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丹璇
编辑|袁斯来
36氪获悉,国产处理器芯片研发商超睿科技近期已完成A1轮融资,金额为亿元级别。本轮融资由洪泰基金领投,龙鼎投资、三合资本等机构跟投,深蓝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高性能CPU产品的研发与商业化。
超睿科技成立于2021年,核心团队组建于2019年,专注于基于RISC-V架构的高性能CPU开发。公司的核心业务包括高性能处理器核IP、高性能CPU以及相关SoC芯片的设计开发以及销售。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边缘计算、物联网、工业控制、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后文称“信创产业”)领域。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系统的心脏,负责处理和执行系统指令。可以说,CPU是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基础和核心。长期以来,高端处理器市场被英特尔、AMD、高通等美国公司占据。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出口管制规定显示,中国公司将无法从相关美国公司购买先进的CPU和GPU。同时,CPU的主流指令集架构中,相对最广泛应用的ARM架构所属公司对国产CPU厂商提供高性能处理器核IP授权是有限制性的,目前还没有国内公司官宣获得ARM v9指令集架构授权。
基于对信息基础设施自主可控性的考虑,2019年工信部提出发展信创产业,带动国产CPU厂商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显著提升。以通信领域为例,2020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PC服务器采购中,国产CPU服务器占比仅20%左右,其中,英特尔与AMD的CPU占中国电信当年采购份额的79.4%。中国电信2024年至2025年服务器集采中,国产CPU占比达67.5%。超睿科技CEO施军也对36氪透露,团队预估,未来几年国产CPU的销售额有可能实现增长至300亿规模。
在CPU研发技术水平的讨论中,无法绕开的一个概念是:CPU的指令集架构(ISA: 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指令集架构的设计直接关系到 CPU 的性能指标、能耗效率,以及更为重要的软件生态兼容性。
当前,市场上主流的三大CPU架构分别为X86、ARM和RISC-V。《2024-2026年中国信创硬件产业发展建议报告》显示,当前国产CPU在技术路线上主要选择X86和ARM架构。
三种主流CPU架构对比
超睿科技CTO蒋江对36氪介绍,X86架构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功耗高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而ARM架构的授权费用高昂,后续版本的授权基本不可能。超睿科技在自研CPU中选择使用基于开放(Open)的RISC-V指令集架构标准,能够在保证处理器研发自主可控的同时,保持与国际主流软件生态的一致性。“可以说,超睿科技研发的RISC-V架构处理器,给国产CPU提供了一个新的、各方面都相对理想的技术路线。”
超睿科技CEO施军对36氪表示,从具体产品来看,超睿科技的第一代RISC-V处理器核的SPECint2006实测值超过10分/GHz,性能指标处于RISC-V行业领先水平。同时,超睿科技即将在2025年Q1发布已经流片成功的多核高性能桌面级CPU产品。
技术储备方面,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张江,另在长沙和无锡设有研发中心。团队核心成员均有超过20年CPU研发经验。CEO施军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曾参与国家级超算系统项目研发。CTO蒋江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多代国产高性能CPU重点项目研发工作,并担任过行业头部公司的首席架构师。
投资人观点:
洪泰基金董事总经理王远博表示:RISC-V架构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开源标准芯片设计和嵌入式系统的重要选择之一,超睿科技拥有优秀顶尖的且国内少有的具有高性能CPU研发能力的技术团队,全自研的核处理器产品性能可对标国际高端产品,产品商业化已经处于行业前列;我们相信并期待超睿科技未来进一步发展。
龙鼎投资合伙人刘立哲表示:龙鼎投资早在2018年就开始关注RISC-V技术,可以说是国内最早一批关注RISC-V赛道的投资机构。目前RISC-V架构已经从“小而精”向“大而全”去迈进,从最早聚焦于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领域,拓展到目前去瞄准桌面、服务器、云计算、AI及智能座舱等高算力场景。整体而言,RISC-V的投资逻辑,正从“替代选项”逐步升级为“创新基座”。在RISC-V高性能CPU领域,龙鼎投资着重关注两点,技术领先性和场景落地速度;超睿科技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产品化经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完美满足上述两点要求的团队。我们持续看好超睿科技未来的发展。
三合资本创始合伙人郝旭东指出:在半导体国产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RISC-V架构为打破技术壁垒提供了全新突破口。超睿科技凭借对指令集架构的深度优化能力,率先实现高性能多核芯片的量产落地。我们尤为认可团队在底层技术上的长期投入,这种系统级创新能力将构筑起坚实的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