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掀起风暴的清华女神:用几块破砖头彻底颠覆西方认知

姩姩有娱 2025-04-10 11:13:25

华流就是最厉害的。

若干年前,周杰伦那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2025年3月11日凌晨,中国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甜甜获得了2025年沃尔夫奖艺术类奖项。

可不要小看这个奖项。

上一个获得沃尔夫奖的还是袁隆平院士。

由此可见这个奖项的含金量。

有关沃尔夫奖的创设背景,更是可以追溯到1975年,它由德国富商R.沃尔夫以“为了人类的利益促进科学和艺术”为宗旨发起成立。

主要奖励那些推动人类科学和艺术文明作为杰出贡献的人士,通常每年评选一次,分别授予那些在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数学、物理、化学、农业、医学领域中有突出成就的人士。

久而久之,沃尔夫奖也成为了世界最高成就之一,也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奖项之一,它与诺贝尔奖共称为“人类智慧的皇冠”,令无数科学家趋之若鹜。

出生于1975年的徐甜甜教授,正是中国自建国以来首次获得沃尔夫艺术类奖项的中国人。

她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在沃尔夫奖艺术类奖项中的空白。

令人欣喜羡慕的同时,回望徐甜甜的来时路,却真没有几个人能够走得出来。

16岁被保送到清华建筑系、22岁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学位、25岁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城市设计硕士学位。

毫不夸张地讲,徐甜甜仅早年间的成就便是许多人穷极一生也无法到达的终点。

可就是这么一个前程无限好的高知女性,却在2004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其他人都争相往大城市挤的时候,徐甜甜却反其道而行之,回归家乡,深耕中国乡村建筑。

要知道,当时正是城市高速发展、四处大型建设的时期,别说其他人抢破头往城市挤,就连一些建筑师也摩拳擦掌、蠢蠢欲动。

在各大城市留下属于自己的地标建筑,成为地域的标志和发展的象征,对于建筑师们来说既是无上的荣耀也是不可抗拒的诱惑。

徐甜甜这一行为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有人在背地里奚落。徐甜甜读书读傻了。

但任凭他们如何议论纷纷,徐甜甜都坚持走她自己的道路。

在徐甜甜看来,乡村并不是代表着落后,相反她坚定的认为中国乡村蕴藏着颠覆世界的的密码。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中国千年文化沉淀,才是建筑界的最终走向。

而现当代的建筑师却缺少这样的认知,一味地盲从西方现代性。

建筑的潮流不应该在欧洲,应该在中国。

抱着这样的想法,徐甜甜顶着旁人的不解,成立了自己的DNA建筑事务所,并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始了农村建设之路。

徐甜甜的贡献,不仅仅是在建筑艺术上的贡献,更是对人文经济上的贡献。

她提出的“建筑针灸”理论更是对乡村发展起到了推动性作用,为乡村振兴起到了卓越的贡献。

不说别的,就说她在浙江松阳乡村的实践来说,明明是个废弃已久的酱油厂,但在徐甜甜的巧思构造下,酱油厂成为了书局。

游客量也瞬间从1.2万次飙升到5万人次,间接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除此以外,红糖工坊也是徐甜甜及她的团队的杰作,在徐甜甜的巧思之下,原本早已被时代所淘汰的红糖工坊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

就连当地政府原本打算拆除的石门大桥,在徐甜甜和她的团队巧思改造下,变废为宝,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并带动当地周边产业增收2000万元。

但一切说得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地困难。

当真正来到乡村后,徐甜甜才真正意识到城市和乡村的不同。

将城市建筑的理念套用到乡村是完全行不通的,如果生搬硬套只会使建筑与环境格格不入,变得格外僵硬。

意识到这点的徐甜甜便开始有意识的调整。

但想要改变以往根深蒂固的思维和训练,又岂是那么地简单?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如何用建筑带动当地的发展?

这也成为徐甜甜设计过程中最大最棘手的问题。

但是徐甜甜做到了。

面对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挑战,徐甜甜并没有退缩,也没有抱怨,反而迎难而上,将这件事情作为挑战。

在她看来,建筑可以解决的不只是房子问题。

为了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徐甜甜和她的团队全程参与了改造转型项目。

也正是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资源。

其中黄岩石窟便是徐甜甜和徐甜甜团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在此之前,黄岩石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上元二年。

但随着时移世易,黄岩石窟早已被人为废弃,成为废弃的矿洞。

但是徐甜甜和她的团队却没有忽略掉它,反而将此当作山下郎村的一个卖点,进行改造,以此吸引游客的到来。

现如今的黄岩石窟已经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

只要来到这里,你就能感受到什么叫水石共生,山水互补。

这里你既能感受到静谧怡然的诗意,也能感受到千年采石场特有的岁月痕迹和粗犷大气。

除此以外,这里还有一个露天而居的室外剧场,岩壁上是流水潺潺的自然之声,剧场内是长笛、琵琶......曲声悠扬。

来到这里聆听音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也因此,黄岩石窟自改造成功后,便成为了年轻人争先打卡地,间接也盘活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山下郎村党支部书记在接受采访时便高兴得合不拢嘴:

“以前看着这矿洞被废弃,心里不免空落落的,现在它不仅变漂亮了,还能帮我们增收,别提多满足了。”

“建筑针灸,让千年石窟焕发新颜,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但在这“建筑针灸”的背后却是徐甜甜及她团队十多年如一日的努力,也是徐甜甜对自己所学的一种颠覆。

在接手乡村建筑的十余年里,徐甜甜也在重塑了对建筑的理解和美学的认知。

在现在的徐甜甜看来,建筑应当与当地的环境和谐共处,建筑师也应当着眼于自然环境而不能只单一地停留在建筑自身的造型雕饰。

也正是抱以这样的想法,徐甜甜在乡村建筑项目中,多数选择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建筑工艺。

破砖头、旧木头、石板........成为了徐甜甜及团队眼中的宝。

除了取材于别人不同,徐甜甜也比较偏爱传统工艺,保留建筑本身的特色。

就拿黄岩石窟来说,为了保留石窟自身的特色,徐甜甜及团队放弃了大规模的改造,整合当地的材料和建筑艺术,用“针灸”式的方法对石窟进行改造。

这样做虽然对石窟做到了最小化干预,却加大了徐甜甜及团队的难度,仅是为了排除安全隐患,避免石窟因风化、结构不稳定造成游客受伤,徐甜甜的团队便对近五千个点位进行一一排查与加固。

这才有了既具有历史沉淀又兼具现代感的黄岩石窟。

结语

徐甜甜的出现,不仅填补了中国在沃尔夫奖艺术类的空白,也让人们看到了未来另一条道路。

谁说,乡村就一定代表落后?

参考文献

新黄河,清华教授徐甜甜获国际大奖!上一次获奖的中国人是袁隆平

光明日报,干年石窟做“针灸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