大的党徽,司机胸前也都佩戴着党徽,特别显眼。”看到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的医护人员,李郑军感动不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愿冲锋在一线,为生命救援加油。”2月4日,他郑重地递上了入党申请书。3月7日上午,李郑军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前段时间,湖北石油知音大道加油站改造,李郑军独自留守加油站,忙着开具防疫证明、作业票、监督现场施工,施工28天来零违章、无事故,提前4天完成改造任务。“没想到你现在这么能干。”站点验收当天,片区经理拍着李郑军的肩说。“我都入党了,就该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李郑军腼腆地笑着。

疫情过后,知音大道加油站成了“网红”,不少人慕名而来,武汉石油也将它打造成为抗疫教育基地。“当时,上千人聚集在此、没日没夜地施工……”李郑军明显感觉到站内员工的精气神变了,每当有人问起当时的情景,员工们总是自豪地当起义务讲解员,“要将伟大抗疫精神发扬传承下去”。在李郑军和员工的努力下,持续攻坚创效期间,知音大道加油站油品销量同比增长17%,非油品销量同比增长840%。

“今后我将继续扎根一线、勇挑重担,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21年1月,在湖北武汉蔡甸分公司,刚被选聘为副经理的李郑军郑重承诺。

三、曹绪龙:潜心驱油龙

聚合物驱油技术、二元复合驱油技术、非均相复合驱油技术的研发应用,使个别区块采收率突破60%极限。曹绪龙带领他的团队创新发展化学驱油技术,让化学驱年产油量占胜利油田年总产量的12%。

图3 胜利油田 曹绪龙

从一无所知,到业内翘楚,成为胜利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标志性人物和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专家,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曹绪龙始终坚守在化学驱“三采”研究事业的最前沿,始终专注挑战复杂油藏采收率的新极限,实现了胜利油田化学驱技术从最初的跟跑、过程的并跑到现在的领跑。

目前,胜利油田应用化学驱技术已覆盖地质储量5亿吨,累计产油6900多万吨、增油3200多万吨。回顾37年的化学驱研究历程,曹绪龙说:“化学驱技术是国家需要、油田需要的事,值得我为它奋斗一辈子。”

他最初在学校里学的是石油炼制专业,却阴差阳错分到了胜利油田。专业跟油藏不搭边,却偏偏从事提高采收率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化学驱“三采”技术是地地道道的“冷门”。而对曹绪龙来讲,仅仅知道点化学知识,但不懂地质、油藏,甚至都不知道岩芯为何物,更不用说什么化学驱三次采油了。

忐忑、茫然,甚至是动摇。年轻的曹绪龙也经历了这样一个短暂的过程。后来,曹绪龙发现要想大幅度提高油藏采收率,必须开展三次采油。但在当时面对胜利油藏的高温高盐特点,国外油公司竟然断言胜利油田不能搞化学驱。

曹绪龙深知,搞好三次采油,是胜利油田自主创新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所在。决不能让胜利油田一半的储量在地下沉睡,年轻的曹绪龙横下一条心。

三年时间,曹绪龙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补上了油藏专业知识和英语这两块短板,业务素质迅速提升,不满三十岁,就承担了国家“八五”重点攻关课题“孤东小井距三元复合驱油先导试验研究”的研究工作。

曹绪龙设计优化了适应胜利油田不同油藏条件的驱油用聚合物,形成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油技术。他还攻克了无碱条件下界面张力难以达到超低的国际性难题,配套形成了无碱二元复合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10.2个百分点,成为胜利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撒手锏技术。

此后,曹绪龙带领团队发明了黏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表面活性剂、耐温抗盐聚合物构筑成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可在聚合物驱后油藏再提高采收率8.5%,使采收率达到63.6%,开辟了非均质油藏提高采收率新途径。

2017年7月,曹绪龙又一次站上国际会议的讲台。在第22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他用流利的英语向世界“三采”同行宣讲了胜利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非均相复合驱技术。走下报告席后,他被代表们团团围住,代表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颗粒怎么可能会在油藏中运移呢?

“油田科技工作者不但要有登高望远的视野,而且要深入研判当下制约发展的瓶颈,创新瞄着问题去,攻克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道难关。”曹绪龙说。面对油藏温度更高、矿化度更高的现状,曹绪龙和他的团队聚焦新问题,不断向化学驱油技术新领域登攀。

四、杨越:优化谱华章

“要实现浆态床运行效益最大化,必须想办法解决氢气消耗量、催化剂消耗量和油渣收率这三大问题。”1月1日,参加完新年第一个生产早调会,茂名石化计划管理部经理杨越就把一众骨干请到会议室,继续讨论新开工装置优化创效问题。

他眉头紧锁,看板上展示着一个又一个优化想法,提出、否定,再提出、再否定。自全球最大、国内首套浆态床渣油加氢装置2020年12月31日成功开车后,怎样优化装置运行,发挥装置最大潜力,成了杨越最大的心事。

图4 茂名石化 杨越

“全部平衡都推倒重来!我们可以在控制氢耗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煤制氢和重整装置的氢气产率,既要保证新装置用氢,又要不断降低用氢量。”杨越抛出一个个优化思路,发出一项项优化指令。

当天,杨越又组织原油室反复测算,将原计划按12月油价计价的原油调整为按11月市场油价计价,这一波操作,实现降本8270万元。

像这样的“诸葛会”,每天都在茂名石化进行。杨越被称为从原油采购到产品出厂全流程系统优化的“现场总指挥”。因为历史原因,茂名石化存在装置小、套数多、设备老旧、创效能力先天不足的问题,要跑赢大市,需要付出比别人多数倍的努力。

在喜欢钢琴曲的杨越看来:“企业就像一架钢琴,80多套装置就是80多个琴键,把每个琴键调整到最佳状态,弹奏出最和谐的乐音,最终汇成一曲动听的乐章,就是优化的艺术。”

为了让茂名石化这架“钢琴”奏出最美乐章,多年来,杨越按照茂名石化部署,组织实施全程优化、滚动优化、邻壁优化、每日优化,全面封堵效益流失点、唤醒效益沉睡点、开发效益增长点。

2020年这一年,新冠疫情袭扰、国际油价宽幅震荡,炼化企业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杨越带领团队利用所有资源搜集最新信息,研判商情,根据国内外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组织编制了151份生产调整方案,下达512道重要生产调整指令,实施200多次自销产品调价。

他压减成品油产量,开发低硫船燃产品,率先打通低硫重质船燃出口;做大沥青产量,全年沥青增幅达66.28%,产销量居系统第一;想方设法调研熔喷料生产配方,为公司仅用7天时间生产出熔喷料提供参考;创新实施邻壁优化,提出与周边改制企业合作,利用降解法生产熔喷料的生产方案,茂名石化Y1500产品成为疫情期间的明星产品……

员工中流传着他“虎口夺食”的故事。2020年三四月份,原油采购优化组先后捕捉到盘上出现两批性价比很高的原油,却是欧洲某炼厂订购的期货。杨越不死心,他分析,由于疫情影响,全球炼油企业都可能减产减量。他要求优化小组的成员在寻找原油商机的同时,盯着这两块“肥肉”。果然,一天深夜1时,刚躺下休息的杨越接到盯盘人员的电话,那家欧洲炼厂退货了!杨越马上组织“围抢”,在联合石化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抢回这200万桶高性价比原油,降低采购成本1.7亿元。

杨越常说,效益要靠一分一毫积累。就是靠着这样的智慧和实干,2020年茂名石化实现优化增效17亿元,与兄弟单位比价的16种化工产品中12种保持领先,效益排名集团公司炼化企业第一。“没有最优,只有更优”。“十四五”开局之年,他的优化之路刚刚开始。

五、邓尚:大漠书新篇

春节刚过,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中心副经理邓尚就从北京飞赴乌鲁木齐。5年来,他长驻西北勘探科研生产一线,年均驻疆300多天。在他心里,5年前的“去新疆”,如今已经变成“回新疆”。

来中国石化之前,“海归”博士邓尚的经历非常丰富。他曾就读斯坦福大学,科研工作扎实,并在康菲石油公司任职。但多年海外经历也让他意识到,只有祖国繁荣昌盛,海内外的中国人才会自信强大。“我的根在中国。”他毅然回国。

图5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邓尚

2016年,邓尚入职石勘院西北地区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主动要求:“我要到一线去,到油田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入职不到半年,邓尚就赶上顺北油区大发现。当看到顺北断裂带的资料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这里是一座“金矿”。

顺北油田油藏分布受走滑断裂控制,隐蔽性强,国际上也没有类似案例,当时国内盆地地下中小尺度走滑断裂研究刚刚起步,精准找到并解析控制油藏分布的走滑断裂,难度极大。邓尚决定对走滑断裂带进行基础研究。仅在工作的第一年,邓尚就分析了7条断裂带的400多个剖面。“分析剖面其实是个体力活儿,很辛苦。但这是基础,很有用。”

为取得塔里木盆地露头第一手资料,邓尚和同事顶着50摄氏度的高温,行程千余公里。便携式钻机等设备有40公斤重,在野外只能靠肩挑背扛。大家争先恐后抢着背,就是希望其他人可以轻松一点。“团队的每一个人都专注、认真,热爱事业,始终激励着我”。

经过多次尝试,基于国际前沿理论,邓尚和他所在的团队创新建立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综合解析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将顺北5井所在的整个断裂带沿走向变化细致描述出来,形成断裂解释方案,支撑了顺北5井获得高产。随后,这套方案又先后对顺北1号、顺北5号等主干断裂进行三维空间结构精细解析,为顺北5井、顺北51井等一批高产井的部署与实施和新区三维地震部署、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了依据。

有心人,天不负。如今,这套技术方案作为西北油田研究断裂的常用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邓尚和同事提出的新地质认识,指导顺北57X井部署实施并获得重大突破,获得2020年中国石化油气勘探突破奖特等奖。

“提供理论基础、建立通用的方法流程,比获得一口高产井更有意义。”邓尚认为。2020年7月中旬,乌鲁木齐遭受二次疫情,生产生活再次按下暂停键。当时,对于顺北4号断裂内部结构与整体部署方案还不明确,居家办公的邓尚和同事,心急如焚。邓尚和其他6名同事主动请缨,逆行坚守办公室,全封闭攻坚38天。只匆匆带了一条薄被、几件换洗的衣服,吃住都在办公室,晚上就睡在一张60厘米宽的行军床上。“当时并不知道疫情会发展成什么样,甚至做好了冬天才离开的准备。我们的想法就是把活儿干好。”邓尚说。38天里,邓尚和同事提出顺北4号断裂带具有分段长、宽度大、通源性强、晚期活动强烈的特征,比1号带具有更大勘探潜力,为重点探井顺北42X井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3月11日,顺北42X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日产气82.2万立方米、日产油300吨,油气当量近千吨,成为顺北油气田第一口日产千吨油气井。邓尚团队的技术分析方案再次立功!

与邓尚交流,总能感觉到他身上的那股激情,说起研究课题就会滔滔不绝:“提到顺北常常会热泪盈眶。并不是自己有多大贡献,而是因为亲历了这里的大开发。在顺北干不好,我一辈子都会不踏实!”

六、曹湘莉:丽草白葳蕤

1月4日清晨,曹湘莉安抚好一夜未睡的女儿,用凉水洗了把脸,对着镜子里憔悴的面庞笑了笑,振作起精神来到自己的岗位。

“不管有多疲惫,每天走进色谱分析室,看着亲手调试校正过的仪器,听着热丝嗒嗒响的声音,心里就感觉特别踏实。”谈起工作,曹湘莉脸上一扫倦意。

图6 沧州炼化 曹湘莉

曹湘莉已经在沧州炼化实验室工作了29个年头。这些年来,她扎根分析岗位,从一名普通化验员成长为主管技师,解决多项技术难题、创新分析操作法、带领团队完成无数次仪器调试,前后6次斩获公司技术比武金奖和银奖。谁能想象,这样一位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女性,同时还精心抚养着一对患有脑性瘫痪的儿女。

18年前,曹湘莉还没来得及享受初为人母的喜悦,她的两个新生儿就先后被确诊为脑瘫,伴生的白内障、自闭、癫痫等疾病接踵而至,两个孩子被病痛折磨得彻夜啼哭。那段时间,曹湘莉似乎经历了一辈子的痛,流尽了一生的泪。

但曹湘莉最终选择了勇敢面对。“那感觉真是绝望,我不知道哭过多少回。但是我不能泄气啊,我得让孩子们好好活下来!” 短短一句话背后,是带着孩子无数次辗转医院的18年,是抱着哭闹的孩子彻夜不眠的漫漫长夜,是早早爬上鬓角的丝丝白发……

“我永远忘不了,4岁女儿第一次清楚地喊出‘妈妈’时的情形。” 曹湘莉哽咽着几乎难以说完这句话。虽然两个孩子智力仍受影响,不会说话,但看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她都感到无比欣慰。

要强的曹湘莉一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一边又扛起了工作的重任。最难熬的还要说2017年……那一年,曹湘莉所在车间进行班组优化整合,原来4个人的团队,只剩下她和一名转岗职工两人。这时,她们接到配合装置铜片腐蚀技术攻关的任务,采样点遍布全厂,很多在采油区的二、三层平台。

作为分析组组长的曹湘莉每天都要登高爬梯,带着钢瓶在厂区里反复穿梭。曹湘莉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无法正常地拎钢瓶,只能用双手抱起钢瓶,分批把它们运下楼,采样回来后再分批抱上楼。这样工作一天后,剧烈的腰腿疼痛让她连弯腰脱鞋袜都困难。就在这时,坏消息接踵而至,曹湘莉的公公被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不久,曹湘莉的母亲又摔断了胳膊和脚,生活不能自理。

“那段时间,我和丈夫努力地拼接时间,下班后交叉回家照顾孩子、去医院伺候老人,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早晨做完分析工作后,她就立刻回家看孩子,再去医院照看老人,然后赶回单位继续上班。这样连轴转,她有时一天一宿都合不上眼。

不得已时,曹湘莉只能把孩子锁到家里。没人陪伴,孩子情绪起伏剧烈,一宿宿不睡觉是常事,曹湘莉看到孩子时而暴躁,时而疲惫,愧疚得心里发疼。即便这样,曹湘莉工作上愣是没掉一回链子,按时完成了第一个月100多项次的铜片腐蚀分析任务。面对“高难度模式”的人生,曹湘莉从未认输,还希望用自己的能量温暖他人,将爱传递下去。

“我就想在退休前,把自己这些年积累的知识都传承下去,化验室就像我的另一个孩子,我希望‘她’越来越好!”一提到工作,曹湘莉就神采飞扬,在完成日常任务之外,她还制作了几乎所有化工岗位的操作指导书和视频课件。她带出的20多名徒弟都已经成长为公司的骨干力量。

七、东乡扶贫团队:山乡奔康庄

2013年以来,中国石化先后派驻严超、焦建国、钱有、张文涛、杨成等6名扶贫挂职干部帮扶东乡族自治县。当前,还有3人仍奋战在扶贫一线。他们用真心和真情开展帮扶工作,引来幸福水、修通惠民路、建设新农村,为东乡县如期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迈向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11月,东乡正式脱贫摘帽。

图7 东乡扶贫团队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中国石化帮扶东乡工作组组长钱有带领两名组员张文涛、杨成把布楞沟流域4个未脱贫村作为主攻点,把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视为最大的政治担当,深入田间地头,每天只睡不到5个小时,梳理贫困户“一户一策”,发展藜麦种植、养殖合作社、光伏发电、文化旅游等多个产业扶贫项目,建立起可持续的长效扶贫机制;大力开展消费扶贫,通过中国石化电商平台直播带货,让东乡好产品走向大市场、卖上好价钱。

引来幸福水,修通致富路,东乡脱贫摘帽了!丰收的藜麦地里,扶贫干部和老乡一起欢呼,他们中有“还要继续干下去”的扶贫组长,有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的挂职副县长,还有天天上山下沟,脸色黝黑的“第一书记”。8年来,中国石化牢记嘱托,引来幸福水、修通致富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老乡看病不再愁,天下传来朗朗读书声,脚步通往美好未来。“建设美丽新东乡,持续贡献石化力量!”

八、李恩朋:临危主心骨

2020年6月1日,尼日利亚几内亚湾的新胜利一号平台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全平台及守护船147人立即进行核酸检测。

图8 胜利石油工程公司 李恩朋

一时间,员工谈“疫”色变,甚至有人给中央空调的出风口戴上口罩,停工撤离的呼声此伏彼起。然而钻井正进入关键阶段,井上正在二开钻进,高压油气层已被打开,停工就有可能出现井控问题,造成更大的安全事故。“不能慌,更不能乱。我是主心骨,一定得顶住!”胜利石油工程海洋钻井公司新胜利一号平台党支部书记、经理李恩朋暗暗给自己打气。他立即跟甲方协调,带领全员全力推进生产进度,为抗疫创造条件,并向海洋钻井公司党委、尼日利亚项目部请战。

6月8日,固井作业完成,全员转入抗疫,核酸检测结果也陆续出来,粗估阳性率有八成!撤离的呼声更高了。当地政府要求,阴性人员下平台,阳性人员留在平台隔离、治疗。李恩朋很清楚,没有什么比失去信心更可怕,他告诉员工:“大家放心,我会留下!”他向公司党委再次请战。人员撤离前,平台全面实施隔离保护阴性人员,没有空房间,李恩朋就带头搬到了资料室。在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十多天里,一把撑不开的躺椅,成了李恩朋唯一的床铺。

6月10日,最后一批参与检测的李恩朋拿到了检测结果:阴性。他默默合上报告,整理好口罩和护目镜,向党委第三次请战:“这里有国家几亿的资产、有我的员工,我是党支部书记,我得留下来!”平台上留下的94人,除了他,都是阳性人员,其中有87名尼日利亚当地员工。如果说不怕,那是假话,李恩朋睡觉时都不敢摘掉口罩,随身带着酒精喷壶,每一次接触物品都要先消毒。没过多久,令局势更加混乱的事情发生了。“是你们将病毒带到了平台!”外籍员工失去理性,停掉发电机,将灭火器堆在飞机坪,阻止直升机降落。李恩朋强迫自己克服所有恐惧,镇定下来。他主动走到外籍员工面前,向他们解释:“我们4月份倒的班,现在都两个月了,你们想想,病毒怎么可能是我们带来的?”劝说下,聚集在飞机坪的员工终于散了,但断电仍在继续,他又与当地工会成员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耐心交涉,终于让平台恢复发电。

围堵刁难都能解决,李恩朋还是害怕,怕的是看见不敢吃饭、偷偷抹眼泪的弟兄,更怕弟兄们家里人的来电。他想尽办法为他们提供可靠后盾: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一对一安抚;带动大家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EAP团辅活动;深入摸排员工家庭情况,将子女入学、老人生病等实际困难情况及时反馈国内,通过各级组织力量予以帮助……

7月13日,是全平台重生的日子,93名阳性人员全部转阴。但战斗还远未结束,中方员工因疫情不能正常倒休,现场缺员成了常态。“办法总比困难多,党员干部顶起来!”李恩朋的话掷地有声。在他的带动下,连续奋战89天的操船师杨杰和泥浆师曹志华,短暂休整一周,就再次请求上平台;电气师兼起了报务员,水手干起了固井操作手,工长顶起了泥浆师……最终,平台实现连续生产800天安全无事故。

8月9日,新胜利一号钻井平台正式复工,并拿下一年续签合同。

最困难的时刻都熬了过去,李恩朋却在听到平台上再次响起“轰隆隆”作业声的那一刻,终于忍不住红了眼眶,泪如雨下。

九、杜莉:承志传薪火

大巴山春风鼓荡、蓝天如镜。中原油田天然气处理专家杜莉穿行在装置间。

今年,普光分公司计划在天然气净化厂推广使用国产催化剂,杜莉成天琢磨着净化质量不降、尾气外排达标的招数。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她一天没歇。

图9 中原油田 杜莉父母替她领奖

博士毕业后归国9年,杜莉一直冲在天然气净化和设备国产化改造最前沿,将拳拳爱国心化作大巴山深处的坚守。

有风自大巴山中来,沾染着油菜花的清香。杜莉闭上眼,感受着一草一木、岁月缱绻。她想起小时候和父亲在井场旁的聊天。“‘磕头机’为什么一直在磕头?”“那是抽油机,在抽地底下的石油和天然气呢。”只是那时候的杜莉还不知道,天然气会成为她的宿命,让她倾尽心血为之痴迷。

杜莉的爷爷是个“老玉门”,跟王进喜一起工作过;外公曾是志愿军战士,转战过3个油田。杜莉跟着父母,在抽油机的低唱里拔节成长。2012年,当时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任教的杜莉接到了父母的电话:“回来吧,小莉!国内正在开发普光大气田,你的学识肯定能派上用场。”外公也打来电话:“你是石油人的后代,要尽快回来建设祖国!”“我是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长大的,应该回国效力!”杜莉心潮起伏,“我心里装着的,是祖国,是家乡。”当年8月,杜莉毅然回国,走进大巴山,投身于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洪流中。

普光气田硫化氢含量高,天然气净化厂承担着净化天然气、供给长江流域清洁能源的重任。但净化系统的耗能量极大,如何提高其装置能效?这个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技术研究课题的担子,落到了杜莉肩上。

没有经验可循,连基础资料都不全,千头万绪中,杜莉决定先进入现场调研。交接班会、巡检、报表、专业技术讨论会……她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下起了狠功夫。

白天,身材瘦小的她身背十几公斤重的空气呼吸器,拎着资料夹,随巡检师傅攀上20多米高的罐塔取样,在十几公里长的管廊下穿行,请人家讲解装置性能、结构和运行概况。晚上,她对比抄来的工艺参数,和技术员一起分析。

经过调研分析,杜莉决定采用数学模型撬动装置降耗。无数个不眠之夜,她沉迷于一组组数字里。无惧挫折和失败,这个柔弱的女孩,与创新团队一起运用大型流程模拟系统,整合8万多个生产数据,设置1.6万个交互作用参数,建成5个生产单元的数学模型。敲下最后一组模拟数据,看着与自己预算值相同的结果出现在屏幕上,那一刻,仿佛一线阳光穿破乌云,拨弹出她脸上的浅浅酒窝。他们的降耗利器被应用于现场。净化厂综合能耗下降8个百分点,年创效过亿元,能耗大户变身节能先锋。

杜莉没有停下研发的脚步,带领团队将一份份成绩单接连交出去:作为专题长,承担高含硫气田关键装备研发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填补国内高含硫气田同工位设备的空白,不但大大降低成本,还将生产能效提高了10%。

尾气焚烧余热锅炉(“余锅”),是净化高含硫天然气的最后一道关卡。但是,之前的进口设备管道容易腐蚀穿孔。2015年,杜莉带领团队承担“余锅”国产化改造重任,开展抗交变载荷高硫烟气耦合腐蚀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如今,该项目成功应用于现场,填补了国内空白。

去年10月,第二代“余锅”问世,能多生产28%的饱和蒸汽。听着净化厂设备装置正常运转时发出的轰鸣声,杜莉笑容灿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心中有自己坚定要做的事,是多么美好。”

十、广东石油佛山南海一党支部:潮头勇争先

“党员必须要有高觉悟,党支部必须要有大担当。”广东石油佛山南海一支部书记杨静华语气铿锵。南海,是康有为、詹天佑、黄飞鸿等历史名人的故里,诞生于此的南海一支部,天生有一股闯劲儿。43名党员就像43面旗帜,战斗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先锋。”

图10 广东石油佛山南海一党支部

南海一支部所属在营站点35座,2019年7月建成的全国首座油氢合建站佛山樟坑站尤为引人注目。前期筹建阶段,该支部党员、站长黄嘉恩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用一年时间将数十本艰涩的专业书和技术标准啃了下来,将一个个相关特种设备作业资格证考了下来。合建站建成时,他已经从氢能“小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氢站专业管理人员。

合建站刚动工时,有不少员工担心自己学不过来,甚至对产业前景有怀疑。作为党小组长,黄嘉恩一边带着大家学习氢能知识,一边鼓励老员工迎接新挑战。在他的带领下,合建站开业之前4个月,13名员工成功取得加氢站任职资格,为投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2020年,黄嘉恩荣获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你在干什么!”党员黎民俊大声呵斥,用手电筒直射前方,两个拿着铁杆和油桶扒在一辆大重卡油箱旁的家伙被吓得落荒而逃。大多数卡车司机在过夜休息时遭遇过货物被盗,许多人宁可选择夜间赶路。2018年,南海一支部党员带头成立义务安全巡逻队,目前共有33名党员和24名员工。他们与当地联防部门合作,彻夜巡逻为司机师傅换来长途奔波中的一夜安眠。成立以来,巡逻队成功阻止21起偷盗案件,为司机挽回超过300万元的经济损失,被司机称为服务区“守门神”。

今年元旦,黎民俊和另外两名巡逻队党员的身影出现在了网络上,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点赞。那天,他们到丹灶服务区加油站协助维护安全秩序,发现公路异常拥堵,黎民俊查询导航地图后怀疑附近发生车祸。果然,公路上卡车侧翻,受伤司机和乘客坐在路旁,满头满脸是血。此时,3名身着石化蓝工装的党员在向着他们的方向奔跑。救护车到达之前,黎民俊利用随身小药箱为司机简单包扎止血,姚焱棠、苏永健在一旁安抚受惊乘客。将伤者送上救护车后,黎民俊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关键时刻党员就应该冲锋在前!”

“支部就是党员群众的家。”

特色“家文化”是南海一支部的靓丽名片。经营部员工超过70%是90后,支部对员工队伍精细分类,定期谈心,因人施策进行重点培养帮助。

娇妈,是佛平路加油站员工对有13年党龄的老党员、老站长刘水娇的称呼。这些年,从佛平路加油站走出去的125名站长仍然这样叫她,周四妹也是其中一员。4年前,周四妹来到站里时,对成长没什么规划。刘水娇却发现她很机灵,客户一进站就能看出需求,精准推介。刘水娇找机会让周四妹参加各种培训,利用业余时间传授经验……周四妹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2018年8月开始担任大良加油站站长,并在3个月后光荣地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支部大家庭的满满活力是由内而生的。支部创新方式激发员工动力,提振员工士气,先后组建“石仔乐队”“春联墨香飘”等兴趣小组。各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助学扶贫村留守儿童,帮扶外来务工人员。

该支部2019年被授予“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我们是一个很有战斗力的团队。”今年1月接任支部书记的杨静华深感光荣,也深知责任重大。新年刚过,他带领支部全体党员郑重发出承诺,将坚持站排头、争第一的追求,继续推广落实优秀做法,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互融互促。

图11 感动石化人物合影留念

0 阅读: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