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亭,作为一个在1928年就参加了革命的“老资格”,当年在鄂豫皖苏区三年的游击战争中,他还是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可为何在短短11年之后,他却突然被处决,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后来有人表示高敬亭当年是被错杀,那么究竟是谁下达了这个命令?
多年后,为何只有一个邓子恢站出来承认,表示这事儿他有一定的责任?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高敬亭当年被错杀的始末。
“党性”抵不过自傲要说当年的高敬亭,那也绝对是个有“党性”的铁血人物。
早些年西路军失败后,徐向前和陈昌浩就先脱离了大部队,准备一起回陕北向中央述职。
可就在临行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却迫使陈昌浩和徐向前暂时分别,先由徐向前先行赶回陕北,跟中央说明情况,陈昌浩则继续留在原地养病。
没曾想,等陈昌浩病愈后,心里却打起了不该有的小心思。
为此,陈昌浩曾秘密潜回湖北,想要找当时部队已经发展壮大了不少的高敬亭,联手干一番大事业,比如改弦易帜,和当时的中共中央分庭抗礼。
但面对陈昌浩开出的诱人条件,高敬亭不仅不为所动,还毅然决然地拒绝了陈昌浩的合作请求。
之后更是为了避免中央误会,在其所率领的南方红军游击队,被正式改编为第四军后的第一时间,他就向毛主席报告了之前陈昌浩暗中拉拢自己的这件秘事。
在当时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电报中,高敬亭是这么说的:
“我方于9月5日收到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总指挥部,以及西北革命委员会于8月24日寄来的一个很简单的信,是由陈昌浩同志亲自授意送来的。”
这份电报虽然简短,看起来也像是再普通不过的工作汇报,但其中所蕴含的信息,只要主席和党中央在收到电报后仔细揣摩,就能将其中的端倪窥得一二。
于是不久后,陈昌浩就在组织内部被冷落了起来,而高敬亭则得到了组织的高度认可,并对其委以重任。
让其带领着第四军,也就是当时大家口中的“四支队”,陆续参加了棋盘岭战役、肥西周家老围子战役、庐江、无为县城战役等数次战斗。
也就是在这些战斗中,高敬亭所率领的部队,不仅肃清了自己势力范围附近的全部敌伪武装,还从他们手中缴获了不少的武器装备。
在当地百姓的拥护下,在这一带顺利开辟了一片新的革命根据地。
因为受过正宗的马列主义和中共思想教育,所以高敬亭很是明白和看重群众的力量,也深刻地知道何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所以在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之后,为了能更好地巩固根据地的群众基础,高敬亭一刻都没有闲着,反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派出了很多的干部,深入到乡野民间,开始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之后靠着群众的支持,高敬亭的四支队很快就在这里完成了扩军,将部队规模直接提升至8000人以上,一跃成为了当时新四军当之无愧的主力部队。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高敬亭的内心逐渐发生了变化。
根据资料记载,自从鄂豫皖地区的国共合作开始以后,随着新四军四支队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敬亭这个“老资格”的个性也一天比一天“鲜明”。
具体表现在,他不仅开始变得居功自傲,甚至还开始有意无意地反驳党中央提出的种种意见和建议。
甚至发展到后来,高敬亭还开始在部队大搞所谓的个人权威,秘密进行宗派活动,丝毫不把党和中央放在眼里。
再后来,高敬亭居然开始联合手下,拒绝接受,并恶意排挤中央从延安等地派到四支队的干部。
有的时候,即便是当时他表面上接纳了对方,却从人家进入部队的第一天起,就派亲信暗中对其展开监视,完全失去了一个党员该有的品性。
在此期间,郑位三、喻屏等被党中央派到四支队的将领,就先后被高敬亭排挤了出去。
除此之外,林英健、高志荣等人,也因为被高敬亭接二连三地为难,被迫从他掌控较为严格的七团和九团离开,转到八团去工作。
而这些,也很快就传回了位于陕北的党中央总部。
得知消息后,党中央对此很是重视和关切,毕竟高敬亭手中的这支四支队,那可是当之无愧的新四军的主力。
就这样一支部队,党中央是一定要对其行使绝对的领导权的,万不可由着他高敬亭一人胡闹,在部队中大搞所谓的“一言堂”。
如果放任高敬亭继续按照这个进度和趋势发展下去,那将来的新四军,极有可能会成为高敬亭一人的“私人军队”。
而高敬亭本人也会摇身一变,从一位“老资格”的革命党员,变成一个和党中央对着干的“新军阀”。
这种局面,不管是我党还是我军,都是不愿意看到的。
考虑到这些,我党高层很快就对此做出决策,下令要求高敬亭率兵继续向华中的敌后挺进。
当然,此举除了能够按照党之前的既定战略方针,继续将革命的胜利果实发展壮大,也能趁机试探一下,高敬亭是否真的不再听从党的指挥。
果不其然,在收到党中央的开拔指令后,高敬亭却一直消极对待,以各种理由在当地按兵不动。
甚至还拿出所谓的“就地巩固”的借口,企图继续在怀宁、桐城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将自己的势力发展壮大。
即便是后来在党中央的反复催促下,高敬亭也不愿把主力都开出去作战。
甚至还在战前动员时,片面地强调不许在战斗中出现老兵伤亡等情况,大搞特搞所谓的“兄弟义气”,弃全国革命大局于不顾。
除此之外,为了巩固自己在新四军四支队的绝对领导地位,高敬亭还“闭门谢客”,严格抵触并限制部队增加新兵等政策。
当然,在高敬亭如此接二连三的“骚操作”下,很快他的这些作为就有了负向反馈。
比如部队的发展陷入停滞、周边群众的抗战积极性也日渐消退等。
更可怕的是,趁着这个机会,原本已经被消灭殆尽的敌、伪、顽三股势力,居然再次在皖东一带发展了起来,大有“卷土重来”的苗头。
眼看着皖东的形势越来越危急,党中央对新四军四支队的掌控也逐渐面临瓦解。
1938年5月22日,中央书记处在某次战后工作报告中指出:“务必动用一切力量,争取高敬亭所率领的支队,继续保持在党的绝对领导下。”
在随后的同年11月,为纠正高敬亭在思想和行为路线上所犯的错误,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专门从军部出发前往江北,试图以此来加强党中央对江北新四军的领导。
在此期间,根据党的指示,张云逸还曾对高敬亭进行过耐心的说服教育。
并跟四支队的其他将领、士兵们,讲明了脱离党的领导,部队将会招致的严重后果,让大家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转变。
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动身还没多远的高敬亭就又以生病等为借口,率特务连、手枪团等亲信返回自己的“大本营”。
见状,党中央知道必须使用更严厉的霹雳手段,才能让尚未铸成大错的高敬亭迷途知返。
一个错误的电报1939年4月底,邓子恢、赖传珠、罗炳辉等人,直接跟随军长叶挺,浩浩荡荡地抵达了江北,并在此处重新组建了专管新四军的江北总指挥部。此举,无疑是想从权利上架空高敬亭。
在有了这些动作之后,党中央本以为高敬亭会自此收敛锋芒,继续听从党的指挥。
结果没曾想,在随后的战斗安排中,高敬亭竟无视江北总指挥部的作战部署,继续在原地按兵不动。
更巧合的是,在同一时间,高敬亭手下的七团长杨克志和副团长曹玉福,竟然趁机投奔了桂系军阀,给了我党和我军当头一棒。
很快,在四支队内部,关于反杨、反曹的斗争就如火如荼的展开了。而随着事态的发展,这两人当时的顶头上司高敬亭,自然也没逃过被牵扯其中。
不久后,关于该如何处置高敬亭的电报,就由党的东南局书记,兼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同时发送给了国共两党。
毕竟当时两党还处在抗日合作期间,对于高敬亭的处置事宜,中共中央和国民党军事当局都有一定的话语权。
但本质上,由于高敬亭属于中共党员,这件事的最终处置决定,本该由中共中央拿主意。结果没曾想,最后高敬亭的生死,却是由国民党一纸电令拍了板。
原来,当时项英发出去的电报,询问的具体内容竟然是要不要立刻枪决高敬亭。
对此,中共中央的回复是:“先对高敬亭采取一些过渡的办法,当务之急是先将四支队掌握在党的手里,然后派一些得力的干部到四支队开展思想工作”。
由此可见,对于是否要枪决高敬亭,我党是持反对态度的,总觉得高敬亭还有迷途知返的可能,还应该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结果,国民党方面在收到这份电报后,立马同意了枪决高敬亭的决定。
毕竟这样一个难缠的对手,国民党之前那可是斥资千金求其项上人头而不得。
如今这有白白送上门的机会,他们怎肯轻易放过,势必是要将高敬亭置于死地。
就这样,在项英随后给党中央的回电中,直接引用了白崇禧的电报,表示:“白崇禧电奉委座电令所请,决定将高敬亭处以枪刑照准。”
还没等党中央再次回复,1939年6月24日上午8时,高敬亭就在安徽肥东县的青龙场被枪决。
错杀一事有何“真相”?此事一出,对于国共两党来说,真可谓是“亲者痛、仇者快”。
毕竟虽然高敬亭在此之前犯下种种过错,但归根结底终究是我党内部的问题,如今却被国民党拿来做了文章,还因此错杀了一位有才能,极有可能改过自新的我方将领,当真是可惜。
1975年11月,高敬亭的女儿高凤英为毛主席修书一封,要求为自己的父亲平反。
毛主席得到消息后,也同意了高凤英的请求,并委派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着手调查此事。
之后经过汪东兴抽丝剥茧地调查,在高敬亭被错杀一事上,邓子恢,郑位三,戴季英等人都脱不了干系。
毕竟如果没有内部人员的默许,仅靠着国民党一纸电令,就能随意处死我军中的一位高级将领,那岂不是都将没有后来的我党和我军。
而事实上,到最后也只有邓子恢一个人站出来坦诚,表示在错杀高敬亭一事上,自己负有一定的责任。
可斯人已矣,再多的忏悔也无法让其重新拥有生命,当真是可悲、可叹!
参考文献:
1、中原抗日英雄谱 高敬亭——央广网2015-07-09 09:12:00
2、高敬亭——中国军网 2018-05-02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