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柳成荫...”
可乐这玩意儿,在现在看来就是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饮料。
但在40年前,可乐还有别的汽水可以说是“奢侈品”。
1979年,小男孩在长城上喝可乐的照片被命名为“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火爆全球。
这个小男孩是谁?他凭什么火爆全国?如今的他又过得怎么样了?
1979年的相遇
1979年,中美关系破冰不久,许多对神秘东方充满好奇的美国人踏上了这片土地,美国摄影师詹姆斯便带着相机,满怀期待地来到中国,万里长城自然是他的第一站。
8岁的黑剑涛也在这时跟随父母来到长城游览,小剑涛与詹姆斯不期而遇,詹姆斯注意到这个穿着军绿色棉袄的小男孩,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手中的可口可乐。
詹姆斯将手中的可乐递给了小剑涛,小剑涛接过这罐从未见过的饮料,好奇地翻转着,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喝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口可乐。
那一刻詹姆斯的快门定格,画面中军绿色的棉袄、灰色的长城、蔚蓝的天空,以及红白相间的可乐罐,这些色彩交相辉映。
詹姆斯将这张照片命名为“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并将其投稿至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
“可乐男孩”
这张照片不同凡响,引起人们热烈的讨论,都在好奇着照片中的男孩是谁,黑剑涛1971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邮政总局的工程师,母亲是小学数学老师。
作为家中的独子,黑剑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小孩都爱吃零食喝饮料,黑剑涛也不例外,但在那个年代,喝饮料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黑剑涛最喜欢的饮料是国产的北冰洋汽水,酸甜的口感是童年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味道,但只有在考试取得好成绩、生日或新年等特殊的日子里,父母才会给他买上一瓶。
黑剑涛的父母生活简朴,并不热衷于喝饮料,而他的祖父母,则更偏爱传统的自制饮品,他们最爱喝的是老北京的豆浆和酸梅汤。
转眼间40年过去了,长城上的那次偶遇,早已被黑剑涛和詹姆斯淡忘,黑剑涛组建了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个15岁的男孩,正在读九年级。
2018年,一本名为《时间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影像集》的书籍在中国出版,书中收录了中外记者近300幅作品,时间跨度从1978年至2018年,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而这本记录时代变迁的书籍的封面,赫然便是詹姆斯拍摄的那张“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当黑剑涛偶然看到这本影集时,内心感慨万千。
他从未想过,儿时一次普通的长城之旅,竟然会被记录下来,并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他感叹道:“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如果那次春游我早一天或晚一天去长城,这张照片或许就不会存在。”
许多人留言询问黑剑涛,当时的可乐是什么味道,比现在的可乐好喝吗?黑剑涛笑着回答:“时间太久远了,我已经记不清当时的味道了,只记得喝第一口的时候,感觉很特别,有点惊讶。”
寻找可乐男孩
“可乐男孩”照片的再次走红,也引起了可口可乐公司的注意,为了找到照片中的男孩,这个饮料巨头花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
在茫茫人海中,仅仅依靠一张40年前的老照片寻找一个人,其难度可想而知,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多方打听,最终通过外交部门联系到了格林纳达驻中国大使馆。
黑剑涛因为工作关系,曾参与一些与格林纳达相关的项目,当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看到照片时,一眼就认出了他:“这不就是黑总嘛!眼睛鼻子,从小到大都没怎么变。”
黑剑涛接到电话通知的那天,他记得非常清楚,是2019年3月12日,恰好是他太太的生日,加勒比海美丽岛国格林纳达驻中国大使联系到他,第一句话便是:“你还记得这张照片吗?”
几个月后,可口可乐中国四十周年庆典在澳门一家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巨大的背景墙上赫然展现着那张经典的“可乐男孩”照片。
主持人激动地宣布:“那个四十年前在长城上喝可乐的男孩,我们终于找到了!”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黑剑涛走上舞台。
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已过不惑之年,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和主持人,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的样貌并没有太大改变,依稀可见当年那个好奇男孩的影子。
黑剑涛在北京第十四中学完成中学学业后,考入了著名的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他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了一名CEO。
同时他还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高尔夫解说嘉宾,以及新浪体育的高尔夫球评主持人,在接受橙柿互动采访时,黑剑涛澄清了网上的一个传言。
“网上说我在上海创业,这从来没有过,我的事业一直在北京。除了高尔夫球评,我在北京还有自己的设计公司,也一直在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当黑剑涛拿起一罐可口可乐时,人们发现他握住可乐罐的小手指,有一个特殊的弧度,竟然和儿时照片中一模一样!这个不经意的细节将他和40年前的那个小男孩紧紧联系在一起。
可口可乐的诞生
1886年,美国药剂师约翰·彭伯顿正致力于研制一种能够提神醒脑、缓解头痛的药用饮料,经过反复试验,他调制出了一种名为“可卡克拉”的糖浆,这就是可口可乐的雏形。
当时的“可卡克拉”并非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碳酸饮料,而是一种需要用水稀释后服用的药水,当年一位嗜酒如命的顾客,因为宿醉头痛难忍,来到药店购买“可卡克拉”。
而一位懒惰的店员,为了省去走到水龙头的麻烦,随手用身边的苏打水代替了白水,将“可卡克拉”冲调给了这位顾客。
这位顾客在饮用后,竟然发现这种误打误撞的调配方式意外地美味,不仅口感清爽,而且头痛也得到了缓解。
他惊喜不已,将这种新奇的饮用体验四处传播,“可卡克拉”由此开始逐渐摆脱药水的身份,在约翰·彭伯顿去世前,他将“可卡克拉”的专利权出售。
谁也未曾预料到在他去世四十年后,这种原本默默无闻的药水竟然会发展成为风靡全球的碳酸饮料。
可口可乐的全球化扩张,也早早地将目光投向了东方,20世纪初可口可乐就已经登陆亚洲市场,最初可口可乐公司选择在菲律宾设厂生产,再将产品运往中国销售。
在上海的试点销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1927年,可口可乐公司正式在中国上海和天津建立了生产工厂,开始了本土化生产和销售。
可口可乐的生产和销售网络进一步扩展到青岛和广州等地,逐渐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到1948年,上海的可口可乐工厂已经实现了年产量超过一百万箱的惊人成就。
直到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可口可乐才重新回到了中国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公司成为家喻户晓的饮料品牌。
文/编辑:ToT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2023年9月1日-《照片走红海外,“中国第一个喝可乐的男孩”现在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