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最倒霉的进士,8个长辈先后去世,24年间丧服一天没脱过

诺言的卿史录 2025-01-22 11:38:40

2024第N种回顾方式

金榜题名,是古人公认的人生一大喜事。

一位男子如果成功考取了进士,那耀眼的官位便在他眼前等着了,从此之后,此人就将成为古代特权阶级“人上人”的一员。

可有这样一位不幸的进士,他虽然在而立之年成功科考过关,却在此后整整二十四年,一直是“白身”没有当官。

而朝廷之所以不给他分配官职,并不是皇帝不喜、得罪权贵等原因,单纯是他自己家里面变故不断。

二十四年间,这位进士家中先后有整整八位直系长辈离世,他因此不得不天天披丧,无法出来做官。

此人便是清乾隆年间的王培铸,人称“史上最倒霉进士”。

那么他后来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1、突遭变故的进士

也许有人要问了,为啥家中长辈去世,会让王培铸不能得到封官呢?

这里我们就要讲到,我国古代官场一项重要的制度性规定:丁忧。

所谓的“丁忧”,又称“服丧停职制度”。

指的是一位官员家里如果有父母、祖父母这样的直系长辈离世,该官员必须按照丧期礼法停职三年回到老家批丧。

自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尊崇儒学,儒家丧期礼教中不得任职、不得娶妻的规矩,也得到了严格贯彻。

清代由于是外族入关、少民掌权,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原文化圈,朝廷对儒礼对比前朝更加坚持,绝无任何的通融空间。

汉末、三国时期,对于“丁忧”的处理还是比较宽泛灵活的。

因此袁绍可以通过严格执行服丧任职禁令,积累最初的官场名望以及社会声誉。

而到了清代,这已经成为了官吏“基操”,哪怕是封疆大吏级别的达官显贵,都是不能够得到豁免的。

而这套死板僵化的“丁忧”制度,正是清乾隆朝进士王培铸大半生痛苦的来源。

不光王培铸自己,他的家人们也因此倍受折磨,因为王家为了培养出一位高官,是倾注了很多金钱、资源和心血的。

王培铸是江南地区一户绍商家里的独子,家族历代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

可在“重农抑商”的古代,商户家族有钱无权,是被社会舆论看不上的存在。

王家为了实现阶级跃迁,将希望全部投射到了王培铸这个“独子金孙”的身上。

在王培铸很小的时候,王家就特意礼聘名师大儒为他开蒙。

等到王培铸年纪稍长,为供养他读书花费的钱财更是数不清了。

好在“望子成龙”的王家,没有押错这个宝,王培铸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先后考中秀才和举人了。

王培铸在三十一岁的那一年,达到了个人的顶点。

他在参加“京试”时进士登科,成为了清廷高级官员的“预备役”。

都说“五十少进士”,王培铸刚过而立之年便达到了如此成就,可谓是青年才俊。

可就在王培铸喜上眉梢,准备回绍兴老家显摆一番时,一则噩耗突然从故乡传来。

他的母亲因为急病猝然离世,急需他回家参加葬礼并服丧。

按照“丁忧”制度的规定,王培铸在三年之内,是无法娶妻、不能做官了。

当时的王培铸早就有妻有子,真正让王家人很为难的,是他不能走马上任去当官。

可是在古代封建社会,遵循“孝道”大过天,他的家族也只能认倒霉了。

对于王培铸个人而言,他自己倒是心甘情愿为母批丧。

母亲生他养他,为了培养他成才多年以来含辛茹苦,王培铸是很想尽孝心的。

三年时间里,王培铸将“克己复礼”做到了极致,挑不出一丝一毫毛病。

2、没完没了的服丧

结果就在母亲三年丧期将满,王培铸准备要去吏部报到,等待分配官位时,意外发生了。

因为一位直系长辈的去世,他的服丧不得不再延长三年。

这位直系长辈,是王培铸的继母,他的父亲在发妻离世之后新娶的夫人。

本来王父是不打算再娶新妻的,可王家孙辈只有王培铸这一个男丁,为了给家族“开枝散叶”,王父最终还是决定续弦了。

没承想,这位新妇非但没能给王家“留后”,自己反倒驾鹤西去了。

父亲的继妻,相当于是王培铸的继母,按照规定,他必须效法亲母服丧三年。

于是乎,王培铸再度蹲在老家守丧三年,这期间他的父亲娶了第三任妻子。

然后“梅开二度”的故事上演了:这第二位继母,又卡在王培铸丧期将满时病逝了。

王培铸对两位继母,远没有对待生身母亲的拳拳孝心。

但“丁忧”制度在那儿摆着,他为了重回官场,不得不忍耐着继续服丧。

结果为三位“母亲”批丧整整九年之后,王培铸的父亲又因为数次丧妻郁郁而终,他为父“丁忧”,丧期延长到了十二年。

截至目前,王培铸的遭遇虽然十分不幸,但还称不上是“史上最倒霉”。

但是他的祖母,也就是王家老夫人随后做出的一个决定,彻底把孙子推进了火坑。

王培铸的叔父一把年纪没儿子,王家老夫人见长子已逝,次子无后,便做主将孙子王培铸过继给了次子。

于是乎,王培铸的叔父变成了他的“新爹”,两人从此便有了宗法层面上的父子伦理关系。

接下来,王家的悲剧便接踵而至了:

先是王培铸的婶娘病逝,他的叔父不久之后再娶,结果新婶娘在王家生活了两年多,又不幸死去了。

王培铸的叔父本就体弱多病,又抑郁成疾,也因病离世。

按照“宗法制”的观念,王培铸既然已经被过继到了叔父那一宗,那叔父及两位婶娘死去,他必须跟父母离世一样服丧。

于是在前面十二年的基础上,王培铸又继续为这三位直系长辈批丧了九年。

一转眼二十一年过去,王培铸已经从当年英姿勃发的新科进士,变成了年近五旬的老者,当官却还是渺茫不可及。

因为就在叔父丧期快要服完的时候,王培铸的祖母也去世了,他那身穿了二十多年的丧服,还是脱不下来。

3、干脆认命的晚年

一位进士因为没完没了服丧,竟然二十多年始终无法做官,这件奇事逐渐传遍江南官场,连远在京都的皇帝都有所耳闻。

当时乾隆已去,在位的是嘉庆帝,他同情王培铸的经历,准许其在为祖母服丧完毕、二十四年孝期全满之后来都城做“京官”。

皇上特别加恩,王培铸却婉言谢绝了。

已经五十五岁的他,早就没了当年想要出人头地的心气儿,他更想留在绍兴老家,好好经营家族留存下来的产业。

王培铸认命了,继续当他的商人,不再想着带领家族跨越阶级鸿沟。

他晚年的故事,史书当中没有记载,但当地的民间文人笔记有着些许记载。

按照同乡名士们的说法,王培铸将生意做得很好,他家比之前更加殷实了,甚至一度成为了绍商首富。

不光如此,王培铸还儿孙满堂,享尽天伦之乐,也算是老天爷给他的补偿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讨论。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论中国古代守丧制度的法律化——《思想战线》 2005年第1期119-124,共6页

2、中国古代守丧之制述论——《史林》 1990年第1期1-7,共7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