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志愿军入朝作战。在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指挥下,百万志愿军战士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经历五次战役,打打停停三年之久,双方至1953年7月签订了停战协定。
实际上,早在1952年,朝鲜战场上交战双方就已经进入了打打停停的谈判阶段。双方在板门店的停战谈判,就有关于战俘遣返的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因此谈判进展陷入停滞。
关于战俘的遣返问题,我方要求全部遣返,美国要求“自由遣返”,金日成一度反对我方的全部遣返,认为志愿军有些以前是蒋介石军队的人,在政治上不可靠,所以为他们去斗争没有意义。
实际上,金日成的话大谬,既然加入了志愿军,我们应该一视同仁。美国方面坚持“自由遣返”,主要还是与台湾方面有很大的关系。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被俘虏的志愿军战士一共两万余人。
为了展示我方的诚意,双方在战俘交换时,我方先释放了部分美军俘虏,以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可两万余名志愿军战俘,最终只有6000余人通过战俘交换的方式回到了大陆,大约一万四千名志愿军战俘则被运往台湾,其余极少量的志愿军战俘,去了中立国。
这里有一个疑问了,为何两万余名志愿军战俘中,选择去台湾的人就占了一大半,高达1.4万余人。那些去了台湾的志愿军战俘,他们后来的生活如何?过得怎么样呢?
美国用台湾打“战俘”牌
按理来说,战争双方停战后,有关于战俘的遣返问题,应当全部遣返原籍,不能搞出一些别的花样来。当时美国利用大陆与台湾的矛盾,企图分裂双方,打起了“战俘”牌。
因为志愿军战俘中,有不少人从前加入过国军,因此,台湾方面就想了坏心思,认为“自由遣返”可以利用。台湾方面觉得,将大量的志愿军俘虏遣返到台湾,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宣传,因此,在得到老蒋的许可后,台湾开始派遣大量间谍入朝。
为了策反志愿军战俘前往台湾,台湾的间谍早在1951年就已经进入战俘营,据后来回到大陆的志愿军战俘回忆,台湾特工会采取暴力迫害,常规招抚手段,在美方的配合下,在战俘营工作。
据美军陆战老兵巴德回忆:台湾方面派出了豪华的代表团,有军政人员、特务,以及电影放映队、戏剧、歌舞演员等,他们以个人的名义,在美方的配合下,定期在战俘营放电影、唱戏、做宣传。
在志愿军听戏,看电影期间,台湾特务会放宣传材料,然后演讲,继而向俘虏们邀请,并且承诺如果去台湾,会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帮他们定居,安顿生活,娶妻生子,提供教育等等。
在特务们的一番操作下,他们会发给战俘们表格,填写资料申请。当然,并非每一个志愿军战俘都能去台湾,共产党员是拒绝被接纳的,就怕他们会做间谍。
实话实话,台湾方面招抚志愿军俘虏的办法还是很有效果的,小部分的战俘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自愿选择去台湾了。当然,绝大多数志愿军战士即便身在敌人战俘营,但他们还是抱着要回国的坚定信念。
台湾方面希望绝大多数志愿军战俘去台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在美方的授意下,经常对不屈服的志愿军俘虏进行暴力恐吓、殴打、杀害,甚至在身上刺一些诸如“抗俄反共”、“杀朱拔毛”一类洗不掉的反共标语。
志愿军战俘们在敌人的一番软硬皆施下,在绝望之中,许多人被迫选择去台湾。因此,两万余名志愿军战俘中,最后有一万四千左右去了台湾。
前往台湾的志愿军结局如何?
众所周知,战争时期,我军始终秉承着优待俘虏的政策,宁可自己吃得差,也要先照顾到俘虏,用真心感化他们。
可被俘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在敌人的俘虏营中,没有受到人道主义待遇,得到的却是强迫,殴打和辱骂,甚至被任意杀害。
朝鲜战争停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一万四千余名志愿军战俘运往台湾,其余六千余人则坚决表示要求回大陆。
蒋介石得知大批志愿军战俘来台湾,在日记中写道:“五年以来精神上对俄斗争之重大胜利”。为了“欢迎”志愿军到来,台湾方面的表面功夫做得很足,派遣了强大的代表团在码头举行欢迎仪式,蒋介石之子蒋经国、陈诚等人悉数出席。
一番表面的欢迎过后,战俘们要面临“思想改造”,要求他们写血书,刺血字,宣誓对蒋介石效忠,到台湾各地作巡回报告。一万余名志愿军战俘们经过三个多月的“改造”后,被淘汰了三千余名年老体弱者,剩余的人被编为“反共义士战斗团”。
为了笼络志愿军战俘,台湾建了一个所谓的“义士新村”,供他们居住开垦。实际上,该地区是一片荒地,住在那里的志愿军战俘受到了歧视,日子过得并不好。对外,台湾的报纸经常写一些“义士”来台后受到优待和欢迎的事迹。
实际上,志愿军战俘来台前,台湾方面承诺他们的事情几乎没有做到,如:“战俘去台湾后可以自由选择职业,不肯去台湾的,可以选择前往中立国。”别说自由选择职业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成了问题。
说到底,去台湾的志愿军战俘,只是政治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可用可弃,没把他们当一个真正的公民看待。