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仕途飞跃:内外兼修的成功之道

兜兜爱读书 2025-02-21 21:45:21

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1840年,曾国藩踏上了仕途的起点,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此后的十年,他的仕途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路飙升,十年间连升七级,这速度在官场中堪称奇迹。1843年,他升任翰林院侍讲,两年后,又晋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

1846年,他更是被任命为文渊阁直阁事,这个职位可不得了,相当于皇家图书馆的副馆长,直接为皇上服务,某种程度上还算是皇帝的学友。虽然不算实权重臣,但绝对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一般来说,领了文渊阁直阁事的差事,往往就是成为皇帝亲信、踏入实权阶层的最后一站。

果然,1847年,曾国藩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同年,他还出任了钦派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不仅进入了中央权力核心,还获得了“钦派”的殊荣。1849年,他升授礼部右侍郎,同年又署兵部右侍郎;1850年,再兼署工部左侍郎。

清代的工、兵、刑、礼、吏等各部,就相当于今天的各部委,每部的最高领导是尚书,尚书下设左右侍郎,相当于尚书的副职。所以,曾国藩这时的官职,大致就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国防部的副部长。年仅40岁就达到如此高位,足见曾国藩年轻有为,前途一片光明。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偶然的,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主人公,要练成绝世武功,一方面自身要有天赋,或者聪明过人,或者韧性过人;另一方面,还少不了高人指点、偶得秘籍、邂逅奇遇。

同样的道理,在官场也适用。身无长物就想平地飞升,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提升自我能力、练好“内功”是大前提,而外部因素则是官场成功的重要助力,高雅点说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通俗点说就是要有贵人相助。这一点,无论中外都适用,尤其在重人情、重交际的中国,更是官场飞黄腾达必不可少的因素。

那么,曾国藩的成功,究竟是如何“内外兼修”的呢?我们先来谈谈“内因”。回望曾国藩在官场的崛起之路,从1840年担任翰林院检讨,到1847年被授予内阁学士,这七年间,他一直在翰林院任职。

翰林院作为一个文职兼学术机构,其性质颇似当今的社科院。在这里,工作任务并不繁重,对于那些渴望建功立业的人来说,或许并非理想之地;但对于那些一心向学、致力于自我提升的人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良机。

翰林院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你可以沉湎于舞文弄墨,轻轻松松地完成份内的工作,过着“隐于朝”的优裕生活;也可以奋发图强,抓紧这来之不易的闲暇时光,为将来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念之间,天壤之别。历史只看到多数一品大员出身翰林,却看不到多数翰林也不过是碌碌终生。而波澜壮阔的人生,只为那些有准备的人们展开。

曾国藩无疑是个有志向且精明能干的人,他绝不会轻易放过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或许是在翰林院七年的生涯中,他深切体会到了自己的不足,又或许他本就一心向学,不断努力地提升自己。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他在职期间不断“充电”学习。而曾国藩所专心钻研的,正是当时被视为儒学核心中的核心——义理学。

儒学源自孔子,当初只不过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支。那时候,诸子百家中实力最强的当属纵横家,孙膑、庞涓、苏秦、张仪,个个都是名动一时的大人物;法家为秦国所独尊,为后来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当时的影响不敌纵横家,但因为抱对了大腿,后来地位也很是不低;墨家以墨翟为首,倡导和平主义的“兼爱”、“非攻”,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自然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

反观儒家,虽然弟子众多,四处游说,却从未得到过真正实施自家主张的机会。在诸子百家之中,不能算是最成功的第一梯队。这并不能说明儒家的主张水平低下,因为儒家所倡导的伦理秩序与仁政爱民,归根结底是要在一个稳定的政局中才能实现。

而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兵者诡道也”,玩弄权术诡道还玩弄不过来,看起来“一本正经”的儒家自然被看作是中看不中用的“唱高调”,所以实在是不合时宜。

到了秦灭六国,靠“霸道”夺取天下后,更是把倡导“平等”、“仁爱”的儒家看作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就有了“焚书坑儒”。儒家从此就和秦朝结下了梁子。

从儒家掌握中国思想大权的那天起,往秦朝身上泼脏水就没有停止过。以至于今天我们提起秦朝,首先想到的就是屠杀和暴政;秦将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战俘的恶名更是遗臭万年,而对于秦统一中国的伟业,倒只作泛泛之谈。

历史总是如此,时势造英雄,王朝更迭不息。继秦之后的统一王朝——汉,在夺取天下的道路上采取了与秦截然不同的策略。秦是诸侯争霸,以“霸”为旗号;而汉则是起义反抗暴秦,高举“义”之大旗。尽管汉高祖刘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仁义之举并不显著,但毕竟旗号迥异,指导思想也大相径庭。

刘家稳固天下之后,着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亟需寻找一个与自己统治相契合的理论基石。此时,董仲舒应运而生,他推崇儒家思想为正统,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强化了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削弱了平等观念,使其更有利于维护政治的稳定。

董仲舒敢对儒家思想进行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造,也和秦朝焚书坑儒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流传下来的“正统”典籍少了,空缺的部分自然是大儒董仲舒怎么说怎么是了。从此,儒学正式登上中国文化的前台,一领风骚就是上千年。

早在曾国藩就读于岳麓书院的时候,就已经对儒家思想有了系统的了解。较之颇显抽象的理学,他更倾向于传统的孔孟之道,对具有励志性质的“出仕入世”思想更是情有独钟。成为庶吉士后,他数次给家里书信,都表达了自己对“内圣外王”理想的崇敬。

他认为,为官要做大官,为人要做大儒。他当时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见当时曾国藩的决心之大,如此尊崇儒家思想,也就奠定了他后期成就清朝一代贤达的思想基础。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曾国藩在官场上才能步步高升。他不仅在学问上不断充实自己,还在人际关系上下了不少功夫。他深知,在官场上,光有才华是不够的,还得有人脉。因此,他广交朋友,与许多朝廷大员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些关系网,为他在官场上的晋升提供了不少帮助。

当然,曾国藩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官场上,他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困难。但是,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这些困难。他的成功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汗水,但也正是这些艰辛和汗水,铸就了他一代贤达的光辉形象。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成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不仅有才华、有智慧,还有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毅力。他在官场上广交朋友、积累人脉,为自己的晋升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他也深知自我提升的重要性,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步步高升。最终成就了一代贤达的传奇人生。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