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和陈赓,两位开国大将,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且各自有各自的雄心壮志和杰出战功。
粟裕被称为“战神”,提起他就会提起他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活擒李仙洲、击毙张灵甫,淮海战役一战定乾坤,都展现出他惊人的领军才能。
提起陈赓,就想起他传奇的一生,救过蒋介石,还从事过特工,在太岳地区与日寇作战。建国后,他又在北方抗美援朝,南方抗法援越。
粟裕与陈赓
两人虽然性格迥异,选择的道路不同,但是同为十大将之一,不免就会被拿出来比较。
而人们的初衷,是想通过比较,探寻两位将领是如何带领着人民解放军获得胜利,更好地了解那段光荣与革命的燃烧岁月。
努力型“奇才”与天赋型“天才”粟裕于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跟随红军转战江南。
后来中央红军长征,主力转移后,他便跟着陈毅在南方打游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所获得的成绩都相较为平平无奇。
但是,粟裕本身的性格就比较踏实肯干,脑中所想,心中所惦记的,也只有打仗一事。
因此,粟裕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获得自己应得的成绩。
直到1945年天目山战役,毛泽东看到粟裕的军事天才,认为他有领军几十万的能力。
1945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侵略者日军虽然已经衰落,但国内政局仍然复杂。
此时,粟裕承担毛主席交予的任务,南下解放东南沿海地区。
这是一项颇为艰巨的使命,粟裕的军队不仅要面对敌日伪军,还要应对国民党的威胁,其中就有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这为战役增加了复杂性。
在先前的作战中,我军都是避其锋芒,以免遇上对方的硬茬,出现“硬碰硬”的局面。
但是,这次战役,粟裕出其不意地选择“硬碰硬”的方式,“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要挑最硬的核桃砸开!
粟裕集中第1、3纵队主力,围歼陶柳的第156团。
第3纵队在黄泥冲跟蒋军第156团遭遇,抢占了有利地形以后,先机制敌,歼灭对面全团大部,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跟军用物资。
敌军余部再次后撤,我军攻下天目山。
天目山战役
粟裕这一仗打得太过漂亮,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毛泽东预言粟裕将来指挥几十万军队不是问题,实际上是为他的军事生涯定下宏大的目标。
毛泽东这一席话不仅鼓舞了粟裕,也激发了他的雄心。
粟裕后来的指挥庞大军队和取得的重要胜利都证明了这一预言的准确性。
从此以后,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胜利接踵而至,如豫东大捷、莱芜大捷,直到他以淮海战役成为无可争议的战场英雄。
他那种从默默无名到一战成名的转变,就像是猛然劈开长空的惊雷,令人猝不及防,倍感震撼。
粟裕加入共产党的时间晚,军事才能的展现也是在抗战后期,是一个实打实的努力型“奇才”。
而陈赓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赋型“天才”。
陈赓是黄埔军校的一期生,1922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没毕业的时候,就成为蒋介石的救命恩人。
蒋介石因此还几次想用高官厚禄利诱陈赓,结果都被他严词拒绝。
后来又化名王庸从事特工工作,在上海的三教九流里叱咤风云,他像一个淬了毒液的长矛,狠厉、迅速、机警,出任务时不要命。
陈赓
陈赓每次出击,必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将所有生命力奉献于事业。
陈赓不仅在需要一人千面的特工工作干得出色,在需要实打实干的战场上,他也是让人望而却步的存在。
陈赓担任386旅的旅长时,李云龙连天王老子都不怕,却唯独见着这位旅长就像耗子见了猫。
陈赓曾在红四方面军中的历史位置极为显赫,军中猛将徐海东、许世友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
能力过硬,底气十足,面对李云龙这样不畏强权的“刺头”,也有足够的气势说出来“拧下李云龙脑袋当夜壶”这样的话。
解放战争时期,更是成为我军“五虎将”之一。
彭德怀不苟言笑,陈赓却敢在他面前嬉皮笑脸。
去越南打仗,回来就说:“法军总是摆出一副挨揍的架子!”
去朝鲜战场上,也是按着美军的脑袋暴捶。
这样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人,说他是天赋型“天才”毫不为过。
实践派与学院派的旗鼓相当粟裕出身一般,没有上过所谓的军事学校,一定要说一个“师门”,就是他跟着朱德上了井冈山,在朱德的带领下征战沙场。
粟裕与朱德的关系,如同孙悟空与菩提老祖,“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粟裕的课堂就是战场,在硝烟中成长,每一场战役都是他的“课堂”。
让粟裕成长最快的,必须是与王耀武交手的那场血战——谭家桥。
这场战役牺牲了多位杰出军事指挥员,包括方志敏、寻淮洲。
粟裕领着寥寥数人从鬼门关突围出来,正是这种毫无退路的窘境,让他更加明白战场的残酷,也更加坚定了提高军事本领的决心
解放战争阶段,粟裕如入无人之境,连战连捷,一路推进到济南。
正面对旧敌王耀武时,他以一己之力,成功“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为当年阵亡的同志们报仇。
这一战,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证明了没有天赋的人,只有在战场的艰辛环境下,才能够磨砺真正的军事天才。
虽然粟裕没有过系统的军事学习,但是通过战场上的实战经验,一步一步积累下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作战风格。
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足以证明他军事素养的高超。
但值得一提的是,陈赓在这场关键战役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特别是在对战黄维这一关键环节,陈赓充分利用与黄维同校期间对其战术和个性的了解,成功将其击败。
黄维
这场战斗过后,黄维被俘,但他并没有感到羞愧,因为是被陈赓打败,他服。
黄维认为自己当年在黄埔时就不如陈赓,而能比上陈赓的人少之又少,自己败给他,是应当的。
这不仅体现出陈赓对战术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和黄维之间那种出于同窗之谊的尊重和理解。
他们之间的这种情感,恰恰是黄埔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学院传承在战场上的不凡展示。
众所周知,陈赓师出黄埔军校,还是最优秀的一期生。
在校期间,陈赓就成绩优异,毕业之后更是在蒋介石面前屡屡表现突出,深得老蒋信赖,还担任“第二期入伍生连长”和“第三期入伍生副队长”,得到了许多嘉奖。
也是在毕业前夕,陈赓用一米六七的身高背起蒋介石一米八的个子一路狂奔,救了校长一命。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赓和粟裕虽然出身背景不同,但都是在各自战场上最出色的代表。
他们在战场上的每一次较量,都是对各自军事教育和经验的最高检验,也让我们深感新中国历经磨难才得以建立的不易。
蒋校长心里谁更厉害?蒋介石,是一个很喜欢给自己的军队整个“封号”的人物,无论什么都要争个“天下第一”。
曾在缅甸战场取得过骄人的战绩的新一军,被他誉为“天下第一军”。连在缅甸能征惯战的“新一军”,都被解放军打得全军覆没。
“天下第一军”被打败了,蒋校长还有他自己心目中的“天下第一师”,那就是由王耀武创立的“整编七十四师”。
然而,在上文就提到了,这支“御林军”也在孟良崮战役中,败在粟裕手下,师长张灵甫也在此战中丧命。
蒋介石
这场战役几乎让蒋介石对粟裕刮目相看,这个山间田野来的“野路子”,竟然可以将兵用得如此之精妙。
毛泽东也评价道:“粟裕这一战,一是出乎了我的意料,二是出乎了老蒋的意料。”
但是,蒋介石还有一个被誉为“天下第一旅”的部队,由黄正诚担任旅长,隶属于胡宗南手下。
然而,黄正诚最终败给了陈赓,还被屈辱地活捉回去。
这样的结果,不仅打破了“天下第一旅”的神话,也再次证明了陈赓在军事方面无人能敌的天赋。
最终,蒋校长引以为傲的三个“第一”,均败在了我军手下。
按照等级来看,粟裕打败了“天下第一师”,陈赓打败了“天下第一旅”。
按照老蒋的标准,还是粟裕要比陈赓厉害一些的。
结语但事实上,战争不是数学题,没有精确的谁贡献的多,谁贡献的少。
只要是上过战场杀过敌的,都是我们的英雄,都应被我们崇敬。
把两位将领拿出来比较,也是像文章开头所说的,是想通过比较,探寻两位将领是如何带领着人民解放军获得胜利,更好地了解那段燃烧的岁月。
每一个将领都有他们自己的战争故事和荣誉,他们的成就并不是可以轻易用“厉害”或“不厉害”来概括的。
在战争的大幕下,每一个胜利都离不开无数人的付出和努力。
-END-
【文|如水】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