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记忆犹新:
“一个女人不喜欢串门,也不喜欢别人来自己家,这样的生活方式,背后究竟有什么缘由?”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这样的生活状态,或许是源于内心对宁静的执着追求,对自我空间的珍视,是一种安静且自洽的生活选择。”
作家徐长青在《杨绛传》中,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生活状态。
杨绛先生一生秉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将时间大多投入到阅读、自我提升与家 庭照料之中,极少参与社交活动。
她的居所朴素,屋内陈设简单,没有一件多余的摆件。
每天,杨绛先生都会花些时间处理家务,待一切收拾妥当,她又回到书桌前,专注于自己的创作,花大量时间研读文学、哲学著作。
当钱钟书需要支持时,她又会放下手头的事情,把小家照顾得井井有条,不让钱钟书有后顾之忧。
这种生活智慧,让杨绛先生度过了幸福且充实的百年人生。
细究之下,其背后有着以下三种精神内核。

热闹不等于幸福,她是家庭的守护者
杨绛先生说:
“年龄越大,越喜欢简单的人和事,圈子干净,生活简单,没有特别要应对的场面。”
正因这种处事智慧,杨绛先生成就了钱锺书的绝世佳作《围城》。
当时的杨绛,因为创作的几部作品连获殊荣,一举成名天下知,在风头正盛之际,她却远离了这份热闹。
当她一次次听见大家都称呼钱钟书为“杨绛的丈夫钱钟书”的时候,再次感受到了钱钟书的自尊心的受损。
当钱钟书和杨绛表达了自己想写小说的计划时,杨绛听了后很高兴,当下表示非常支持。
1944年,钱钟书着手创作《围城》,直至1946年完稿,历时两年。
期间,钱钟书几度欲中止创作,是杨绛在旁悉心督促、陪伴他坚持下去。
起初,杨绛曾向父亲直言,自己不会困于家中,做操持琐事的老妈子。
然而,为全力辅佐丈夫钱钟书的创作,她竟心甘情愿揽下所有家务,甚至自谦为“灶下婢”,洗手作羹汤,全心全意成为丈夫背后坚实的依靠。
杨绛的付出是值得的。
《围城》一经出世,便惊起了文学界的重大反响,这部小说历经数十年,至今依然读者如云,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旷世名著。

随着《围城》的出世,钱钟书的就业更加顺畅了,杨绛全力辅佐钱钟书的事业,照顾好家庭和孩子。
杨绛先生在功成名就后避开了无意义的热闹人群,在简单的生活圈子里,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伴侣。
她的生活告诉我们,社交带来的热闹只是一时的表象,并不能等同于幸福。
真正的幸福,往往藏在那些不被喧嚣打扰的宁静日常里,而是藏在守护家庭的时光之中。
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会减少社交,相较于追逐热闹,他们更愿意以责任为导向,用心经营家庭,成就家庭。

喧嚣不代表充实,她是享受孤独的隐者
杨绛先生说:
“人这一生,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秉承着这份深刻的处事智慧,她将全部精力和时间倾注其中,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
杨绛陪钱钟书出国牛津留学时,因为钱钟书有课业,而她只是旁听生,没有固定的课时表,于是她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详细的阅读表“坐拥书城”。
在杨绛看来,用来读书的时间怎么都不嫌多。
从国外回来时,钱钟书赶着去西南联大了赴任开学,没有时间陪杨绛回家。
杨绛就抱着年幼的阿瑷,送别了丈夫,回家照顾家庭。
哪怕世间人熙熙攘攘,杨绛都不为所动。
在钱钟书不在身边的日子,杨绛不仅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事业也是做得成功出色。
在这段时间里,正巧遇到王季玉校长邀请她担任振华学院校长。
她一路兢兢业业,不敢丝毫懈怠,把满腔热血都投入进去,忙得不可开交。
哪怕结婚了,她也保持独立,不依附男人,还给一个广东富商家的小姐做家庭教师。
后来钱钟书又远赴蓝田师院,一待就是两年,杨绛把家里的一切处理得不比以前差,养家带娃,工作兼职都亲力亲为,日子清苦却安排得有条不紊。

解放前夕,很多人都往国外跑,杨绛和钱钟书却是在国内安心等待。
在等待过程中,杨绛也并没有丝毫放松自己的脚步,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两三门课的她还抽出时间翻译了不少作品,写了不少散文。
最终,她一生都投身于钟爱的文学事业,收获了诸多成就。
杨绛先生远离了尘世中的喧嚣,在独处中改造自己,终究过上了如她所愿的生活。
因为她深知,社交的喧嚣不等于充实,内心的宁静与成长才是生活中的真谛。
真正智慧的人往往会减少社交,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喧嚣上,不如独处学习充实自己。

知晓世态的无常,她是洞察人性的慧者
杨绛说:
“世态无情,如若天气,无常之极。”
也许正是因为杨绛看透了世态无常,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世间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现世安稳,钱钟书和杨绛看似平静的生活很快被一场长达十余年的祸事打破。
杨绛在清华任教时,一次全校大会上,毫无预兆地被卷入舆论中心。
面对众人目光,她承受着激烈言辞的控诉与苛责。
原因是杨绛被一名女学生诬陷在课堂上教学生谈论恋爱话题。
当时外文系主任吴达元悄悄询问她是否说过这种话,杨绛反问他:
“我是这种人吗?”
吴达元立即说:
“我想你不会。”
对于吴达元这句肯定与理解的话语,杨绛万分感激,可彼时的她,也只能对吴达元谨慎回避,生怕连累到他。

独自一人回到家中,丈夫女儿都不在家,杨绛看着天空发呆,思绪万千。
面对这种变故,世相复杂,尔虞我诈,明枪易躲,暗箭也得全扛。
书中说:
“面对冤屈,面对倾轧,我们不敢置信,难以接受,为世态炎凉而悲怆,为人生无常而凄凉。”
正因为她通透了世事,所以她比任何人都懂得独善其身的重要性。
杨绛一生很少社交,因为她深知世态的复杂,她也明白,社交中的诸多纷扰不过是人性弱点的投射。
世态无常,真正智慧的人往往会减少社交,因为他们洞察人性的复杂,从来对人性不抱太多期待。
▼
杨绛先生曾经有言:
“你最好的闺蜜,是独处、空间、音乐、健身、读书、养花、不聚众、不八卦,宁可孤芳自赏,也不同流合污,烟火里谋生,月光下谋爱,文字里谋心,音乐里谋魂。”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真正做自己。
整日沉溺于频繁社交的人,很容易在社交中丧失自我。
杨绛先生的人生智慧启示我们: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社交,不如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庭,在独处中不断自我提升,成就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暂时迷失在人群中的喧嚣,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
杨绛先生会告诉你,如何在独处中寻求自我,收获充实与安宁的人生。
作者 | 紫翘·暖葵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