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审视十大元帅名单,指着陈毅感慨:这个人,太厉害了

静守岁月常 2025-03-17 22:56:15

1955年,台湾的蒋介石拿到了一份报告。报告上说,新中国刚刚进行了第一次授衔仪式,评出了十大元帅、十大将等。蒋介石挨个看过去,名单上都是他的旧相识,甚至有几个还是他名义上的“学生”,蒋介石不由得大发议论,谈起陈毅的时候,蒋介石更是激动起来。他指着陈毅的名字,对一旁的宋美龄说:“这个人,太厉害了!”

生死攸关蒋介石和陈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交集,因为陈毅和黄埔一系联系不深,和蒋介石也来往甚少。直到1935年,蒋介石才开始重视这个叫做陈毅的对手。1935年对红军而言是多灾多难的时期,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这让蒋介石大喜过望,他认为,红军既然离开了根据地,那么全数剿灭红军指日可待。于是,他立刻调动了沿线兵马,对红军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艰难行进,而另一边,留守在中央苏区的红军,日子同样不好过。

陈毅就是被留下的人之一。原本,作为党内重要的军政干部,陈毅应该跟随大部队一起离开,但很不幸的是,长征开始的一个月前,陈毅在战斗中受了重伤。陈毅的身体一时间无法恢复,而且,中央苏区也的确需要人员留守。最终,陈毅被留了下来,成为了十大元帅之中,唯一一个没有参加长征的。在南方,陈毅带领剩下的同志进行了三年游击战争,当蒋介石得知红军尚有一支队伍留守的时候,他是十分不屑的。因为,经历了残酷的战斗,红军损兵折将,中央苏区只剩下几千名伤员,根本谈不上战斗力。

在这种绝境下,陈毅竟然做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将两千多名伤员分散开来,安置在附近的百姓家中,随后他带着为数不多的战士,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进入了梅岭一带。陈毅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就此拉开序幕。这三年里,陈毅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他的伤始终折磨着他,敌人对山区进行了层层封锁,同时还有许多人叛变投敌,可以说,处处都是死路。蒋介石以为时机成熟,便派出足足四万大军前去围剿,打算毕其功于一役,此时陈毅麾下只有几千人,且大部分都是伤员。

但蒋介石却没有取得自己想要的胜利,在极度艰苦的情况下,陈毅带领战士们在山间迂回作战,神出鬼没,打的敌人猝不及防。几个月过去,蒋介石的四万大军反而发生了骚乱。蒋介石怒不可遏,又改变策略,决定继续围困,直到将红军活活困死。1936年夏天,出现了非常反常的天气,赣粤边地区竟然大雪封山,山下的粮食也运不进来,战士们靠吃树皮草根充饥。蒋介石以为封锁计划会大获成功,即便红军没有饿死,也一定会因为饥饿产生哗变,或是因为抢粮激化军民矛盾,到时候蒋介石便可以渔翁得利。

但蒋介石再次失算,红军虽然饥寒交迫,但在陈毅的领导之下,大家空前的团结。而且,红军军纪严明,战士们即便饿的头昏眼花,也绝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反而是百姓们担忧红军的生存,冒着被国民党追杀的危险,将粮食藏在担柴的竹杆里、缝在衣襟里,借着砍柴的机会送到山上,放在红军的根据地附近。军民鱼水情莫过于此,靠着百姓们源源不断地接济,红军终于熬过了这段九死一生的日子。即便如此困难,陈毅还是保持着超乎寻常的乐观,他在诗中写道:“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克敌制胜最终,随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两党之间重新恢复合作,陈毅所带领的游击队也被改编为新四军。蒋介石为了安抚人心,只能暂时停止对于新四军的围剿。蒋介石此刻非常懊恼,因为他始终觉得自己占据了巨大的优势,可是,从结果而言,他是彻彻底底的输家。但蒋介石并不会轻易死心,对于抗战,蒋介石犹犹豫豫,时不时想着苟且偷安,但对于共产党人,他始终视为死敌,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消灭。新四军深受其害,因为新四军驻扎在南方,蒋介石认为,南方是自己的心脏,而新四军驻扎在南方,在蒋介石看来是“抢地盘”。所以,蒋介石不惜破坏抗战大业,也一定要和新四军作对。

1940年,陈毅、粟裕得到党组织的命令,向东进入黄桥一带,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和日军作战,但果不其然遭到了国民党的阻拦。蒋介石派出韩德勤部队屡次骚扰,新四军还没有和日寇开战,反而被自己人背后捅刀子。为了大局,新四军只能连连退让,甚至让出了原有的姜堰地区。但我们的退让,换来的是敌人进一步的欺压,蒋介石认为新四军战斗力不足,所以要求韩德勤对新四军发动进攻。韩德勤急于“立功”,果然带兵出击,但没想到,这次陈毅早有准备。

敌人多次挑衅,新四军不得不通过战斗给他们一个教训。就这样,韩德勤气势汹汹杀到的时候,面对的是新四军为他准备的天罗地网。10月4日,莽撞的韩德勤派出大军,直接发动猛攻。没想到,他们的进攻刚刚展开,便被新四军迎头痛击,韩德勤部猝不及防,登时阵脚大乱。韩德勤不敢继续正面进攻,于是改变策略,派出一个旅悄悄绕到侧后,想要来个出其不意。但是,迂回攻击正是我军最擅长的,所以,韩德勤这是班门弄斧,陈毅早就在侧后方布置了伏击圈,韩德勤再一次损兵折将。

两次进攻均失败,敌军士气已经衰弱不堪,到了夜里,陈毅派出第二纵队,直接断掉了敌军的退路,对敌军实行了三面合围。这时,敌军败局已定,我军歼灭了敌军1.1万人,韩德勤带着仅剩的几千个人仓惶逃窜。蒋介石得知此事,又是暴跳如雷,每一次对战陈毅的时候,蒋介石都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可最后,事实总是会给蒋介石一头冷水。1947年,蒋介石和陈毅之间又一次爆发了战争。

这一年,蒋介石彻底撕下了和平的面具,命令叶剑英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撤出北平。同时,又调集了大军分别向延安以及山东解放区进攻。此时驻扎在山东的,正是陈毅麾下的部队。甚至,蒋介石还提出了“犁庭扫穴,切实攻占”这样来者不善的口号。为了攻占山东解放区,蒋介石居然丧心病狂的派出了整整45万人的兵力,蒋介石想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是迫使华东野战军主力北渡黄河,或者直接将华东野战军歼灭。这次,敌人是拿着决一死战的态度,那么,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呢?

中央军委给华东野战军下达的指示是:“诱敌深入,持重待机,控制主力于机动位置。”蒋介石以为依靠兵力就能够取胜,但他很快就会明白,这是绝对错误的想法。敌人开始行动的同时,陈毅也进行了自己的部署。斗智斗勇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孟良崮战役中,敌人所派出的整编74师,号称是国军五大主力之首,是绝对的王牌部队。蒋介石希望借着74师的进攻打开局面,从而实现自己全面占领山东解放区的目标。

74师看起来不好对付,但陈毅还是迅速在战斗中找了机会。陈毅很快下命令,让主力撤回到莱芜一线,同时,让部队沿着74师的两侧循序渐进,寻找机会。华东野战军的暂时后撤,让蒋介石产生错误的判断,认为机会已经到来,华东野战军已经疲惫了。于是,蒋介石立刻改变了此前定下的稳扎稳打的战术,要求74师等部队迅速向前推进。而带领74师的将领张灵甫,也认同蒋介石的看法,他想要在这次战役中取得头功,所以更加的轻率。

很快74师便在张灵甫的带领下来到了坦埠一带,正当张凌府志得意满,想要发动总攻的时候,却后知后觉的发现,沿线的重要阵地已经被华东野战军占领。这时候,张灵甫才预感到大事不妙,于是赶忙命令军队向南撤离。不过,他发现的太晚了,看到敌军撤离,陈毅立刻下了命令,极速前进,追击敌人,务必要将敌人全部歼灭。张灵甫在仓皇之中跑到孟良崮一带,随即便被解放军团团围住。

蒋介石一听消息,大惊失色,立刻下令增援,张灵甫此时还怀抱着希望,认为只要左右两路援军配合,自己还能够杀出重围。其实,张灵甫的设想也不无道理,此时,国民党还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因为华东野战军一路追来,战线拉的很长,很有可能给国民党军队趁虚而入的机会。面对这种情况,陈毅下了坚决的命令,一方面要阻止前来增援的敌人,另一方面主力要集中火力,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整编74师歼灭。因为,只有做到歼灭,才能够最有效的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否则,敌人经过休整,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5月15日,华东野战军队对困于孟良崮的整编74师发起了总攻,从各个方向攻打整编74师的阵地。最终,华东野战军将整编74师共计3万多人全数歼灭,师长张灵甫也在孟良崮战死。孟良崮战役毫无疑问给了蒋介石当头一棒。这场战役让许多人看清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国民党号称的王牌部队,其实战斗力也不过如此。而且,整编74师规模庞大,是蒋介石投入了许多心血才建成的,现在,整编74师被全数歼灭,蒋介石拿的出手的战斗部队又少了一个。

1949年,在南京等城市相继失守之后,蒋介石只能把自己最后的希望放在上海,这是他当时手中所剩的为数不多的大城市了上海城防坚固,所以,蒋介石认为国民党还有决战的能力。蒋介石命人将大量的军火弹药搬进了上海,国民党许多残兵败将也纷纷朝着上海的方向涌来。总之,想要解放上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敌人做困兽之斗,很有可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而且,一旦战火燃起,有可能对上海造成极大的破坏。

这样一座繁华的城市如果毁于战火,对于整个中国都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对于我党日后接管上海也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统率千军而负责解决这个难题的,正是陈毅。解放上海,是陈毅军事生涯之中的最后一战,也是一个很完美的收场。陈毅认为,想要解放上海有几个困难。第一是攻城作战的难度;第二是蒋介石有意利用上海战役挑起国际争端;第三是蒋介石很有可能狗急跳墙,在失败之后对上海进行大肆的破坏。陈毅、粟裕和党中央进行商量之后,确定了一个作战方案,那就是先占领吴淞、嘉兴。这样就可以封锁海上航线,敌人就无法大规模的撤离,也没有办法将上海的物资运走。

同时,一旦对国民党的海上航线进行攻击,就会让城内的守军阵脚大乱,为了保住嘉兴等地,国民党一定会从城市中调集大量的守军增援。这样的话,上海的城防就会陷入空虚。当开战之后,一切的发展果然不出陈毅所料,敌人从城区调来了一个军以及一个师进行增援。而陈毅带兵进行了整整十天的外围作战,成功歼灭了敌军2万多人。此时,解放军不仅成功解决了上海外围城市,同时也让敌人在城内的守军大量的消耗,为攻城降低了难度。

24日,解放军正式攻占市区,占领了虹桥等地,到了27日,上海城区内的敌人全部肃清,随着6月2日崇明岛战役的胜利,上海战役宣告结束。上海失守之后,国民党再也没有了反抗的能力,蒋介石仰天长叹,却始终想不明白,自己为何一次又一次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输给陈毅。进攻山东解放区的时候,蒋介石是这样评价陈毅的:“……陈毅组织民众的技术,训练军队的能力和其作战的灵活,我们前方的高级将领中,可以说很少能够和他相比……现在他在向城和莱芜得了我们的重武器,如果我们不能在他重武器部队训练完成以前,将他包围歼灭,那他的势力日益增加,我们无险防守,不仅山东将非我有,就是已经收复的苏北,亦将重变共区!”蒋介石说的没错,陈毅有着超凡的指挥能力,这也是他能够成为元帅的原因。

与此同时,他还有着许多可贵的品质,不管是对于革命的坚定信念,还是始终如一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于人民群众的关怀,陈毅都是一等一的。而这些,正是蒋介石不具备的。蒋介石对于陈毅的能力是肯定的,能够得到敌人的肯定,又何尝不是一种赞誉呢?参考资料:刘树发《陈毅年谱》解放军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