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窗边,看着楼下广场上欢快跳着广场舞的人群,心里却空落落的。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一片橙红,也照亮了我空荡荡的家。李大伯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去他儿子家帮忙带孩子,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三年了,我原以为搭伙生活能驱散孤独,却没想到,我竟成了他随时可以离开的“替补”。
退休后的生活,平静得像一潭死水。除了每天跳跳广场舞,逛逛菜市场,几乎没有其他的事可做。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来看看我。直到遇见了李大伯,一位和善的退休干部,我们的生活才有了交集。
我们是在广场上认识的,他总是笑呵呵地夸我跳舞跳得好。一来二去,我们开始一起散步、聊天,分享生活中的琐碎点滴。他为人处事很有分寸,让我感到安心和舒适。后来,他提议我们搭伙过日子,互相有个照应。我当时犹豫了很久,觉得有些仓促,但最终还是答应了。
搭伙初期,日子过得平静而惬意。白天我们各自活动,晚上一起吃饭,看看电视。他喜欢做饭,我擅长打扫,我们配合得很好,就像一对真正的老伴。我以为,我的晚年生活终于找到了依靠,不再孤单。
直到他儿子的第一个孩子出生,这份平静被打破了。他儿子一个电话,他便二话不说地收拾行李去了。我当时并没有多想,以为只是短暂的帮忙。可谁知,这只是个开始。
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他又一次接到了儿子打来的电话,内容依旧是让他去帮忙带孩子。我拦住他,问他:“你就这么走了?我们搭伙生活这么久,你有考虑过我的感受吗?”他回答我说:“孩子们需要帮忙,我这个做父亲的总不能不管。”
他的回答让我感到心寒。我质问他:“从一开始,你是不是就打算好了?找个人搭伙,其实是想找个能照顾你、随叫随到的保姆?” 他愣住了,皱着眉头问我:“你怎么能这么说?我们不是互相照应吗?”
我冷笑一声,反问他:“你觉得这样就是照应?你走的时候从来不问我一句,回来了也只是简单说声‘我回来了’。这就是你说的互相照应?” 他沉默了,我知道,他无法反驳。
我继续说道:“你知道吗?每次你去带孩子,我就一个人在家。早上起来,没人一起去跳舞。晚上回来,没人一起吃饭。你以为我不寂寞吗?” 他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叹了口气。
站在窗前,看着渐渐消失的夕阳,我问他:“你知道这些年我最后悔什么吗?” 他问我是什么,我哽咽着说:“后悔当初答应和你搭伙。我以为找到了个伴,结果却成了别人的替补。” 他急忙解释说自己不是这个意思,但我打断了他,告诉他不用解释了。
我告诉他,他的算盘打得很好,但是抱歉,我不想再继续了。屋子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他最终只轻轻地说了一句“对不起”。我没有回头,只是淡淡地说:“收拾好东西就走吧。以后,你去你儿子家,我回我自己家。这样对大家都好。”
他站在那里很久,最后拿起行李,轻轻地带上了门。我知道,这一次,他不会再回来了。房间里空荡荡的,我的心里却异常平静。
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错了。我们都以为找个伴就能解决孤独,却忘了最重要的是互相理解和尊重。没有这些,再亲密的关系也会变质。就像这三年的搭伙生活,表面上是相互陪伴,实际上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算计。我们总以为找个伴就能驱散生活的寂寞,却忽略了感情最重要的是真诚。当我们把对方当作某种需求的工具,而不是平等的伴侣时,再美好的关系也会变味。与其互相利用,不如独自面对生活,至少心里还能保持那份纯粹。难道人到晚年,寻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伴侣就这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