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和杨仪可以说是诸葛亮北伐时的得力助手,但两人互不相容,以至于诸葛亮死后发生了一场大暴乱,导致蜀汉都城派出了卫兵。这两个人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在之前这种情况时,费祎总是努力劝说他们,以避免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然而,在诸葛亮关于撤军的临终安排中,双方意见不一。作为两军之间的联络员,费祎并没有在这个关键时刻阻止两军之间的内讧,最终导致了两军之间的战争,给蜀汉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么,为什么费祎最后没有调解两人之间的矛盾呢?
首先,看看历史记载的两人之间的矛盾。魏延很勇敢,善于照顾士兵,但他为人很傲慢。那时,人们对他很有礼貌,生怕冒犯他。只有杨仪对他没有耐心。魏非常生气,和杨意见不一。诸葛亮珍惜杨的才华,敬佩魏的勇气。他经常遗憾他们两个不能友好相处。魏和杨彼此憎恨,经常在一起争论。魏有时举着刀子假装要杀杨,而杨却放声大哭。费祎经常在他们中间进行调解。在诸葛亮生前,诸葛亮能够根据魏和杨的能力,依靠费祎来补救这种局面。诸葛亮病危时,他与杨安排退兵,命令魏撤军。如果魏不服从命令,军队将自行出发。诸葛亮去世了,杨没有给他送葬。他命令费祎去探听魏的意图。魏希望丞相府的亲信将棺材送葬,自己留下和部队继续战斗。魏明确表示,他不想被杨束缚。魏暗中安排费祎回去,留下部队,并命令费祎亲手写一封信,与自己一起通知下面的将领。
费祎欺骗了魏,说:“我会替你向杨仪解释。杨仪没有什么军事经验。他肯定不会违抗命令。”费祎出来骑马走了。魏立即后悔了,但没能追上。魏派人监视杨等人的动向。他们看到军营按照诸葛亮的计划依次带领军队撤退。他非常愤怒。在杨没有派兵之前,他们带领部队南下,烧毁了栈道。杨仪日夜兼程,紧随其后,两军在谷口南部交战,魏被杨的先锋大将王平击败。魏和他的儿子在去汉中的路上被杨的手下马岱杀死了,之后还被灭了三族。从上面的记录可以看出,费祎是唯一能够调和两者矛盾的人。那么,在失去三军统帅的关键时刻,为什么费祎什么也没做,不再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呢?
因为这两个人在为最高权力而战,而不是方法的征战。也就是说,两个人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为某种方法而战。这种利益争执是无法弥合的。原来,诸葛亮在北伐中作出了撤军的部署,但由于这是由杨进行的,魏非常反感,认为他是在给杨权力,所以他无视政府法令和军纪,不仅不继续跟随,而且带头返回南方。魏还说:“虽然丞相死了,但我看到自己还在。一个人的死亡怎么会影响国家大事呢?”显然,这是把自己视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同样,杨接到魏的头后,愤怒地说:“他还能继续作恶吗?”原来,杨派马岱去追魏延了。
不是马岱擅长战术,而是魏没有军队,所以马岱能杀了他。显然,这是杨的命令。杨把部队带回了蜀国。他认为自己的功绩是如此之大,他一定会取代诸葛亮成为丞相。出人意料的是,蒋琬出任尚书令。因此,他们都自称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并认为自己是最高权力的主人。这种矛盾是不相容的,费祎无法解决。费祎的地位很低,这正是人们所说的“人微言轻”。虽然费祎来自刘禅身边,受到诸葛亮的信任,但他总是不如诸葛亮。从魏和杨的角度来看,如果你是我的人,为了我的利益说服我是可能的,但这绝对不是服从。这就是所谓的少说空话。更何况,这两个人可能连劝说都不听,否则,诸葛亮还活着,为什么也解决不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另一点是费祎很自私。虽然他被杨派往魏的军营,但他在死前执行了诸葛亮的部署。
魏想留下来继续战斗。他不愿意成为杨仪的手下。费祎应该认真而明确地指出利益所在。那就是,这个部署是丞相的最终决定,不是杨的意思。另一件事是诸葛亮的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死,而是蜀汉国家的一个重大变化。这绝对没有改变前线的将军那么简单。不幸的是,费祎没有像以前那样“明辨是非”,也没有说服魏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相反,他为自己的脱身寻找理由和借口。相反,他把两人之间的矛盾推到了互相争斗的地步。当然,尽管费祎自私自利,但这最终是他们两人自己的责任。魏和杨的结局都很糟糕。虽然他们是自私的,但是他们在国家面前仍然有整体利益。只考虑自己的私利是不会被人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