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万起家,乡镇小厂的硬核开局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奔涌向前,市场经济的活力开始在齐鲁大地上涌动。8岁的周敬才接到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任务:在淄博市桓台县马桥镇这片土地上,从零开始筹建一家属于地方的石油化工厂。这便是最初的桓台县石油化工厂,金诚石化的前身。
启动资金仅有区区30万元人民币,这在需要庞大投入的石化行业,尤其是对于建设生产装置而言,几乎是微不足道的。这位日后的行业领军者并未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没有像样的办公楼,他们就在柴油罐区旁边搭建起简易的活动板房,将其作为临时的指挥部和宿舍。

周敬才带领着第一批创业员工,凭着一股不向困难低头的拼劲和对实业报国的朴素追求,全身心投入到工厂的建设中。他们克服了资金紧张、技术条件简陋等诸多难题,争分夺秒地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令人瞩目的是,在团队的艰苦奋斗下,仅用了短短四个月的时间,一套设计相对基础但至关重要的常减压蒸馏装置便拔地而起,并成功投入运行。
更为关键的是,这家在艰难条件下起步的小厂,在投产的第一个年头,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利税总额达到60万元。
敢为人先,抓住改制的“黄金五年”
199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化阶段,特别是针对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成为时代的重要议题。彼时,全国范围内大量的乡镇企业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维持原有的集体所有制,还是大胆进行产权改革,转向更为市场化的民营体制,成为了摆在众多企业经营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许多乡镇企业及其负责人选择谨慎观望,犹豫不决。已在市场中初步经受考验的周敬才,再次展现了他异于常人的战略眼光和决策魄力。在许多同行仍在权衡利弊、踟蹰不前之际,周敬才果断地做出了决定:推动桓台县石油化工厂进行彻底的民营化改制。
这一决策在当时并非没有争议,甚至可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力,但周敬才力排众议,坚信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1998年,山东金诚石化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完成了从乡镇企业到民营企业的关键蜕变。

它使得金诚石化彻底卸下了旧体制的包袱,获得了完全的经营自主权,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灵活调整经营策略。更重要的是,民营体制为其后续吸引外部投资、进行更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和资本运作打开了通道。
相比那些数年后才完成改制或仍在旧体制内运行的同行,金诚石化赢得了至少五年的宝贵时间窗口。这“黄金五年”,让金诚石化得以轻装上阵,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劈波斩浪,率先布局,积累实力,为其在山东乃至全国地方炼油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狂人”的豪赌与远见
周敬才对于技术革新和设备升级的执着,近乎痴迷,贯穿了金诚石化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他办公室悬挂的那幅“宁用百万买设备,不花十万建门楼”的字画,正是其经营理念最直白的体现。这种重实干、重投入、轻形式的风格,最鲜明地体现在2003年那次被业内视为“豪赌”的重大投资决策上。

当时,国内大部分地方炼油企业受制于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主要依赖加工价格相对较高、易于处理的轻质原油。国际原油市场的波动性以及重质、劣质原油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让周敬才看到了不同的机遇。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够掌握深度加工重质原油的核心技术,就能够在原料成本上获得巨大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周敬才力排众议,顶住了来自董事会内部关于投资风险过高的巨大压力,毅然决定斥资高达5亿元人民币,从国外引进一套在当时国内地炼行业尚属尖端的加氢裂化装置。这套装置的引进和成功运行,使得金诚石化一举突破了传统炼油的技术瓶颈,成为山东乃至全国地方炼油企业中,最早具备大规模、高效益处理重质、含硫原油能力的企业之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特别是与轻质原油价差拉大的重质原油价格更是跌至低谷。许多依赖轻质原油、加工深度不足的炼厂因此陷入经营困境甚至亏损。而金诚石化凭借其先进的加氢裂化装置,得以大量采购并加工低成本的重质原油,生产出市场需求旺盛的轻质油品,成本优势极其显著。
在行业普遍萧条的背景下,金诚石化反而逆势而上,实现了利润的大幅增长甚至翻番,成功抵御了市场寒冬。进入新世纪后,金诚石化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升级步伐。近年建成的国内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接氧化法(HPPO)环氧丙烷装置,总投资额达到34.2亿元,使金诚石化在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该装置每小时能产出45吨纯度高达99.99%的优质环氧丙烷。

紧接着,在距离主厂区五公里的新材料产业园内,总投资额同样巨大的70万吨/年高端聚烯烃项目也加紧建设,其核心设备如先进的三环管反应器旨在生产茂金属聚丙烯等高附加值新材料,这些材料因其优异性能可用于高铁、航空、医疗等高端领域,市场价值远超传统聚丙烯。周敬才对技术前沿的敏锐洞察在2019年再次得到体现,当许多同行仍在满足于扩大传统炼油产能规模时,他再次展现出“不安分”的特质,决定投入10亿元巨资,成立专注于前沿化工新材料研发的高端合成材料研究院。
该研究院不负众望,已成功研发出窄分布超高分子量聚丙烯等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其中部分产品的强度甚至达到了军用级别,并通过了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验收。为了将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周敬才还积极促成了研究院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顶尖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并将博士后工作站直接设立在生产车间附近,旨在缩短研发周期,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环保账本,算的是长远的大账
在金诚石化的环保管理体系中,对生产废水的处理与回用是重中之重。厂区内建有一套日处理能力高达28800吨(即1200立方米/小时)的大型污水处理系统,这套系统并非采用常规的处理工艺,而是引进了代表当前先进水平的双膜法技术,即超滤(UF)与反渗透(RO)相结合的深度处理工艺。
通过这套系统的精细化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工业废水能够被有效净化,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水体标准。更为关键的是,双膜法工艺具备高效的脱盐能力,能够将废水中溶解的盐分(主要是无机盐)回收利用,回收率高达98%。

据企业测算,仅通过污水回用和盐分回收,每年就能直接节省约两千万元人民币的水费和排污费用。除了水污染防治,金诚石化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走在了行业前列。
在厂区的东侧,一套工业规模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装置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这套装置能够捕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先进的提纯、液化技术,将其转化为高纯度的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和干冰。按照规划,未来这里生产的食品级二氧化碳产品将直接供应给青岛啤酒等大型食品饮料企业,作为生产过程中的添加剂或制冷剂使用。

从马桥镇的乡镇小厂起步,金诚石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根植的这片土地。企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平坦的“金诚大道”由企业出资修建,贯穿镇区,极大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走在马桥镇的街道上,路边的商铺里,印有金诚石化logo的购物袋随处可见,企业已深度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崭新的塑胶跑道上奔跑嬉戏,铺设跑道的环保橡胶颗粒,正是由金诚石化捐赠的。
2023年,这家公司再次突破自我,以绝对的优势超越了本地的多个行业巨头。汇丰石化、博汇纸业等曾经占据市场领导地位的企业,在其面前黯然失色,显得不再那么不可战胜。这一年的数据特别引人注目——该企业的营收总额,已远远超过了博汇纸业的四倍,甚至接近齐翔集团两倍的水平,足以见得其在行业中的统治地位。
参考资料:[1]张荣斌.山东金诚石化集团有效投入,科学发展,做强做大[J].山东化工,2008,37(2):49-49

8岁?作者是认真的么
少年老成,,,,也太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