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子,咱留下一个儿子传宗接代,也为咱老两口养老送终吧。”
“红军有难,留谁都不合适,要上都上!”
上世纪30年代某一天,这是在江西瑞金一户人家里的一段普通对话。
这位老人家目光坚定,毫不犹豫地将八个儿子全部送去参军,送上战场。
到底是啥原因让这位老人家有这股倔劲,执意要让八个儿子全部参军呢?
身卑不忘红军恩情这位老人家名叫杨荣显,农村出身的他从小便为地主家放牛、喂马、收麦子,还算能勉强度日。
可地主的剥削一年比一年重,税收一年比一年高,导致他们一家人逐渐连饭都吃不饱。
待到杨荣显长大后,从清朝到民国,不变的是底层老百姓们仍在苦苦挣扎,仍过着和上一辈一样的生活。
要说有啥变化,唯一的就是头上的辫子剪掉了。
在农村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下,杨荣显一共生有八个儿子。
(就是这样一位朴实的老人不惜将八个儿子全部送去参军)
家里人口多,伙食开销也大,再加上也没有地,随着时间流逝,家里粮食都消耗殆尽,本来就是勉强度日的一家人只得去外面乞讨。
杨显荣看到自己的儿子一个个面瘦肌黄,心里也不好受,每天都活在饥饿和对儿子们的愧疚中。
这一切的改变,都在1927年红军到来之后。
红军看到底层老百姓每天如此艰难地活着,便着手开展土改运动。
他们帮助老百姓推翻恶霸地主,给每家每户都分到田地。
以前被压迫,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底层老百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日子。
(农民分到土地后脸上纷纷洋溢着笑容)
有了自己的田地,杨荣显就可以自给自足,再也不用去外面乞讨,对他们一家人来说这简直是如获新生,红军就是再生父母般的存在。
时间来到1933年,蒋介石正准备对我军发动规模最大的第五次军事“围剿”。
这一次,蒋介石投入了60万兵力!红军人数勉强不到10万人!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在美国大量贷款购买军火,对所有军官进行严格且精密地训练。
一时间,红军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杨荣显深知彼时老百姓拥有的好生活都是红军给的,此刻恩人有难,自己万不可视而不见。
他把自己剩下的六个儿子全都叫到屋里来,语重心长地说:
“儿子啊,这八个兄弟中,现在就剩你们六个了,现在我们的恩人红军正缺人 ,我们可不是那种只受恩惠却不懂得感激的人啊,这次你们都去参军吧!”
为什么说是剩下的六个呢?原来早在1931年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后,杨荣显的两个大儿子就加入了红军。
难道杨荣显晚年不想过儿孙绕梁的幸福生活吗?
尽管他有一刻的动容,对红军的感激终究还是说服了自己:
“都是爹妈的孩子,别人的孩子能去参军,我的孩子一样也能!”
就这样,除了年纪不够的三个小儿子,剩下三个全部参军。
战局不利,八子全部壮烈牺牲临走前,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三个儿子还安慰父母说道:“放心吧爹娘,我们兄弟三人一定会胜利回来。”
杨荣显硬撑着没让眼眶里打转的眼泪留下来,笑着说道:“我在家里等着你们回来。”
(披戎装,踏征程)
虽然我军在不利的战局面前誓死抵抗,终究是敌我力量悬殊过大。
在这次反围剿斗争中,我军损失惨重,许许多多优秀的士兵牺牲在了战场上,其中就包括杨荣显的三个儿子。
自打三个儿子参军后,杨荣显就没睡过好觉,每天提心吊胆,祈祷着儿子安全归来。
最终三个儿子全部牺牲的消息还是传到了杨荣显耳朵里。
一面是红军再次遭到严重损失,一面是自己仅剩三个儿子。
杨荣显深知这一次再送儿子参军的话,很可能自己八个儿子全部牺牲。
可他没有办法,他能为红军做的就只剩这个。
“老人家,留下一个为您养老送终吧。”
“不怕,我不用养老,都送去参军吧。”
这是红军再次招生时,杨荣显带着仅剩的三个儿子来到扩招登记处,和负责招生的红军进行的对话。
(抗战时期父亲望着马上去参军的儿子,眼里满是不舍)
在杨荣显的心里,红军为他们贫苦农民打造了一片红色的天空,他们也理应为红军尽自己的一份力。
然而,没过多久,有一个儿子战死的噩耗传来,另外两个还没有任何的消息。
此时对于杨荣显老人家来说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彼时,老人送八子参军,六个已经牺牲的消息,传到了时任江西宣传部部长邓小平的耳朵里。
他下令立即在部队里寻找剩下的两个儿子,要他们回去看望老人。
待找到他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说:“打完下一仗就回去。”
他们难道不知道再上一次战场可能就意味再也回去了吗?
当然知道,他们只不过是和父亲一样深深感激着红军。
情况危机,自己又怎么能忍心撇下战友独自回家?
(党史故事中宣传八子参军,纪念杨荣显一家的感人故事)
然而,广昌战斗结束后,牺牲战士名单上出现了杨家老七和老八的名字。
杨荣显再也挺不住了,涕泪俱下,巨大的悲伤冲垮了他本就虚弱的身子。
临终前,老人嘴里还一直念叨着儿子们的名字:
“我的一生保、二生保、三生保……八生保。爹对不住你们呀!”
毛主席得知八子送红军的事迹后动容地说:“从此以后,我就是老人家的儿子,我去为他送终。”
人民为红军,红军当然也不会忘记人民。
后来,老人家过世。即便是在我军被迫转移的艰难时刻,毛主席依然抽出时间赶到杨荣显老人家中,为他送终。
当他一进杨家大门的时候,厅堂正中排满了杨家八子的牌位,而老人家却灵前无人!
主席看到此情此景,顿足捶胸,“杨荣显一家是当代杨家将,满门忠烈!”
老人送八子参军,满门忠烈的故事后来还被改编成舞台剧《八子参军》,纪念杨荣显老人一家为红军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百姓与红军之间双向奔赴的感人事迹。
-END-
【文|萧满满】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