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江南的政权为什么这么容易崩溃

火山口的普林尼 2022-04-20 15:41:08

纵观中国古代史,建立在南方的政权,似乎在北方政权的攻势下,很容易崩溃。自南方讨伐北方成功的,少之又少。

在魏晋南北朝为代表的几百年乱世中,尤其是如此。南方自东晋开始到宋齐梁陈,虽然偶有胜仗,但绝大多数在面对北朝的攻势的时候,一败涂地,甚至亡国,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权私产分裂化以后,尚武的能征善战之士越发匮乏,整个江南地区统治集团自上而下费拉化。

费拉一词,英语为Fellah,德语为Fellache。源于阿拉伯语فلاح,指在古埃及文明没落之后,依然在尼罗河领域耕作的农民。在斯宾格勒的著作之中,意为辉煌过之后堕落的国度,也可以引申为政权的破败懦弱。

这个词用来形容古代偏安江南的政权是再合适不过了,那么我们来看看江南的政权是怎么费拉化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先秦秦汉以来,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重心还是偏向于北方,黄河流域,商周秦汉的都城无一不在北方,南方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地,春秋战国时,荆楚之地、百越之地都带有蛮夷之地的意思,古代地区的开发与政治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对来说缓慢一些。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与军阀混战此起彼伏,长沙太守孙坚在围剿黄巾军和与董卓的作战中崭露头角。孙坚作战勇敢,且身边聚集了不少能征善战的亡命之徒,江东猛虎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不要以为江南自古以来就以温和柔弱代称,项羽起兵靠的也是江东弟子,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地带,人们迫于生存,野蛮善战是一种常态。

了解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孙坚命不长久,但是将门虎子,小霸王孙策接过了父亲的衣钵,在江南地区东征西讨,许多当地的世家大族纷纷投靠孙策麾下,但同时孙策杀伐过重,树敌也多,二十七岁那年便被政敌的门客刺死,孙权继承了大业。

江南地区历经孙家三代的征讨与开发,初见成效。孙权借助父兄的威望,对江东原先的世家大族采取恩威并施的措施,同时,让那些世家大族率领军队,对山越地区进行征讨。

此时的江南,处在一个建制与开发并存的状态。步氏、陆氏、顾氏这些世家大族,纷纷入孙权幕僚为官,东吴名臣:张昭、顾雍、陆逊等人都是这些大家族出身。

此时的孙权,就如同领主一般,靠着个人威望,统领着江东大家族。同时在对山越地区的征讨过程中,开发土地和山区。久而久之,私兵制就在江东地区形成了。大家族纷纷掌握有军队,并且世代继承。私兵对于东吴的建制和作战影响都很大。

可以这么说,东吴没有太多的常备军,军队平时都是由于士族统治着,需要作战的时候,由吴主孙权凭借着个人的威望,指派大都督,调集各方军队,协同作战。

在战略防御战争的阶段,士族与领主制结合的军队,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希望江东被他人染指,往往能爆发出一定的战斗力,再次加上谋略运用得当,指挥有方,所以防御战,经常取得胜利。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石亭之战都是如此。

但是这样的领主制下的政权,在对外开疆拓土的战争中,往往难以达成一致的目标,在战场上指挥极易混乱,孙权多次在合肥新城与曹魏的作战中战败就是这个原因。人多嘴杂,征讨战争中很难拥有一致的战略目标。

唯一一次主动出击取胜就是吕蒙的白衣渡江夺取荆州了,当然,这次是偷袭。所以整体来看,东吴在对外关系中的朝三暮四,战略目标不明确,事倍功半是和内部不完善的建制和私兵制密不可分的。

江南相对于北方,毕竟是一块没有开发的处女地。所以在孙吴统治期间,开发江南,获取的战略资源,也还是能够维持政权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大族私兵仅仅是能够在领主孙权的威望之下,危难时刻保持对外一致。

和平时期在开发土地赚取资源的时候,这些大家族纷纷为了各自的利益,中饱私囊,兼并土地,,总之开发之后的成果,净纳入少数人的囊中。等到有威望的领主孙权一死,他们更是为了拥立不同的储君而大打出手,东吴朝政陷入无尽的混乱之中。

大家族在开发中赚取利益中饱私囊之后,便逐渐丧失了当初那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逐渐费拉化。而广大的底层人,并未从中获得多少好处,导致这个东吴政权在当地也极度缺乏认同感,建制不完善。

这样的政权,在西晋大将王睿率领的楼船攻势之下,自然兵败如山倒,降旗在金陵城高高挂起。孙吴地区对江南的统治宣告结束。

然而,西晋的政权也没能维持多久,政权私产化导致的奢靡之风与王室内斗极大消耗了西晋的国力。北方的匈奴、鲜卑等政权看到了西晋的懦弱不堪,便对洛阳城发起了进攻,311年,永嘉之乱,匈奴军队攻破洛阳,晋元气大伤,几年后,司马睿建都建康,东晋政权建立。

东晋政权,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同时,将北方的九品中正制带到江南,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按照品级选官的制度,完善了官僚体制。“王与马共天下”就是相对完善的官僚体制融入江南的写照。

同时,九品中正制下的士族,为了维持自己的政权稳定,和当地的庶民以及农耕者达成了短暂的一致。形成相对稳定的豪族共同体。这样的政治团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地方的力量。

淝水之战中,东晋太傅谢安能够镇定自若,千里之外运筹帷幄,麾下军队击败不可一世的前秦天王苻坚,这就是豪族共同体的有力之处。比起之前的孙吴领主制,可以凝聚起更多的力量。

但是豪族共同体终究也逃脱不了费拉化的命运。追根溯源,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权力和利益越来越多的被世家大族所掌握,既得利益阶级固化,而其他阶层的人民,再也看不到希望,凝聚力溃退。而奢靡化的世家大族,战斗力下降,面对外来敌人节节败退,成为了必然的结局。后来的宋齐梁陈,整个发展流程大体是如此。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似乎描绘了梁武帝时期江南发展的盛况。江南地区固然有亭台楼阁的富华,看起来经济实力还不错。但是这些财富,都被世家大族用于享乐,并没有用于进一步开发更多地区,更不用说投资工商业了。

而且这些利益既得者,为了能够保持自己的纸醉金迷,不惜发行劣质货币,赚取暴利,以维护自己的奢靡生活。结果就是底层赤贫化加剧,无数农民破产,无产者为了生存,加入军队,导致军队纪律败坏,作战能力低下。

就在此时,东魏侯景由于和东魏统治者产生矛盾,决定将治下土地送给梁朝,作为归降礼。梁武帝自然是欣然接受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可没想到,侯景被东魏军队打得大败,窜入梁朝,东魏自然要求梁国交出侯景。

走投无路的侯景,决定做困兽斗,率领麾下几千军队攻打建康城。竟然一举攻下,将八十六岁的梁武帝活活饿死。而此时梁朝几十万大军在外围形成合围之势,却没有一人发兵,任由侯景废立皇帝,成为梁朝实际统治者。

侯景之乱,历时四年,终于在北朝的军队和江南守将陈霸先等人的夹攻之下,被平定。此时江南地区繁华不再,经济与生产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陈朝开国君主陈霸先能建立政权,却未能在短时间内重建破坏严重的经济与秩序。

江南已不再现之前的繁华,然而统治者的费拉速度,却比之前快了更多,南陈后主陈叔宝整日沉溺于美人枕中,《玉树后庭花》环绕耳畔。

而北方的政权,却借着侯景之乱,占据了不少江南的土地,同时尚武的关陇士族崛起,给北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终于,在隋朝柱国贺若弼、韩擒虎以及晋王杨广的三路大军攻势之下,陈朝顷刻间灰飞烟灭,一统江山归大隋。

纵观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南朝费拉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江南地区,春雨杏花的地理因素影响其实微乎其微。更多的是上层统治者,一边赚取利益,一边将政权私产化,从而导致财富大量涌入世家大族。所看到的富华江南,不过是这些奢靡贵族的外在体现罢了。

一代又一代的江南统治者,耗尽民力物力,将所开发所得之财富用于中饱私囊,然后自身也在靡靡之风中,将曾经勇武善战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抛掷之脑后,以惊人的速度费拉化。

再对比大航海之后的西班牙,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却很快失去世界霸主之位。道理如出一辙,将财富仅仅作为统治者享乐的工具,将政权私产化,最后的结局,只会是统治者无比费拉,政权凝聚力丧失殆尽。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