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最后的挽歌:樱桃进士·蒋捷。
蒋捷年少时家境富裕、饱读诗书,考上了科举,中了进士,春风得意的他,尚未入仕拜相,南宋便亡了国,自此亡命天涯。后来面对元朝的征召,他拒不屈膝,隐居于山野寺庙,了此残生。
蒋捷出生“义兴巨族”,国难之际,他“绳祖志,不仕元”,一生颠沛流离,年老后隐居在太湖之滨的江苏省竹山。南宋覆灭,亡国臣子,他的命运可想而知。他没有选择做元朝的官,而是一生隐居,不再入仕途。
或许,《虞美人·听雨》一词写尽了人的一生,也写透了一个的时代的衰亡,雨声罢落,宋词也在他这挽歌般的吟唱中曲终落幕。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蒋捷,是南宋末年的著名词人。他的诗词创作丰富多样,每一句都是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时光越千年,一起共赏蒋捷词中绝美意境。
01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南宋消亡之初,也就是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春元军破临安后,词人被迫离开家乡,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写下这首词。
《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南宋词人蒋捷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蒋捷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蒋捷曾因战乱多次迁徙,他的生活充满了颠沛流离。这首词是在他的一次旅途中,乘船经过吴江时所作。全词分为上下两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词人在漂泊途中的孤独、忧愁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上阕以“一片春愁待酒浇”开篇,直抒胸臆,春愁如潮,欲借酒消愁。接着描绘江上行舟的景象,“江上舟摇,楼上帘招”,动静结合,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心境的不稳定和对外界的敏感。“秋娘渡”与“泰娘桥”这两个地名都以唐朝歌女命名,营造出江南水乡的风情,然而本该恬静安逸的风景偏遇上“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不仅增强了自然氛围,也象征了词人内心纷扰难解的愁绪。
下阕转向对家的思念,“何日归家洗客袍”,渴望结束流浪,回归平静生活。银字笙与心字香的细腻描写,体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结尾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通过对樱桃和芭蕉颜色变化的描绘,隐喻岁月无情,美好转瞬即逝,流露出对青春不再的哀愁。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抒发了词人在漂泊途中的孤独、忧愁和对家乡的思念。蒋捷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变迁巧妙融合,使这首词成为反映南宋末年社会风貌的重要文学作品。
02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创作背景: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 。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这首词可能写于宋亡以后。
【诗词共赏】
词人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忧患余生的自述。
此词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一生三个典型片断,凸显词人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
同是听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年少时,不识愁滋味,听雨听的是一种情调;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听的是一种感慨;晚年时,历经磨难后憔悴,尝遍颠沛流离之苦,听的是一种岁月 的领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此句让人惊觉,这世间除了生死,皆是小事!
写这首词时,南宋已经灭亡,离蒋捷中进士也已经过了十几年。已经是垂暮之年的词人,独自一人客居竹山。
连绵的雨打落在僧舍中。听着外边淅沥的春雨,词人似经历了一生的悲欢离合。
人生境界,彷佛千斤之重。
他将一生写尽了一首词,跨过三千里地家国,跨过数十余载岁月,以听雨为媒介。写出了少年欢乐,中年离恨,晚年孤苦。
一样的听雨,不一样的人生阶段。
最后,已不是“却道天凉好个秋”。
似是放下,但却从来没有放下,不然又怎会听了一整夜的雨呢?
人到中年,在异地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蒋捷是南宋最后一届进士,可能是大宋最后的留名词人了。
他在南宋咸淳十年考中进士,此时南宋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南宋灭亡后,蒋捷拒绝出仕元朝,选择了隐居生活。在竹山福善寺,他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蒋捷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和波折。
他出生于宜兴的一个世家大族,自幼聪颖好学,年轻时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雅士。
然而,南宋的灭亡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不得不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
在流亡过程中,蒋捷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词作中也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这首词是蒋捷在南宋灭亡后的某个春天所作。
当时,他已年过半百,历经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福善寺中,他听着窗外的雨声,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
少年时,他在歌楼上听雨,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壮年时,他在客舟中听雨,历经了漂泊和孤独;
如今,他在僧庐下听雨,已经白发苍苍,心如槁木。
03
《梅花引·荆溪阻雪》
——宋·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赏析】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起笔不俗,它不像一千多年前的古诗词,倒像是现代文坛常用的流行语。既没有描绘雪景,又没有直叙受阻,而是幻想出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白鸥栖息水滨,形象飘逸,出现在荆溪泊舟的背景中,显得十分和谐。
本词长短句的使用与情感交融,增强了节奏感。古人评论蒋捷的词“语语纤巧,字字妍倩”“洗炼缜密,语多创获”,清代词评家刘熙载更说蒋捷词,是“长短句之长城”,可见推崇备至。
04
《梅花引·荆溪阻雪》
「宋」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
是身留,
是心留?
心若留时,
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
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
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
湿透木棉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
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作品赏析
情感表达:词人以白鸥之口,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被迫滞留的无奈与惆怅。通过对旧游的回忆,进一步抒发了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艺术手法:全词运用拟人、象征等手法,将现实与梦境、孤独与怀旧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艺术境界。
历史背景:此词创作于南宋灭亡后,蒋捷本人也因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词中的孤舟夜泊、对旧游的思念,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梅花引·荆溪阻雪》不仅展现了蒋捷卓越的词艺,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情感世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每日硬笔书法
05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
宋·蒋捷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赏析
蒋捷的这首词是和其《虞美人·听雨》一样,是其对己身世和生平的自叙性文字。这首词在表达了更为婉约些。它用一种闲适、淡漠的表面,以潇洒而轻逸的笔调写出内心的隐痛蒋捷世属宜兴望族。
全词以写景起调。“枫林红透晚烟青”,枫叶深红,是经霜长久,“透”了即要落地。“烟青”在“晚”:这恰如一个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凄恻迟暮的老人。接着抒发愁思:“客思满鸥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鸥汀”,表示水乡,愁对闲暇栖息的鸥鸟和平静空阔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见情。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二十年”,应是亡国后的二十多年。他想“种竹”,因为竹节是被当作保持高节与虚心的象征的。种竹,实为寄托亡国遗民的心事。“种竹”而“无家”,是因国破家亡。如果还不想改变自己的好尚,而只能“借竹为名”。在词人故乡宜兴有竹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的太湖之滨,作者曾隐居于此,故号竹山。
转笔写时间之易逝。“春风未了秋风到”,季节迅速地变换,其余是一片空虚。“老去万缘轻”,意同《虞美人·听雨》的“悲欢离合总无情”,词人表示这种淡漠、麻木的感情,是包含了失去少年欢乐和豪情壮志的悲哀。实际上他是用冷漠、麻木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的。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污,以山水、渔樵为知音,作逍遥游,“闲吟闲咏”,让舟子、渔人,去作“棹歌”歌唱了。“闲淡”是被迫养成的:“无闷”、“无愁”恰是愁闷大到无可收拾的地步。
蒋捷世属宜兴望族,加上少年即中科第,使他从骨子养成一种名士风流的气概。但朝代的更换,使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词只好在吟花赏月表示出对往昔盛事的眷念之情。
06
《虞美人·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词起笔两句描摹的景物,一点一染,纷纭迷离,即与词人羁泊他乡凄迷愁苦的心境相吻合,使词一开头便染上了思归的伤感情绪。但词人写愁,却不明说愁多,只说“楼小”,且以“忒”字加以强调,其愁之多,便不言而喻。“几度”一句,特设“云”、“舟”以写归思,下字运意,更见新巧:不说自己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且以“几度”加倍表现,这种用笔,看似平淡,但意蕴深婉,不能不说是词人匠心独运之处。至于借乐景以写哀愁,用笔之妙,已略如上述。凡此,皆为后世抒情词的写作提供了经验。此词另一特点,是语言的素淡清新。全词除“海棠”句外,皆不事藻饰,不事设色,句句明白如话,自然流畅,无一句不妥溜,无一句有艰涩造作之态。其实,像“楼儿忒小不藏愁”三句的写愁,“才……却又……”的连贯转折,显然是经过反复锤炼的。杨慎《词品》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这首词却做到了炼句而精巧,平淡而入妙。
07
《声声慢·秋声》
宋·蒋捷
黄花深巷,
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
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
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词人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08
《行香子·舟宿兰湾》
宋·蒋捷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料芳悰、乍整还凋。待将春恨,都付春潮。过窈娘隄,秋娘渡,泰娘桥。
此词作于漂泊旅途,抒思乡思亲之情。
上片写旅途艰辛。起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描写春末夏初的特色鲜明的景物,暗示季节变化,流光抛人。“送春归,客尚蓬飘”两句承上转折,感慨春归人未归。“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具体落实“蓬飘”二字,“昨宵”、“今夜”在时间上连续,“谷水”、“兰皋”在地点上变换,时间的连续与地点上的变换,正见出词人漂泊旅途的辗转流离,居无定所。“奈”字领起,“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三组叠字排句,蝉联而下,慨叹阴晴不定,风雨萧瑟的天气,更增添旅途漂泊的困顿艰辛。
下片抒旅途乡思。“银字”二句,是关于往昔的回忆也是关于未来的想像,风中飘蓬般流徙的词人,对焚香调笙的恬适家居生活,有着起乎寻常的强烈心理期待。他知道,这种期待也是家人共有的。“料芳悰,乍整还调。”即以客代主,透过一层,想像家人盼归乍喜的复杂心情。这样翻来覆去的想着,心中的离愁别恨越酿越浓,越来越多了,水上漂泊的词人,准备把这满腹的“春恨”、一股脑儿“都付春潮”,借一江春水把“春恨”冲淡、流走,这是无奈之际触景生情的消解办法。结句连用三个水上地名,回应上片的“客尚蓬飘”,形象地展示词人的不停漂泊和归心似箭。女性化的地名,也透漏了思乡的词人某种特定的心理诉求。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宋·蒋捷《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宋·蒋捷《声声慢·秋声》
·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宋·蒋捷《行香子·舟宿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