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村“中国式父子”:最亲近的陌生人,亲密纯属罕见

畅谈古今事 2024-11-05 11:07:48

父子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是你的儿子坐在你身旁,向你倾诉学校里发生的一切?还是你勾搭着父亲的肩膀,分享过一天的所见所感?

这些情景,对于中国父子来说,是少见乃至罕见的!

当我们在讨论家庭伦理时,更多人关注的是婆媳矛盾、夫妻相处之道,却往往忽略了父子之间那条无形的界限。这条界限有时候比任何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都要更为复杂微妙,甚至尖锐。

传统中国式父子现状

在一些农村家庭中,或者说是父权主导一切的传统家庭中,父子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以至于成为“最亲近的陌生人”。

在以父权为主导的家庭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做父亲的往往掌握着全家最高的话语权,说一不二,父亲被视为家庭的权威,儿子则是服从父亲、向父亲学习的角色。

这种权力结构保证了家庭秩序,但也限制了父子之间平等对话的可能性。没有平等的对话,就不可能有沟通的存在,当分歧出现时候,只有两种结果:冲突或者服从。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父亲贾政的同时出场,总是一个片章的小高潮,之中要不就是贾宝玉挨打,要不就是挨骂。

贾政要儿子读书,贾宝玉却背着父亲贪玩,贾政嫌弃儿子无所事事,贾宝玉责怨父亲严苛,分歧让两人从未平等交流,做父亲的总是高高地颐指气使,儿子总是表面服从,背后又一套。

冲突决定了父子之间几乎无话可说,因为一旦开口,争吵似乎是唯一的结果。冲突后的服从则意味着沉默,沉默成为了双方默认的沟通方式,甚至“爸爸”这个称呼都难以轻易出口。这种沉默的背后,是父对子的失望,也是儿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父与子的生活过程中,父亲总是认为自己对儿子的劝勉是对,他以自己的经验和目标去磨练儿子,让儿子成为自己理想的模板。而做儿子的则总是在努力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比父亲强,证明自己是对的,这种一厢情愿的对抗会一直到其中一人的消失为止。

现实的养育困境

父与子交流的少不只是父与子的原因,还有环境的影响。城镇化蓬勃发展割裂了普通家庭父母子女的共同生活的条件。父母要挣钱,那必须去城里,儿女还小,仅有条件留在老家读书,留守儿童就这样产生了。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责任人,很多时候别人的管教、学校里的管教是不够用的。农村里的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理和教育,爷爷辈的管理和教育又鞭长莫及,留守儿童只能自己野蛮生长,适者生存。

现在社会上依然经常出现儿童私自下河游泳溺死的事故,这种事故中十有八九是留守儿童,很大原因就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理:“不准下河游泳”,和缺乏父母的教育:“下河游泳是危险的”。

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缺乏的不只是管教,还有亲情的互动。平常生活里,没有父母嘘寒问暖,没有相互倾诉的条件,很多孩子只能选择独立,选择将很多不良情绪内化,这有可能让他们变得沉默,变得暴躁。

管教缺失,互动稀缺,父与子在这种环境下的隔阂更深了。所以,一般城里的父子和农村里的父子是很容易分辨的,关系差的一般是农村里的父子。

如何弥合裂痕

尽管存在种种挑战,但改善父子关系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增加共处的时间,建立基于理解和支持的沟通桥梁。

父亲应当学会放下架子,多与儿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儿子也应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尊重父亲的意见。作为家庭中的润滑剂,母亲可以通过调节气氛,促进父子间的和谐相处。

总体而言,父子之间还是需要多做语言上的问候,肢体动作上的接触,心灵的互动,今天你羞于父子间勾肩搭背,那么这辈子就不再有勾肩搭背的可能,人是有自己的思维定式的。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有些条件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只能尝试自己所能改变的。

昨天还流行“望子成龙”,现在已经流行“望父成龙”,社会意识的快速变迁,意味着我们需要适应新的角色,其实拉长时间维度,父母和子女也只是“合作伙伴”罢了。

0 阅读:4

畅谈古今事

简介:记录微观现实、找寻心灵知己,与你一同觉醒、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