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江西景德镇中院一审开庭审理的“一家三口被撞身亡案”,因肇事者家属“80万买命”的荒诞言论、受害者家庭曝光的隐藏善举,再次掀起舆论风暴。这场悲剧不仅撕碎了两个家庭,更将人性之恶与善的极端对立赤裸裸展现在公众面前。
2024年10月2日傍晚,景德镇昌江大道上,31岁的胡某与妻子王某抱着未满周岁的儿子,正小心翼翼穿越无斑马线的开放式马路。他们计划前往父母家商量孩子的周岁宴,却未料成为一场“情绪失控”的牺牲品。
监控画面显示,20岁的廖某某驾驶特斯拉Model 3在限速40km/h路段飙至129km/h,连续14秒将电门踩至100%。即便副驾女友多次哀求减速,他仍在撞击前0.4秒保持105km/h以上时速,导致胡某一家被撞飞十余米,婴儿身首分离,夫妻当场殒命。法医报告显示,撞击瞬间冲击力相当于从10层高楼坠落,路面血迹蔓延如地狱图景。
“泄愤式驾驶”背后的冷血逻辑廖某某在庭审中辩称“天黑看不清”,但证据显示事发地路灯明亮,且其女友多次预警行人。司法鉴定揭露,他因与女友争吵故意加速,将公共道路变为“情绪发泄场”。更令人发指的是,撞人后他叼着烟调侃“小孩头真硬”,对满地残肢视若无睹。
“80万买命论”与威胁恐吓案发后,廖父提出赔偿80万元私了,扬言“撞死人是天灾,追责是人祸”,甚至威胁受害者家属:“再纠缠就弄死你们!”这种将人命商品化的言论,暴露施害者家庭对生命的极端漠视。
法庭上的虚伪表演一审庭审中,廖某某虽鞠躬道歉,但家属揭露其“听到可能判死刑才假装慌张”。辩护律师以“新手不熟悉电车操作”开脱,却回避其主观恶意——超速3倍已远超“操作失误”范畴。
案件二审前夕,胡母整理遗物时发现儿子生前秘密:一沓献血证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月捐证书”。这位平凡的父亲默默资助贫困儿童长达5年,累计献血超2000毫升。讽刺的是,行善者惨死轮下,施恶者却企图用金钱践踏公义。网友痛心疾首:“好人无好报?法律必须给答案!”
罪名升级背后的司法考量本案从“交通肇事罪”转向“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关键在于廖某某的主观恶意:他明知超速可能致死,仍放任结果发生,符合“间接故意”要件。法律专家指出,若按交通肇事罪顶格判7年,无异于纵容“马路杀人”。
死刑争议与社会期待我国司法对危害公共安全罪适用死刑慎之又慎,但本案特殊性在于:
后果极其严重(3死1间接死亡);
施害者毫无悔意;
家属态度恶劣加剧社会危害性。
情绪驾驶=隐形杀人器数据显示,我国30%恶性交通事故源于路怒症。此案警示:方向盘上的情绪失控,与持刀杀人无异。
家庭教育缺失之痛廖父的言行印证“上梁不正下梁歪”。若父母将金钱凌驾于生命之上,子女难免沦为“人形危险品”。
道路安全设计的反思事发地作为20年无斑马线的“开放式路口”,暴露城市规划缺陷。血的教训呼吁“人车路权再平衡”。
结语胡某的献血证与廖某的油门踏板,构成一幅撕裂的浮世绘。当法律直面“善与恶”的终极较量,我们期待判决不仅能告慰无辜亡灵,更能重塑对生命的敬畏。正如胡母含泪质问:“证书能证明我儿子是好人,但为什么好人没有活路?”这个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回答。
(本文信息综合自景德镇中院通报、新黄河、瓷都审判公众号等权威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