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承压,奔驰开始了降本增效。
36氪从多处获悉,奔驰中国区颁布了多项调整策略。
其中,研发中心将陆续开始采用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考核制度,对员工进行较为明确的工作考核;生产部门则正在进行产线调整,包括考虑合并效率较低的部分产线。
就以上消息,36氪向奔驰求证,奔驰官方回应:“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并未调整”,“在奔驰中国研发部和北京奔驰,我们正在进行必要调整,为给中国客户带来一系列即将在北京奔驰投产的新产品做好准备”。
研发+生产+销售,奔驰全体系行动奔驰中国区研发此前已存在考核制度,员工绩效与年终奖挂钩,但知情人士告诉36氪,奔驰年终奖是“大锅饭”制,“年终奖的差别就是几百块钱”,并且,旧制度没有强制的具像化指标,“比如一个季度要达到什么数字这种,并且几乎没有员工会拿到最差的绩效”。
新采用的OKR考核制度,将率先从奔驰专注智能化技术的上海研发中心展开,北京研发中心将随后采用。“改革的目的肯定是为了促进工作效率,但也不排除会根据新考核制度,进行末位淘汰”,相关人士向36氪如此表示。
生产部门的降本增效,则主要体现在产线的高效利用。
奔驰在北京共拥有两座工厂,亦庄工厂主要负责长轴距版本的C级、E级轿车,以及SUV车型GLC,该工厂2024年产量超40万辆。奔驰将于今年推出的新车长轴距版纯电CLA,将在亦庄工厂投产。
顺义工厂负责奔驰两款紧凑型SUV车型GLA、GLB的生产,以及奔驰纯电汽车EQA、EQB、EQC、EQE四款车型的生产。奔驰曾公开表示,国产化的GLE车型也将在顺义工厂投产。该工厂去年产量尚不足10万辆,新投产的GLE车型由于售价高昂,或也难担销量重任。
在各厂家纷纷追求高效生产的今天,奔驰丰富的产品线,给生产端造成了一定的成本压力。提升畅销产品产能、合并低效产线,将成为奔驰在生产侧的主要动作。
除此之外,奔驰中国区销售部门在今年1月的一场沟通会上公开表示,2025年其经销商网络也将进行战略性优化,包括但不限于主动优化零售网络布局,精简产品品类等。
另外,据德媒报道,奔驰全球将开启裁员,总裁员人数或将高达2万人。
从德国总部到中国区,从研发、生产至销售环节,奔驰的确已经开启降本增效的经营篇章。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百年车企也在未雨绸缪。
应对未来竞争,奔驰希望“省”出弹药在刚过去的2024年,奔驰的销量总数仍然可观,但相较去年,难掩下滑趋势。
在中国市场,奔驰一共卖出71.4万辆新车(含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及轻型商务车),在豪华品牌销量榜位列前三。但相较去年76.5万的成绩,同比减少6%。这已经是奔驰中国区销量连续第二年出现下滑。
2024年奔驰全球销量共198万辆,同比下滑3%。其中美国市场实现了同比9%的增长。但中国区销量下降7%,欧洲销量下降3%。
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奔驰净利润为78.06亿欧元,同比下滑31.4%。作为奔驰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区销量的下滑,对其全球业绩与利润均造成了重要影响。
目前,奔驰的销量主力车型为C级、GLC以及E级。其中,指导价44.72万元的全新长轴距版E级,在2024年取得了14.5万辆的成绩。
根据规划,奔驰中国区未来两年的重磅新车,是将于2025年推出的长轴距版纯电CLA、以及于2026年推出的国产版GLE两款车型。
纯电CLA是奔驰MMA平台的首款作品,MMA是奔驰打造的可油可电的紧凑型车平台。虽然CLA将搭载支持车位到车位功能的L2+级高阶智能驾驶、与支持智能语音的全新操作系统MB.OS,但紧凑型轿跑车,并不是中国消费者青睐的主流车型。
对于GLE车型而言,首次实现国产化带来的价格优惠的确是有利吸引点。不过,进口GLE的指导价高达69.98万元。其竞争对手宝马X5,售价在实现国产化后降低了6万元。奔驰GLE在国产化降价后,依然会是一款针对小部分消费者的的豪华SUV。
36氪此前曾报道,在MMA平台后,奔驰规划了更新的纯电平台,瞄准中型至大型车这一定位。但根据奔驰的研发节奏,新车落地时间最早也将在3年后。
短期时间内,奔驰在中国市场最有力的销量棋子,依然会是C级、GLC以及E级三款燃油车。
然而,自主品牌的新车正瞄准奔驰三款当家产品。奔驰需要保持销量,维持奔驰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品牌心智,为未来更有力的新车争取生存时间。
中国区这一轮降本增效,便是奔驰“省出续命钱”的第一招。
根据奔驰总部规划,到2027年,奔驰全球将要达成节省50亿欧元的财务目标,并且这一目标在2025年将完成50%,即25亿欧元,约合188亿人民币。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降本增效将成为奔驰未来两年面临的阶段性难题。大象瘦身虽然艰难,但奔驰显然已经有了决心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